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医地域考

2020-02-12 19:34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葛洪魏晋医者

王 陈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50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医群体,数量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多的,据笔者统计,历史所载的有名有姓的道医共十五位,即封君达、董奉、负局先生、葛玄、蔡谟、殷仲堪、葛洪、许逊、徐熙、徐秋夫、徐嗣伯、徐成伯、羊欣、刘涓子和顾欢。考察十五位医者的地域,笔者发现以江浙、河南一带的医者为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医的地域分布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江浙一带的著名道医主要有葛玄、葛洪、徐熙、徐秋夫、徐嗣伯、徐成伯、负局先生、顾欢以及刘涓子。

一代道教宗师葛玄和葛洪,为晋丹阳郡人(今江苏南京):“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①南北朝的徐氏家族,徐氏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家士族,一门十三神医皆青史留名,其中徐熙、徐秋夫、徐嗣伯和徐成伯均为道教医者。徐氏祖籍为山东姑幕,但徐氏医家的第一位医者徐熙却为官濮阳:“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②濮阳即今江苏境内。另外徐熙得医术于秦望山:“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窊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③说明徐熙曾隐居于秦望山,而秦望山亦在今浙江绍兴境内。徐熙的儿子徐秋夫在射阳为官:“生子秋夫,弥工其术,官至射阳令。”④射阳在今江苏盐城市境内。徐秋夫生道度、叔响,道度生文伯、叔响生嗣伯,所以徐嗣伯与徐文伯为堂兄弟。《南史张融传》记载张融与东海徐文伯兄弟交好,指的就应该是徐文伯、徐嗣伯兄弟:“融与东海徐文伯兄弟厚。”⑤可知徐嗣伯时在东海郡定居。关于东海郡《宋书》载:“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剡、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剡等三县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剡、利城并为实土。”⑥其中剡县在今浙江省东部,朐县在今江西连云港附近,利城县在今山东临沭蛟龙镇东北,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可知东海郡大部分地域皆在江浙境内。徐謇,在北魏任右军将军:“徐謇,字成伯,丹阳人。”⑦可见此时徐謇已经定居丹阳。综上徐氏家族四位道医生平皆在江浙一带活动。

还有负局先生和顾欢,负局先生是三国时期吴国医生籍贯不详,但语似燕代间人:“负局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语似燕代间人……”⑧燕代大致为今江苏扬州境内,顾欢吴郡盐官人,盐官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境内,故这两位医者也在江浙一带活动。比较特别是刘涓子,籍贯不详,《刘涓子鬼遗方》载其丹阳郡郊外得仙人黄父鬼所赠医书:“昔刘涓子晋末于丹阳郊外照射,忽见一物,高二丈许,射而中之,如雷电声若风雨。……乃齐唱叫突,三人并走,遗一卷《痈疽方》并药一臼。时从宋武北征,有被疮者,以药涂之即愈。”⑨神仙黄父鬼赠医书当然不是事实,只是出于什么原因假称神仙所赠,但既然提到是在丹阳郡郊外所赠,其人应是在丹阳郡附近活动无疑。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医蔡谟、许逊和殷仲堪则主要活跃在河南一带。史载蔡谟为陈留考城人、许逊为颍川汝南人、殷仲堪为陈郡长平人,皆在今河南省境内。剩下的几位医者地域较为分散,董奉为侯官县董乾村人在今福建省境内,封君达为陇西人在今甘肃省境内,羊欣为泰山郡南城县人在今山东省境内。综上,魏晋时期的道教医者大部分分布在江浙一带和河南省境内,这样有规律的地域分布,一定有其内在的历史渊源。

二、魏晋南北朝的道医地域分布缘由探析

从以上考证我们已经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医大多集中在江浙和河南,接下来笔者将从自然环境和思想渊源两方面探求道医集中在这两个地域的原因。

首先是自然环境,江苏是东亚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植被茂盛、盛产草药,草药之于医者就如炊米之于巧妇,江苏的植被资源就是医者们天然的医学宝库,十分有利于医者的学习发展。道医葛洪和刘涓子,在其著作《抱朴子》和《刘涓子鬼遗方》中均有许多草药性能的记载,应该是得益于江苏繁茂的草木资源。江苏另一环境特点为多湖泊水流,道家对水有着天然的尊敬与欣赏,水的品格守虚自持,而道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主张上善若水。《易经·说卦传》谓:“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认为水能润泽万物,多水的地方才最适合人类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多水流湖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度也就更高。

江苏多水,浙江和河南却是多山,多山的环境也很适宜道医发展。道教徒喜修炼,特别是山中修炼,因为山中清净、植被茂盛、矿产丰富,既能修身养性又能采药服食是最天然的修炼场所。道医顾欢自称山谷臣,在山中修炼服食不愿出世为官,可自足于云霞:“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⑩河南的王屋山被誉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后汉时就有人在此修炼,史载:“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后汉时人也。学道在王屋山中,积四十余年,共合神丹。”11医者蔡谟籍贯为陈留考城,考城本属济阳:“曰考城属济阳国,惠帝分陈留为济阳国,领济阳考城诸县。”12济阳之名来源于济水,济水即发源于王屋山:“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曰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13可见蔡谟亦是受到王屋山的遗泽影响。

除多山多水外,江浙一带与河南地区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浙江多金属和各类明巩石灰等矿产、江苏多有色金属类矿产、河南金银铝矿产居国内前列。道教医者喜炼丹,葛洪的《抱朴子》金丹篇随处可见对这些明巩、金银之物的使用:“第一之丹名曰丹华。当先作玄黄,用熊黄水、巩石水、戎盐、卤盐、礜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火之三十六日成,服七之日仙。”14可见道医炼丹之术的成就与这两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分不开的。

第二方面就是思想渊源,江浙与河南两地都有较深厚的思想渊源。首先河南是老子、庄子、列子和鬼谷子的故乡,道家思想根基深厚。胡孚琛在道学通论里认为道家学派最开始主要在燕齐、荆楚、吴越、巴蜀等地传播,这些地方又是神仙家、巫祝和方士活跃的地区,所以汉末的道教也是以这些地区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燕齐即今北京、河南和山东一带,吴越即江浙一带。据方志记载河南多出志怪小说:“杂记一门多记仙祇神迹鬼怪妖魔之灵奇,天时人事之叟异,为情理所无而事实竟有者。《搜神记》、《幽明录》、《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等书类。”15可见应是汉末道教思想在此传播的产物。汉末的道教还有江浙一带,江浙一带三国时期属吴国,陈寅恪先生认为天师道兴起于吴国:“此后汉黄巾米贼之起源有关于海滨区域者也。”16并引用了道士于吉往来吴会受众人拜会的资料:“时有道士琅琊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17可见江浙一带道教思想渊源亦早已有之。

三、结语

综上,在江浙和河南特有的地域文化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许多的道教医者,他们以医弘道、不喜浮华,是那个时代较为独特的存在。透过道医的生活环境,我们能看到江浙和河南自古以来的文化渊源。现如今的江浙文化(即吴越文化)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敢为人先和经世致用为主,追根溯源亦是道家主张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演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医如葛洪、蔡谟既能奋而投入义军济世救民,又能淡泊名利不受封赏决然归隐,演变到现在形成了江浙人民谦和有礼、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河南作为中州地区文化更加恢弘磅礴,道家思想是其中的一股,带给河南地区坚韧包容的文化特点。道医群体是这两个地域中走出来的杰出医者群体,他们既得益于其深厚的社会思想渊源,又为此两地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添砖加瓦,可见地域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又相互成就。

注释:

①(唐)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1974:1911.

②③④⑤(唐)李延寿.南史[M],中华书局,1975:838.

⑥(梁)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1974:1038.

⑦(北齐)魏收.魏书[M],中华书局,1974:1966.

⑧(汉)刘向.列仙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6.

⑨(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

⑩(唐)李延寿.南史[M],中华书局,1975:1874.

11(梁)陶弘景.真诰[M],中华书局,2011:46.

12中国方志丛书河南省[M],成文出版社,1924:40.

1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中华书局,2016:68.

14(晋)葛洪.抱朴子内篇[M],中华书局,2011:43.

15中国方志丛书河南省[M],成文出版社,1938:22.

16 1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

猜你喜欢
葛洪魏晋医者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诊治卒死类急症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