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敏,郑守洁
(湛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524094)
放线菌病为牛、猪和马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病的特征为头、颈、领下和舌坚硬肿胀,放线菌肿。 牛常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猪常发生乳房、扁桃体和颂骨肺胀,马常发生精索的增生肿胀。 人也可发生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主要病原菌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 牛放线菌主要侵害硬组织,为革兰氏阳性菌。 在动物组织中,呈现带有辐射状菌丝的颗粒性聚集物,菌芝,外观似硫磺,制片用革兰氏染色后,其中心菌体呈紫色,周围辐射状菌丝呈红色。 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在动物组织中,也形成菌芝,但一般较小,无显著的辐射状幽丝,以革兰氏法染色后,中心与周围均呈红色。
牛、 猪、马都为易感动物,2~5 岁的家畜最易感。 本菌为严格的寄生菌,在正常情况下可寄生在动物的口腔、上呼吸道和皮肤上,一旦这些部位发生创伤,就可成为侵入的门户,特别是换牙时,粗糙饲料容易刺破口腔,易于诱发本病。 本病主要是经食物或饮水而传染。 常呈散发性发生。
牛常见上下颌骨肿大,界限明显,但肿胀发展缓慢,一般经过6~18 个月才出现一个小的坚硬肿瘤,初期疼痛,后期无痛觉。也有时肿胀迅速增大,蔓延至整个头骨,病牛呼吸及咀嚼、吞咽均感困难,消瘦甚快。 有时皮肤化脓破溃排出脓汁,或形成瘘管,长久不愈。 同时,头、颈、颌间软部组织也常发生硬结,无热无痛。病变发生在咽喉时,病畜流涎,咀嚼及吞咽困难,不时引起咳嗽。当舌组织被侵害时,常使舌组织变硬,故又有“木舌病”之称。 乳房患病时, 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 患病乳池内乳汁粘稠,混有脓汁。 有时公牛去势伤口亦可发生此种病变。
本病症状特异,诊断不难。 为了进一步确诊可取脓汁少许,用水稀释,找出硫磺样颗粒,在水中洗净,置载玻片上用力挤压,然后加入一滴15%氢氧化钾溶液, 覆以盖玻片, 置显微镜下检查,如欲判别为何种菌,则可用革兰氏法染色后检查判定。 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为牛放线菌,阴性的为林氏放线菌。
预防本病主要是防止皮肤和黏膜发生损伤。 因此,应避免饲喂粗糙草料,同时应加强兽医卫生工作,减少感染机会。
如果病灶为硬结,而且又与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界限,很容易分离,就可以采用手术的方法,将硬结切除。 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彻底切除,然后填以碘酊纱布,24~48h 更换一次。 伤口周围注射10%碘仿乙醚或2%鲁戈氏碘溶液。
对于患病的成年牛可以内服碘化钾,用量为每天5~10g,犊牛2~4g,可连用2~4 周。 重症者可静脉注射10%碘化钠,牛每日50~100mL,隔日一次,治疗3~5 次。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碘中毒现象(黏膜卡他、皮肤发疹、脱毛、消瘦等),应暂停用药5~6d,或减少剂量。
由牛放线菌引起的可用青霉素, 由林氏放线菌引起者可用链霉素。 如病原未定,可同时用青霉素和链霉素。 将抗菌素注射于患部周围,每日一次,连用5d 为一疗程。 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对于软组织肿胀和木舌病效果显著。 也可以同时用土霉素和金霉素。 此外,还可对整个患部用X 射线治疗。
对于木舌型的病例,将舌拉出,在舌腹面两旁血管上用小宽针分别刺10 针,让其出血,出血量一般为500mL,然后用冷水浇淋针刺处,持续10min,然后针刺处撒上细盐,将舌头送回口腔内。同时取100mL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1000mL 2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进行静脉注射,一天一次。 针刺放血2d 后再进行一次,经过2~3 次的放血治疗,可以痊愈。还可以用蚯蚓200g、白糖200g 溶解于200mL 水中,用其涂擦舌体,1 次/2h,也有明显的效果。
对于化脓期或瘘管期的病例,可以先用手术刀刺破疮体,将里面的粘稠的脓汁排出,直至有血液流出为止。 然后取黄丹、枯矾、斑蝥、砒霜、食盐各等份,加少量的玉米、水混合均匀,制成斑蝥锭,每粒丸药中要含有纯药1g,取1~2 粒放入疮底(其余的药丸放入棕色瓶中备用),疮口用脱脂棉堵塞。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严禁超量使用,因为斑蝥锭腐蚀性很强,对于组织层较薄的有可能造成漏草、漏水。 处于肿胀期的患病部位,不能采用此法治疗。对于出现全身症状的,要根据病情对症治疗。
预防牛放线菌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不饲喂粗糙、过硬的饲料,以免对口腔黏膜等部位造成损伤,不要到低洼潮湿的地方进行放牧,避免感染病菌。 对于已发病的,要隔离治疗,饲喂易消化的、鲜嫩的牧草,不能采食的,可以用胃导管人工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