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新战略目标在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不仅是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与数量几何级增长背后如何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宏观反思,同样也是建立在亟需破解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城市精细化治理中凸显出的一系列微观治理难题之上的。在此具体语境下,如何在城市治理中加快提供更好的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成为应对时代挑战、落实治理战略、释放治理效能的具体要求与路径选择。城市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聚焦于把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深入到城市所有空间和所有人群,并且要解决企业和社会以及城镇居民生活和就业方方面面的问题。
与传统粗放式城市治理模式不同的是,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服务在治理内容、参与主体、服务对象以及路径支撑等多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创新与转变,具体可以从三大维度进行理解:一是科技支撑,包括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强化科技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和实践。例如,在交通管理和治安管理方面,城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以及各类感应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能力,治安案件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说科技提高了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二是关注个性化的民生需求。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决定胜利归属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民生领域的诸多个性化需求能否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满足已然成为这场战役中最大的变量之一。在疫情防控中应满足个性化民生需求,把管理和服务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间,覆盖到所有不同类型的人群。这不是技术可以替代的,更重要的是要转换政府职能,重塑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服务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与实现每个人个性化与细致化的需求。三是端正工作作风。真正以人民当家做主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去面对城市纷乱复杂的利益结构,及时有效地解决城市治理的各类难点问题,打造一个祥和、稳定、宜居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推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需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 要把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扭转过往重管理、轻服务的畸形城市治理观,建构一种以服务优先,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城市治理新格局。(2) 精细化治理要面对所有城镇居民,严禁户籍歧视,这是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增长的刚性要求。很多城市政府在推进精细化治理和服务的过程中,更多地把户籍居民放在首位,甚至在制定当地发展规划和社会治理方案的时候,把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排斥在外,由此衍生出现代城市治理中的诸多棘手问题。(3) 必须防止“一刀切”政策的泛滥。一段时间以来,“一刀切”是城市治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但是由于政策思路和导向存在一些问题,各种“一刀切”政策也引致了新的利益矛盾,给城市治理以及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精细化治理和“一刀切”是治理方式的两个方面。精细化治理针对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展工作,因工作的极度细致而有效化解矛盾,有助于治理目标的完成。因此,精细化治理的提出,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城市政府官员盲目主观的决策模式,同时也要避免因“一刀切”导致政策实施被扩大化,进而伤及广大城市居民的利益。(4) 推动城市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的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渐进入城市型社会、市域社会,也就是以不同量级、类型的城市(城镇)为运行、发展、治理节点的社会。厘清市域社会的趋势特点,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树立科学的市域理念、市域伦理,对加快推进我国城市治理精细化、服务现代化,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5) 面对科技创新的大格局,精细化治理更应提倡包容性。中国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世界上发展实践速度最快,因此许多新兴的创新企业也应运而生。当这些创新企业和新经济模式出现的时候,必然会带来过去城市治理中未曾出现的问题,也会导致传统经营模式的抵触和反对。好在我们的城市治理体制的最大优势就是不受各类利益主体的干预,因此给各类创新企业和行业提供了最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面对存在的问题,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规范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很多企业创新的机会,而城市里根据市场需求产生的创新产品也会遇到极大的阻力。这就要求在提出精细化治理的同时,给予创新空间提供更好的载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在包容性治理理念下,把精细化治理从具体细致的工作范畴上升到基于科学分析的执政理念的高度,这样的精细化治理才更能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