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策略思考*

2020-02-12 17:46
关键词:元认知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朱 鹏

(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1 问题提出

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对社会各行各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的后续影响.尤其对学校这一特殊的教育场域而言,疫情给常规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学校学生人数多、生源地分散,为防止疫情扩散和交叉感染,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不推迟线下开学时间,在分批次开学之前采取“线上教学”的应急方案,尽可能在保障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在抗疫的特殊背景下,学校教学活动面临着如何转“危”为“机”的重要问题.疫情下的学校教学活动之“危”,主要体现在受疫情影响,学校暂停正常的班级授课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由“危”向“机”的转变,集中表现为信息技术加快了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步伐,实现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并为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利契机.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发生了重要变革,充分利用疫情对在线教育的“刺激”作用加快在线教育的实践步伐,有助于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独特功能,为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积极探索.在抗疫的特殊时期,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提出学校在线教学要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尤其要变“临时教改”为“质量行动”,通过成立质量监测课题组,对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服务,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及线上与线下课程教学是否实质等效进行评估[1].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如何应对疫情压力,在转移教学场域、变革教学模式的挑战以及“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实现正常的教学进度和质量考核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能,应成为当下以及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

2 有效教学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价值意涵

有效教学是将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师创造性教学与学生主动性学习完美融合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安排.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当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并不断提升师生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诉求.有效教学是一种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中如何将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等因素进行有效串联的教学活动,是实现综合性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兼具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操作性的专业类别,实现其教学效能提质发展的愿景,需将有效教学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的目标指引,深层透视有效教学对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内在价值.

2.1 有效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抓手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师生关系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连接和反馈教学模式变革、教学理念革新和师生关系重塑的纽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质量目标达成的关键抓手.由疫情引发的“停课不停学”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超视距的远程空间实现师生互动交往,利用信息技术的空间延展和信息交换提升教学质量,也成为考量在线教育有效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标准.一方面,技术的革新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网络所获取的知识容量往往超越了教师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涉及教师不曾关注的部分专业领域,学生在信息提取与获知的速度上常处于领先状态.这便为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为提升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益支撑.另一方面,有效对于教学而言是教学活动的有效,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2].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其考核标准不限于单纯的书面作业和试卷分数,需要通过专门财务分析软件对具体的财会业务进行模拟实操,进而掌握账目管理、财务统筹和战略规划.这便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课程任务,并进行恰当演示和指导,使学生真正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式.同时,线上教学也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及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在交互影响之上的批判反思与知识整合的课堂.

2.2 有效教学是检验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

在教育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学模式变革的目标指向已由传统的课堂传授知识向以混合式教学为主的深度学习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已被逐步淡化和摒弃,实现学生由信息接受者向问题提出者、探究者和研讨者的身份转变,已成为今后教学改革追求的重要内核.一方面,以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而非掌控者,带领学生迈向对高阶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成为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以教师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为引领,有助于消解传统教学模式仅仅关注结果评价的工具理性惯习,进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提供必要参照依据.由此观之,检验教学改革成效的核心阵地在于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显示课堂所承载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理念.

3 阻碍财务管理专业有效教学实现的问题表征

财务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既需要依托教育领域的持续改革与内涵式发展,也需要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深入革新.有效教学对财务管理专业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教学方式单一、教材内容滞后和考评模式固化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和发展潜力的挖掘,阻碍了财务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的达成.

3.1 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弊端频现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教师教学意向的传递,忽视且弱化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度、接受力和能动性.当前,传统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专业中依旧占据重要位置,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课时不足,教学内容片面化,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反而对学生实践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3].具体而言,一是课堂呈现出教师“一言堂”和理论“满堂灌”的僵化教学样态.其根本原因是受制于传统师生关系的束缚,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所有的课程节奏和教学设计均由教师统领,学生处于被支配的状态,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被限制,无法在课堂环节形成教学互动,更不要说质疑、否定和批判了.二是信息化教学程度较低,难以满足未来信息化、智能化岗位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要求与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相比,需要创设的教学实验条件更为复杂,因此其课堂教学策略更多地在于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化的体验环境,以专业财务软件和实训平台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主体角色体验,在虚拟的公司经营和财务管理过程中体验未来工作的基本环境.显然,当前财务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工作实践”需求,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必大打折扣.

3.2 教材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国家对相关金融政策的调整和更新也在不断进行中.作为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具备较高财务管理能力和国际经济视野人才的重要专业,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编制却呈现出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的弊端,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课堂教学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一是财务管理作为西方舶来品,其通用教材大多以西方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论基础、公司运作方式以及国外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案例为教学内容,并由此进行延伸思考,却忽视了与中国特有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现实连接,极易导致西方经济思想在国内教材编排和课程讲授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病症.二是专业书籍或备考资料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对于实操性要求非常高的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如果不能及时跟进最新政策调整,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的提醒,很难保证所有学生在复习或考证时注意到相关细节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3.3 考评模式固化:难以有效呈现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表现为对学生考试“终结性”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发展和“阶段性”成果,导致期末考试“考前突击”的情况普遍发生于高校各专业的期末考核中.但是对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不仅需要学生精通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熟练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这既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挑战,也对基于实践、操作和应用的财务管理专业考核评价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单一固化的考核模式难以有效呈现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一是过分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察.虽然当前已经在结果性考核中逐步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重,但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学生考勤的要求,并不完全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考察.尤其对软件模拟训练、对抗性实操等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财务管理专业,如果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必要考核,便难以有效呈现教师课堂教学成效.二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分离.考核评价是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的检验,如果仍将理论考查作为专业学习的主要评测手段,难免会割裂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联系.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各类实操环节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阻碍其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4 财务管理专业有效教学提升的策略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目标,应充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建立一种以价值理性介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机制,为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基于此,笔者认为,应着力通过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转变课堂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助力财务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

4.1 以信息技术为引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4].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由于其教学活动涉及大量财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而传统数据信息处理方式效率较低且质量较差[5],因此,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引领,推进财务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的独特优势,将信息技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特征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以课堂有效教学推进教学模式变革的核心抓手.具体而言,一是丰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与形态.信息与媒体数字化相聚合实现了课程资源形态的转变,发掘了包括基于数字化聚合平台为主要物理载体的电子书包、云课程和微课程等新的课程形态[6],要进一步建立以网络智能化和一体化为支撑的财务管理专业智慧课堂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会计录入、账目处理等基本实操在线同步训练.二是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信息平台搭建、串联、融通方面的高效运作功能,建立财务管理专业智慧课堂与实训机房的融合平台,要围绕学生的实践诉求和工作需求,展开“课堂教学+在线模拟+机房实训”三位一体的协同教学改革实践,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技能需求.

4.2 以深度学习为核心,转变课堂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作为学习的高级阶段,既需要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学生自觉自发的意识觉醒,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度学习所强调的基于教学规律而建立的学生自主化学习机制,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新变化下,教学设计的目标、策略及评价等要素在微观层面上都会有相应的变化[7].

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Mills Gagne)提出了“以学论教” “以教促学” “为学而教”的理念,其认知加工理论策略强调,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根据学习者的内部学习阶段、程度水平来设计外部教授活动的方法与过程.以深度学习为核心,转变课堂教学策略,一是要依据专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应对财务管理领域最新政策、财会制度变革或相关准则变更给予充分关注进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工具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课堂活动程序的组织管理等.二是要建立基于“反思整合”和“应用”的教学运行模式.“反思整合”是通过教师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内省、构建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通过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否定的能力,创建多样化的问题选择以训练学生高阶思考能力.“应用”是将知识产出转为技能的关键程序,是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同角色体验中逐渐形成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学习情境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进入职场后,能够快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角色转化[8].

4.3 以元认知能力培养为关键,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我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自我觉察、反省、评价与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内容.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反思与经验的积累;元认知体验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处理实际情境的问题意识和情感态度;元认知监控是对学习成效的检测与评价.元认知能力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元认知能力培养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对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而言,第一,加深对元认知认识的理解.元认知的认识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在平等交互的课堂教学场域内建立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反思和重组建构,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知识的建构者、反思者和运用者.第二,培养学生对元认知体验的感官和情感意识.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包括品行道德、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通过逐步消除以成绩来判定学生优劣这一片面标准,将学生逐步凝集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统一体,使学生在彼此智慧与思想的碰撞下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加强对元认知监控环节的把握.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沙龙、课堂随机检测、实训模拟测评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以便及时调整相应的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元认知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国企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务管理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元认知: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数学科目中元认知研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