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按劳分配思想及其对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启示

2020-02-12 19:34景晓倩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劳动者分配马克思

景晓倩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西青区 300387)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①这是党首次将按劳分配确立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伟大实践创造。在新时代环境下,继续研究《哥达纲领批判》中按劳分配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党这一伟大举措的原因所在,对认清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重要启示。

一、《哥达纲领批判》中按劳分配思想的背景分析

(一)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

分配两级分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源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除自身的劳动能力以外别无其它。为了维持生存,劳动者必须出售劳动力的使用权寻求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并为资本家工作。在资产阶级的管理和支配下,劳动者会获得工资报酬,这种看似平等的合法交易实则却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秘密。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的工资收入,而且会产生新的更大的收入。这部分新收入本应是劳动者的合法工资却被资本家无偿剥夺。在产品分配上,工人创造的产品却归资本家所有,他生产的越多越多反而越贫穷。这样一来,资本家凌驾于劳动者之上,二者收入的两极分化程度日渐加深,资产家的发展却造成了工人阶级的极端贫困。总之,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分配起点的不公必然会造就资产阶级这一分配主体,劳动者与资本家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马克思关注劳动者的境遇,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原则。

(二)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境遇的不断恶化

19世纪70年代,德国工人阶级的处境持续恶化。首先,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资本家对劳动者阶级的剥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各种发明创造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德国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劳动规模不断扩大。此时,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家们的欲望,他们企图通过扩大再生产更大限度地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更长、工作强度更大,受剥削的程度也更深。其次,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德国重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工人生存状态更加恶化。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货币贬值加剧了劳动者的贫苦程度。再次,1864-1871年间德国发生了三次王朝战争,战争带来的危害使工人阶级的状态继续恶化。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为了维护封建君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加紧了对工人运动的镇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所在,开始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辩护,提出了按劳分配理论。

(三)理论依据: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按劳分配理论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反思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并设想了未来的分配理论。圣西门提出了“按贡献分配”的思想,他认为在大大小小的社会实业中,每个成员按其能力贡献获得相应的收入报酬。傅立叶主张“按生产要素的比例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才能三部分。后来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他取消了资本所占的分配比例。从三要素分配到二要素分配,这种变化使得其思想更接近于按劳分配。二人的分配思想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启发性,为按劳分配学说提供了借鉴指导。但二者都没有提出废除私有制,导致其理论只能是一种空想。相反,欧文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私有制。他主张以公有制为基础,建立“劳动公平交换市场”,在市场上用劳动券代替货币。生产者可以让市场工作人员估价其劳动产品,然后换取等量的劳动券。如果劳动者想获得市场上的其他产品,可凭劳动券换取等价产品。这实际上就是按劳分配,但欧文保留了商品生产和买卖交易的思想,不符合未来社会产品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正是在创新发展三大空想家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按劳分配学说。

二、《哥达纲领批判》中按劳分配思想的具体阐述

(一)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观点。他强调自然界也是财富的来源。在他看来,劳动不能离开生产资料单独发挥作用,需要寻求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共同创造社会财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地主阶级占有自然资源,工人阶级除自身的劳动能力以外别无其它。为了实现二者的结合,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劳动者必然从属于物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并受他们管理和支配。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状态就体现为以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为分配主体,而劳动者的工资所得却仅能维持其和家人的生命所需。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②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分配结果的两极分化。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共同管理和支配生产资料,社会成员才能没有任何阶级特权,从而达到社会关系上的同等。在未来社会中,自然资源归全体成员所有,他们有计划地共同安排生产活动,物质总产品的分配则以个人的劳动为尺度,能者多得、不劳不得,这才是真正层次上的按劳分配。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者的劳动产品不再用于交换,而是直接转变为物质总产品,同时,买卖交易和货币流通也已消失。由此可见,按劳分配所有前提条件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所谓按劳分配,就是“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从社会领会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③这是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劳动所得的理论过程中,建构的自己的按劳分配思想。他指出,拉萨尔的观点实际上无法实现,充满了谬误。马克思认为,要想保证生产的持续不断进行,满足生产规模的扩大,就必须扣除生产资料的已消耗和再所需部分;要想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社会文明就必须扣除政府的一般管理费用、公共文化事业费用;要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保障社会成员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就必须扣除自然灾害的应付基金、社会保障费用。这样一来,马克思有折有扣的劳动所得必然会代替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至于扣除多少,应该根据当时的经济基础和时代条件不断做出调整。在马克思看来,正确的分配方式应该符合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物质总产品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相应的分配方式只能是先扣除社会发展所需部分再根据个人劳动量分配消费品。这是符合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无法避免的分配方式。

(三)按劳分配的双重变奏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按劳分配的利弊双重作用。他指出,按劳分配具有先进性。首先,按劳分配取消了阶级差异、反对剥削,凸显了工人群体的主体地位。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是劳动者。他们一起管理和支配生产资料,没有任何阶级差别。劳动者开始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劳动,不仅生产资料而且生产成果都归自己所有,不再受他人剥削和奴隶。其次,按劳分配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公有制条件下,工人获得了自然资源。他会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生产,追求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与资本主义的被迫劳动相比,共产主义必然会发挥劳动者最大的潜能,从而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按劳分配也具有弊端性。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通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买卖流通的等价交换原则。这种形式上的看似平等实则掩盖了交换内容的不正义,仍是在资产阶级的框架内逗留。在马克思看来,按劳分配虽取消了阶级差异,但却承认了每个人的各自优势、不同工作能力的先天差异。能力高者报酬越多,那么先天处于劣势人就无法获得真正平等的权利。其次,每个劳动者子女的数量、需要承担的家庭费用也会影响劳动者实际所得。真正的平等的权利应该是以不同的劳动尺度衡量不同的劳动者,按劳动者的客观需要分配社会总产品,这是按劳分配的应然指向。

(四)按劳分配的应然指向

由于按劳分配具有时代弊端性,马克思提出了更具理想的按需分配方式。按需分配不是用一种劳动尺度衡量不同的劳动者,而是以劳动者的需要为分配尺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它所倡导的是超越资产阶级法权界限的公平正义,而不是买卖流通中的等价交易原则。它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为平等视域,彰显着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由个性充分实现的真正平等,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它所追求的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各尽所能,要求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尽其所能从事生产,为按需分配提供物质基础。它所满足的是劳动者的客观实际需求,而不是其主观任意愿望。客观需求是指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现有物质条件下的合理需要。生产力决定消费水平,那些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性,追求物质利益的主观需要,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不合理需要,是不应当实现的。马克思指出,分工消失、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个人全面发展是按需分配的实现条件。这三个条件层层递进,内在相联。当固定分工消失时,劳动者可以选择其愿意从事的不同职业。劳动成为全体成员的发展需要,个人才能通过生产劳动实现全面发展。正如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一样,按需分配也终究取代按劳分配,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哥达纲领批判》中按劳分配思想对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启示

19届四中全会完善和充实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首次将按劳分配纳入其中,这是党增强制度自信的重要举措。为此,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按劳分配理论,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保证

《哥达纲领批判》中除了对按劳分配思想的集中阐述,也是对马克思政党理论的经典表达。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工人运动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奉行机会主义路线,主张改良主义发展道路的拉萨尔派,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坚持工人阶级专政的爱森那赫派。由于两派迫切寻求统一,制定了错误的合并纲领。在此背景下,马克思通过《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的机会主义政党策略和李卜克内西毫无原则的妥协进行了揭露,建构了科学的工人政党理论。他强调工人政党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有关国家性质等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决不能犯原则性的错误。

虽然马克思关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的提出背景与现在大有不同,但它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在新时代的我国仍然适用。坚持马克思的政党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是党长期总结出的基本经验。时过境迁,习近平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继续强调“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④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发挥党领导的核心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克服改良主义的弊端,坚定地走工人阶级革命专政的道路;才能揭露拉萨尔的错误所在,发现私有制是分配不公的根源;才能明确按劳分配的利弊双重性,提出更具理想的按需分配思想。总之,工人政党的领导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保证,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必须坚持不动摇。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要义

当前,我国已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在数量继续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它更注重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等;从经济发展的目的来看,它更注重提高人民群众发展的全面程度,既为他们创造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与机会,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文化。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求同经济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提升均衡发展与充分发展的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水平,满足他们美好的生活需求。因此,完善国家经济制度,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其核心要义。

按劳分配是现阶段我国既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能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举措。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物质总产品非常有限,不具备实现按需分配的条件,所以物质利益仍是社会成员的不懈追求,劳动是他们生存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需要,精神道德层面缺失严重。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只有坚持按劳分配,才能调节多种所有制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按劳分配,才能体现人民平等发展的社会权利,提高社会成员的劳动热情,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带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创造,标志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充分发挥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制度政策转变为经济治理能力,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满足社会各方需求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有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文明社会,让人人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三)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终极旨归

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所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所在。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保障制度。新时代,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以及地域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等、社会关系不平等、机会不公平等严重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在于制度建设。助推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增强制度自信,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旨归所在。

坚持按劳分配既能助推公平正义又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支配和管理自然资源。社会成员之间不存在阶级地位差别,也没有任何个人特权与私立的存在,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平等,即分配起点公平。其次,劳动者在市场上获得报酬的方式和方法相同,即分配过程公平。公平的分配起点与过程直接决定了公平的分配结果。虽然劳动者个人能力、家庭成员数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际收入的差距,但这部分差距可以通过社会总产品的扣除来弥补。让所有人都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这是真正公平正义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按劳分配能够激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劳作效率,创造巨大的财富总量。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只要具有劳动能力就必须进行生产活动,这就调动了全体成员的生产潜能,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贡献力量。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坚持经济发展与生产效率的统一,才能增加物质总产品的数量,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也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在扣除总产品应当部分的前提下,让每位成员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才能实现公平正义。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3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猜你喜欢
劳动者分配马克思
马克思像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