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辉,张英杰,刘月琴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071000)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1]。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转型的重要战略期,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因而当今畜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国家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动力[2],也是我国畜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技术保障。 高等教育只有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才能培育出适应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核心和根本,课程质量是建设高水平本科生教育的关键[3]。 将创新创业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实现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挖掘创新潜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水平现代化人才的基础。
《羊生产学》 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与实际养羊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在培养畜牧类应用型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在“双创”的背景下,结合多年的《羊生产学》教学经历,分析当前《羊生产学》教学中的问题并探索改革方法,为培养现代化畜牧业人才奠定基础,也为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长期以来,《羊生产学》课堂教学以理论授课为主,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然缺乏生动性和吸引性,加之很多学生对畜牧业不了解,心存偏见,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很多内容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处于脱节状态, 学不能致用使学生无法获取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加上学生不了解生产,不知道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意识不到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学习中的“盲目性”导致课堂学习氛围差。 总之,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更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解决了世界20%的人口对畜产品的基本需求, 确保了畜产品供应的稳定和安全[4]。 虽然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一直是个弱势产业, 由于工作手段落后、 服务功能不全等原因,导致生产一线中人才流失严重,甚至很多动物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畜牧业,缺乏专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课学习的主动性, 是扭转对专业认知不足甚至偏见的基础。 而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观念,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前提, 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对课程教学过程具有诊断作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具有反馈作用,对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评价作用[5],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风、考风具有风向标作用。 研究发现,“评价主体与管理主体职责不清、 评价客体错位、评价标准泛化、评价环节不完整以及评价改进功能体现不足等问题”是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6]。 因此,好的考核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目前,《羊生产学》的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实验课成绩和平时成绩为辅。学生只要在考试前认真复习就能考试合格, 平时课上学习态度倦怠,积极性不高;实验课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甚至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消极应付,最终照本宣科撰写实验报告; 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出勤率和平时课程小测的表现。 因此,考核方式简单是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课程考核方式程序化,学生消极怠学,无法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培养既有创新思维、又能解决产业问题的新时代畜牧人才。
激发学生对养羊生产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单向输入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联合使用发现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专创融合”案例引入课堂等多种方法,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交流,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让传统的课堂形式向“能力课堂”、“开放课堂”转变,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1.1“发现法”在《羊生产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养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知识的反刍再消化,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最终转化为智慧和创造。 如在羊场建设章节,以不同地区羊场的建筑布局作为教学素材,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地区羊场建筑布局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优化方案,之后进入师生讨论环节,老师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逐一点评,并与学生一起评价出最佳优化方案,同学们均积极参与并能结合相关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在日粮配合技术章节,以各阶段羊的饲料配方为素材,学生分组讨论配方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教师结合实际生产讲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挖掘与转化。 通过此“发现法”的应用,可明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同学们之间的分析讨论,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收效显著,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在知识的反刍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牢固。
2.1.2“任务驱动法”在《羊生产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实践提出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主动学习,寻找解决方案。 同学们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疑难,教师通过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案进行点拨评价, 通过科学引领和迁移提升深化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变知识课程为能力课堂,让课本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该“任务驱动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收效显著,在让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能让他们提升专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如在教学过程中,以育肥羊场的粪污处理和育肥羊尿结石发病原因及预防为题,同学们从日粮营养、粪污发酵利用、饲养管理等方面找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1.3“参观教学法”在《羊生产学》教学中的应用
百闻不如一见。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走进羊场,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参观教学将书面的死知识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对已学内容进行补充和验证。 对未学内容埋下伏笔,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如,走进养殖场,讲解“牧场设计”,先从整体让学生了解牧场布局、分区,再到每个功能区域,讲解各类型养殖圈舍的建设要求,帮着同学们分析所参观牧场设计及建造的优缺点,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课后同学们3 人一个小组,进行河北省坝上、冀中平原、太行山区等不同地区羊场设计,同学们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2.1.4“专创融合”案例引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将“专创融合”案例展示给学生。 比如,以国家级贫困县通过“羊养殖+苹果种植+青贮玉米种植”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全村脱贫致富为例,讲述教师指导规模羊场利用玉米秸秆制作青贮饲料,搭配果树叶等饲料科学制定饲料配方,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并将羊粪发酵有机肥料还田用于果树种植,所产苹果清脆可口、味道鲜美,以注册商标远销全国各地。 在养羊业主要产品-羊肉加工章节,以“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养殖业提质增效”为例,讲述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羊肉加工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羊肉加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将“专创融合”引入教学,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所得, 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专创融合”案例引入课堂,加深了同学们的专业认知,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视角,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收效较好。
调整实验内容,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秉承本校“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学基地,在传统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用技能操作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羊毛、血液样本、瘤胃液的采集及羊只体尺测量、疫苗注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羊屠宰试验中,除了屠宰性能的测定,引导学生探索反刍动物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与饲料利用特点的关系,在课堂知识的再反刍过程中,更易掌握理解一些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实习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互动频繁,同学们在完成实习内容的基础上,更是仔细辨别羊的四个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盲肠,并主动剖开胃肠、子宫等组织器官观察内部结构。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及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 注重考核的动态性和过程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灵活应变及创新能力分别量化打分,加权后计入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 在期末考试试题的设置上,增加开放性题型和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综合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成绩时,优化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使课程成绩能较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核内容和方式的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明显改善。
通过对《羊生产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我国培育更多学动科爱畜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