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隐球菌病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隐球菌是一种酵母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禽粪和腐败植物或蔬菜中。自然界中的隐球菌没有荚膜,易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引起隐球菌病。由于身体内的隐球菌会形成厚而黏着的荚膜,不易气溶胶化,因此,隐球菌肺炎并不属于传染性疾病,罕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仅有极少数新生儿由母体经胎盘感染。
新型隐球菌几乎全部经肺入侵而感染人体,在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下,形成多糖荚膜保护层以拮抗宿主的防御机制。该菌主要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感染的首发部位是肺,对脑膜和脑实质也有亲和性,因此中枢神经系统也是常见的受累部位,其他少见的受侵部位有皮肤、骨骼、前列腺、肝、心、眼等。
隐球菌感染后在肺组织内形成最初的感染灶,多仅引起轻度炎症反应,如肺门淋巴结肿大;也可以在胸膜下形成小结节,酷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90%病损仅局限于肺部,形成肺隐球菌病,另有10%可经血行传播扩散至其他器官。
肺部隐球菌感染的早期,多数无症状,少数可出现低热、轻咳,咳黏液痰,偶有胸膜炎症状等轻微的炎症反应。晚期病变为肉芽肿,肺部偶有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
由于肺部隐球菌感染可以与肺部其他疾病重叠出现,因此X线影像无典型特征,其表现为多样性。轻者仅表现为双肺下部纹理增加或孤立的结节状阴影,偶有空洞形成。急性间质性炎症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样病灶。
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或中度增高,中晚期可有贫血和血沉增快。
应注意与肺结核、原发或转移性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一旦拟诊肺隐球菌病,可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脑脊液或穿刺液等行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如试验阳性,或上述标本做墨汁染色阳性和隐球菌培养阳性可临床诊断。病变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染色或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出隐球菌可确诊。
免疫功能低下为肺隐球菌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因而它好发于艾滋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糖尿病、肝硬化、结缔组织性疾病、长期激素治疗等免疫受损的患者。但国内调查表明,隐球菌亦可感染免疫功能正常、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人群,因此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也需提防肺隐球菌病。
隐球菌感染在艾滋病病人中经常广泛播散,表现为酷似卡氏肺囊虫感染的间质浸润。在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可以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隐球菌病容易漏诊和误诊,若不及时治疗,极容易由肺入脑,危害严重。
肺隐球菌病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病情轻重程度。单纯有隐球菌寄生的慢阻肺病人,在没有肺部受侵犯的证据时应定期随访。对胸片有肺实质受侵犯,呼吸道分泌物培养中分离出新型隐球菌的病人应给予积极治疗,防止血源性播散的发生。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病变极易由肺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即使其脑脊液检查结果是阴性,亦应极早开始系统抗真菌治疗。
对有隐球菌感染证据而临床症状较轻者,可采用口服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 或伊曲康唑进行治疗。绝大多数单纯肺隐球菌病患者经药物治疗预后良好,少数单一结节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免疫受损或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者预后较差,常需抗真菌药联合治疗,如联合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等。药物治疗需有充足的剂量和疗程,才能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