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
(四川省中江县东北镇畜牧兽医站 618100)
鸡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而引发的鸡的一种出血性败血症, 本病流行广泛, 我国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过本病报道,不同品种、日龄和性别的鸡都能感染,对养禽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1]。 为了能帮助大家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下面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 春季和秋季由于气温变化较快,本病发生率较高。 鸡群的饲养密度越大, 本病暴发的可能性越高,通常呈散发流行[2]。 除了鸡之外,鸭、鹅、火鸡以及各种野鸟等都能感染,且大多以急性发病为主,病死率高。 病鸡和隐性带菌鸡是最主要传染源,病原经直接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呼吸道、消化道以及体表伤口等是重要传播途径。 鸡群如果由于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善、运动受限、天气突变等原因导致抵抗力下降时,本病就容易暴发。
本病潜伏期短则1~2d,长的在一周以上,根据发病缓急程度,临床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霍乱常发生于本病暴发的初期,潜伏期1d 左右,以产蛋期的蛋鸡群最易发生。 发病前基本看不出任何症状,发病后鸡突然倒地,两翅不自主扑打,最后死亡,整个病程不到2h。有些鸡场在巡场的前一天晚上还无异常, 次日早上喂料时发现大批死亡鸡的尸体,损失非常大。
急性型霍乱临床最为常见,感染鸡体温上升至43℃~44℃,采食量严重下降,萎靡不振,眼睛半闭,羽毛蓬乱,两翅下垂,口鼻不断流出带有泡沫的黏液,呼吸急促,机体缺氧[3]。 鸡冠和肉垂发绀发紫,后期还会出现肿胀,指压后会留下一个坑。 粪便呈污绿色或黄绿色,稀薄,病鸡可因长期营养不良和脱水最终死亡,病程3~5d。
慢性型出现在本病流行的后期,老疫区鸡场发病也以慢性为主,感染鸡以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肠炎表现为主。 可见贫血,长期腹泻,肉髯肿胀,鸡冠缺血发白,渐进性消瘦,料肉比上升,足部关节肿大,走路蹒跚。 有的鸡还表现结膜炎和鼻旁窦炎,病程大都在一个月以上。
通过病鸡的临床表现可对本病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还需借助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常用病原的分离及培养、血清学检测以及PCR 法进行确诊。
病原分离及培养法主要为采集病鸡的血液、脾脏、肝脏、肺等组织作为样本,将其涂在载玻片上,用甲醇固定,将碱性美蓝染液或瑞氏染色液滴在表面进行染色,之后镜检,如果能见到两极着色的病原体,则可确诊。 也可将病料接种于绵羊血琼脂平版上,37℃条件下培养24h,通过菌落的形态特征,结合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进行确诊。 本菌的菌落特征为淡灰白色、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呈湿润露珠样的小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镜检能见到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单在,两端钝圆,近似椭圆形的短杆菌。 血清学检测应用最多是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采集病鸡的血液,分离血清后用巴氏杆菌检测专用试剂盒按步骤进行检测即可。 PCR是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一种, 利用巴氏杆菌基因序列的特异性片段作为引物,通过病料基因的扩增,如果结果为阳性则可确诊,准确率可达到99%以上。
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加强鸡场的饲养管理, 按程序对鸡群接种疫苗。
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原则, 不同批次和品种的鸡不可混养。 加强场内外环境的消毒,特别是舍内环境的消毒,建议每周不低于2 次的带鸡喷雾, 消毒剂可选择1∶500 比例稀释的84 消毒液,也可使用0.1%浓度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 春季和秋季气温变动较大,这两个季节应注意鸡舍的防寒保温工作。
本病疫苗分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种, 弱毒苗一般在6~8 周龄时进行首免,10~12 周龄进行二免。 灭活苗可在10~12 周龄进行首免,16~18 周龄时再接种一次即可。 免疫疫苗时要注意针头的消毒,很多鸡场都是因为个别鸡携带病原,免疫时血液污染针头后,对其他鸡造成了传染,临床一定要杜绝。
对巴氏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有氟苯尼考、复方阿莫西林、磺胺嘧啶钠、头孢喹肟、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土霉素、恩诺沙星等,鸡群感染后可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产蛋鸡群,抗生素的使用会产生药物残留问题,建议用清热解毒、凉血保肝、清泻里热的中药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