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又一次将蝙蝠推到了公众面前。据专家们推断,蝙蝠很可能是此次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确认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CoV)的自然宿主正是蝙蝠。
蝙蝠不仅携带冠状病毒,还携带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狂犬病毒等引发人畜共患病的60多种病毒。在新发现的人类传染性疾病中,有78%来源于野生动物,而蝙蝠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病毒库”。
为什么病毒如此“青睐”蝙蝠,而蝙蝠自身却百“毒”加身而不受其害呢?
蝙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物种,起源远早于人类。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现有物种近千种。它们是唯一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这大大提高了其活动范围。蝙蝠多群居,一般栖息在树上和洞穴中,一个洞穴中蝙蝠的数量可达百万甚至千万,密密麻麻紧紧依偎在一起,倒挂在洞穴里。
面对病毒肆虐,人类会通过戴口罩、隔离、消毒等方式防止病毒蔓延感染。而当一只蝙蝠感染病毒后,瞬间便会扩散给群体,因为大家紧紧相依,谁也跑不了。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下,每一次病毒的侵袭都会淘汰掉一部分蝙蝠,久而久之,未被淘汰者所传承下来的基因就能适应越来越多的病毒。遗传多样性大的种群,携带的病毒更多,变异也更多。
蝙蝠几千万年来一直与各种病毒厮杀,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存活下来,与毒共进化、共成长,早已互相适应,和平共生,这是蝙蝠携带百毒的原因之一。
为何蝙蝠携带很多病毒而自身却不患病?专家推测,这可能与它们的飞行能力以及特殊的免疫系统有关。
众所周知,病毒进入机体后,要利用宿主细胞复制出新的病毒。人类免疫系统的主要防御机制之一就是通过体温升高来抑制病毒的繁殖。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因为高速率的新陈代谢产生大量热,体温可升高到38℃~41℃,类似于“发烧”,这可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了体内病毒的载量,同时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
此外,与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主动出击杀死病毒的做法不同,蝙蝠采取的办法是“忍气吞声”,既不让病毒太嚣张,也不赶尽杀绝,力求与之和平相处。为此,蝙蝠进化出了一些特殊的免疫机制,先天性免疫反应被削弱,只会对入侵病毒采取较为温和的免疫反应,而不表现出强烈的免疫病理损伤机体。这种“软保护”机制,可能是蝙蝠的主要抗病毒防御策略。蝙蝠还具有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的机制,以保证免疫系统不对病毒入侵采取过激反应。
蝙蝠分布极广,除了南北极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之外,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从理论上来说,野生动物分布范围越广,它对家养动物和人的影响以及风险就越大。
此外,病毒在同一种类别的动物之间更易传染,而在不同类别的动物之间相对难以传染。蝙蝠是哺乳类动物的特质,使得其携带的病毒较鸟类携带的病毒更易传染给同属哺乳动物的人类。
蝙蝠间可通过咬、唾液、粪便或尿液传播病毒。但蝙蝠的生活圈与人类相对较远,一般不会直接将病毒传播给人类,而是先传播给与之接触多的果子狸、竹鼠等宿主,最终传播到人类身上。
2003年的SARS 和此次新冠疫情,给我们一个血的教训就是:不要去打扰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更不要把这些野生动物当成盘中餐!这或许是未来防止类似疫情再发生最为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