韩荞忆,张 倩,刘天驹,马贵达,左玉柱⋆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071000;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066000;3.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50035)
结合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依据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和《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针对非洲猪瘟防控需要, 为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和流行, 提高预防意识,强化管理、科学预防,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迅速、有效的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疫病的危害,特编制《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非洲猪瘟(ASF)的病原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钝缘软蜱是该病毒主要的传播媒介和贮藏宿主。ASFV 主要以家猪-猪、家猪-软蜱-野猪、家猪-软蜱三种方式循环传播。ASFV 是非洲猪瘟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24 个基因型,基因组庞大而复杂。感染后的康复猪获得对异源毒株的保护能力很难。
ASFV 体外生存能力超强,不怕冷、不怕脏、不怕咸。 耐受酸碱的范围较广(pH 值3.9~11.5)。 反复冻融不影响ASFV 的感染性,在室温或4℃冷藏条件下保存数月仍然具有感染力。 在猪的尸体、 组织中以及在低温的条件下病毒可存活6 个月以上乃至数年,腌制的、熏制的猪肉产品中可携带病毒。ASFV 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含病毒的血液经60℃加热30min 可灭活病毒;带毒的未熟制的猪肉在70℃加热30min 可灭活。 常规消毒措施均可将其杀灭,次氯酸盐、去污剂、戊二醛及碱类消毒效果最好。
传染源主要包括感染和携带ASFV 的钝缘软蜱、 发病猪和带毒猪(包括家猪、野猪)。 受到污染的泔水、设施设备及工具、饲料、垫料、各种相关车辆、器具(如注射器、手术器械)、人员及其装备(如衣服、靴子)、猪肉制品等均可传播ASFV。耐过及康复猪可长时间带毒。
ASF 属于虫媒病毒病,非洲野猪(如疣猪、薮猪、巨林猪等)和钝缘软蜱是其自然贮藏宿主。 非洲野感染仅呈现低病毒血症,但存在长期的持续性感染和隐性带毒现象。 该病毒对家猪构成严重威胁,对欧亚野猪和北美野猪威胁也较重,表现出的症状与家猪相似。
消化道和呼吸道是ASFV 的主要感染途径。 可通过直接接触、叮咬、注射、采食、近距离的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非洲猪瘟的流行可在生猪生产养殖系统中传播,也可通过野生动物(野猪)及生物媒介(钝缘软蜱)扩散传播。
在非洲早已证明可在疣猪和蜱之间通过叮咬循环传播;带毒的蜱之间也可通过雌雄交配以及经卵垂直传播。
在非洲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区的猪圈中常可发现蜱,带毒的蜱经叮咬家猪直接传播。 同时蜱可作为宿主长时间贮存ASFV。
发病和带毒猪的各种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均可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因此ASFV 可经病猪的唾液、泪液、鼻腔分泌物、尿液、粪便、生殖道分泌物以及破溃的皮肤、病猪血液等进行传播。 ASFV 还可通过各种污染物在家猪之间传播。 通过污染的猪产品、泔水、饲料、各种物品或接触污染的粪便、垫料等可间接传播。 根据俄罗斯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移动或接触、饲喂泔水等是俄罗斯发生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方式。
其传播机制有多种不同的假说,但主要还是接触传播。
此外,引种时引入了隐性感染ASFV 的猪也可传播。 通过带毒或污染的精液同样是一种传播途径。 已有研究表明,ASFV 可在精液中长期存活,随人工授精传播给母猪,导致疫情暴发。 非洲猪瘟的长距离传播与感染动物(家猪、野猪)的移动、贸易以及污染猪肉制品的流通有关。
家猪、野猪是易感动物,不同品种、性别、日龄的猪均可感染。ASFV 可感染钝缘软蜱。 目前未见有ASFV 感染禽类、反刍动物、犬、猫等其他动物的报道。 ASFV 不感染人。
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径的不同存在差异,多为5~19d,最长可达21d。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中规定,家猪感染ASFV 的潜伏期为15d。
不同毒株致病性差异较大, 强毒力毒株发病率和病死率为100%,中等毒力毒株病死率一般为30%~50%,而低等毒力毒株引起少量猪只死亡。
非洲猪瘟病毒(ASFV)分为强毒力、中等毒力和低毒力等三种类型。 强毒株可引起最急性型(感染后1~4d 死亡)和急性型(感染后3~8d 死亡)临床经过。 中等毒力毒株可引起亚急性型,感染20d 后死亡,但死亡率低。 强毒力和中等毒力毒株引起的症状是以发热和网状内皮组织出血为特征。 低毒力毒株可引起慢性型。 高毒力和中等毒力毒株均可引起妊娠母猪发生流产,胎儿表现为全身水肿,胎盘、皮肤、心肌或肝脏可见瘀血点。
发病猪只体温高达41℃~42℃,呼吸困难,皮肤充血变红或变蓝色,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口鼻有血沫、呕吐,腹泻、甚至血便,偶而见便秘。突然死亡或症状出现后1~4d 内死亡。仔猪发病必须耳、鼻、唇和腿部等处皮肤发红,出现神经症状,数小时内死亡。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100%。
食欲下降、中度发热,出血和水肿。感染后7~20d 死亡,死亡率30%~70%。 耐过猪3~4 周后康复,但带毒。
耳部、腹部和大腿内侧等部位皮肤发生坏死、局部红斑或凸起。 部分猪出现呼吸道症状。 猪持续性感染可出现血清学阳性,康复后为病毒携带者。
发病猪急性死亡,其内脏组织器官的肉眼病变不明显。
主要变化在血管和淋巴器官。脾充血性肿大,体积为正常的3~6 倍,边缘为圆型,质地易碎,为黑紫色;胃、肝和肾等部位的淋巴结出血、肿大,质地变脆,呈现大理石花斑;肾脏皮质和肾盂通常出现瘀血点。 病猪呈现严重的肺水肿(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胃底部瘀血,胆囊充盈。 其他非典型病理变化还包括膀胱、心内膜、心外膜和胸膜有出血点。 发生腹泻或血便的病猪可见出血性肠炎。
猪只呈现腹水、心包积液、胆囊和胆管壁的特征性水肿以及肾周边水肿。 脾脏起初表现为出血性肿大,逐渐转归;出现一些病灶损害,最终消失。 淋巴结呈现出血、水肿和易碎,呈现为深红色血肿,主要是胃和肾的淋巴结,以及颌下腺、咽后、纵隔、肠系膜和腹股沟淋巴结。 肾脏(皮质、髓质和肾盂)出血比急性型更严重和广泛。
慢性ASF 的病变特点表现为肺部局部肉芽肿,形成结节或肺脏肉样实变、纤维素性胸膜炎、淋巴网状组织增生和干酪样肺炎。坏死性皮肤病变和纤维素性心包炎也比较常见。扁桃体和舌上可见坏死。
该病临床症状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古典猪瘟等动物疫病相似,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果发现家猪、野猪异常死亡,如出现猪瘟疫苗免疫失败,或大范围、不明原因的生猪死亡等情况,应当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但高温、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病毒。 猪场生物安全工作是所有疫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加强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切断病原传播链条。
严禁用餐余垃圾饲喂猪, 认真做好常规免疫、 种猪引种隔离、物资消毒管理、消毒车辆和病死猪处理等工作。
有效的药物包括:去污剂、碱类、戊二醛、次氯酸、10%的苯及苯酚等。 碱类、氯化物和酚类化合物多用于建筑物、水泥表面、木质结构、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的消毒。 酒精和碘化物主要用于人员的消毒。
消毒前必须清除场地上的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配制好合适的浓度,对场地及设施设备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对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和冲洗等方式消毒;对圈舍、车辆、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对养殖场(户)的饲料、垫料,可采取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 对粪便等污物作化学处理后采用深埋、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对疫区范围内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可采用喷洒方式消毒。 对消毒产生的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饲养管理人员可采取淋浴消毒。 对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消毒液浸泡、高压灭菌等方式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