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美术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2020-02-12 19:34李艳花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术学美术思政

李艳花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不只是思政教师的任务,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美术学课程与思政课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倡导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各高校的思政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改革,但艺术类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仍不理想。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与思政部教师担任,但由于学生数量较大,辅导员工作力不从心,导致德育教育工作落实效果不好。另外,高校思政教师的课堂授课时间有限,很难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大思政教育力度。不能有效保证学生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艺术系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导致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对本校美术学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1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有意义,78%的学生不是自愿学习思政课程,23%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可见,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非常低。思政教育在艺术类专业的课堂上压力很大,虽然教师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形式依然不乐观。

二、目前我国高校美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思政教育普遍缺少重视度与紧迫感

首先,高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通常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才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但却忽略了大学阶段的人格塑造。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学生的思想觉悟要比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要好,为什么到了大学随着知识掌握得越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越低呢?近几年高校发生的犯罪案例使人触目惊心,如骇人听闻的马加爵案,中南大学杀人案,丽江女大学生杀人碎尸案等等。虽然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高校不应该自我反思吗?我们的德育教育是否出了问题?在当今的高等院校都以成绩论排名,评价学校排名和影响学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成绩,忽略学生素养所占的分值比例,以致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更偏重于学生成绩的好坏而轻视学生的道德品质。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研究,却忽视学生的品格塑造;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一个缺少思想觉悟的聪明人要比一个普通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因此,思政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中迫切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其次,家长与社会也并没有把品德作为人的第一评价标准。一方面,由于家长的知识背景参差不齐,导致很多学生德育素质相差很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过于看中毕业生的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品德,导致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一纸成绩上。这些问题都给高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阻力。

2、师资队伍不合理,思政教师与美术教师缺少融合性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接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美术类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不喜欢的原因大多觉得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内容与实际生活较远等等。思政课在高校的课堂教育中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可见,思政课教学在大部分美术类学生的课堂上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德育教育作用,只是学生取得毕业证的一种手段,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机械性,教学效果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由于高校教师分工明确,高校思政部教师会同时担任多个院系的思政课程教学,涉及到的学生众多,教师想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工作量过大,很难实现,因此,思政课教师担任美术类学生的教学也是一种挑战。美术类学生的专业课程比例较大,大部分专业课程由艺术系专业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更多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思政教育,能把德育教育置入专业课教学设计的教师数量更少。因此,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更多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法的教学,忽略“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由于思政教师不太了解美术专业知识,也不了解美术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习惯,很难将美术类知识与德育教育知识融合;美术教师缺乏专业的思政理论知识和德育意识,导致思政教师与美术教师各司其职,各授其课。虽然独立课程教学都完成得很好,但由于教学设计缺少相应的知识融合,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相辅相成,德育教育效果也不太理想,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也不够理想。

3、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缺少针对性课程设计

由于师生对德育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的课程设计也缺少针对性。德育教师不能依据美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内容设置授课方式和内容,虽然思政课教材是相同的,但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如对案例讲解时,教师可以查找相关的美术类的代表人物进行讲解,也可针对著名的画作进行德育讲解。艺术类教师在进行美术授课时,也应该把德育教育时刻融入专业课教学,比如开设红色基地写生,优秀共产党人头像写生,革命事迹情景再现创作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资料搜集,小组讨论,人物社会背景分析等,设计立体化美术课堂,让学生在学会绘画技能的同时也能受到思想的洗礼,从绘画创作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如果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能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在课程设计时有所体现,那么高校的德育教育效果定会大大提高。

三、新时代背景下美术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1、提高广大师生的德育教育意识

在美术生中,往往重艺轻德,认为艺最高、艺最重,有艺即行。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对从政的人有用;而自己又不想从政,学起来没有什么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德育教育问题,提高师生的德育意识是关键,首先,应加强对美术类教师队伍德育教育意识的培养,制定相关的评价机制,将德育教育纳入教师的考评制度,只有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才能把德育教育作为第一教学目标融入课堂。其次,很多艺术院校还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没有建立一整套全面、规范、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比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进行多方综合评价,将德育教育加入美术学类期末考试成绩,并提高其所占比例,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品德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和表扬,从各方面提高对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视,使德育教育真正走进美术课堂,落在实处,提高师生的德育意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

2、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能力的美术教师

首先,要想提高美术类学生的德育素质,任课教师是关键。如果美术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把德育教育贯穿其中,德育教育效果也会大大提高。比如艺术理论课在进行授课时,在进行单纯艺术理论讲解时,教师应该结合相应的作品及优秀的艺术家人格、观点、生平故事等进行讲解,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让学生得到一个立体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提高美术类教师队伍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师的知识含量是关键。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多美术类教师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加之美术类知识更新较快,具有时代性,导致大部分教师由于精力有限,在对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获取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学习的意识,尤其是对非专业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教学单位可以建立教师综合培养机制,通过培训、评比、研讨、留学等多方机制提高教师的知识含量,使美术教师有能力有意识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使德育教育成为育人之首。

3、德育教育有效地融入美术教学设计

高校美术学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科的差异性与学生的学情,依据美术学生的性格特点,挖掘学生的喜好,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美术学科知识中,把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教学。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可以拟定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主题,如伟大领袖、红色之路、中国好人、大美河山、唱响希望等等,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主题下进行作品创作,授课期间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讲授相关的历史知识与人物简历,也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对创作主题有深刻的认识,带着个人情怀进行绘画,创作有温度有情感的作品。

“立德树人”一直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虽然我国美术类院校的德育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相信在高校改革与高校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在我们国家各方的高度重视下,德育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猜你喜欢
美术学美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创意美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