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2020-02-11 23:13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价值

胡 华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而言, 从本质上把握工匠精神,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在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和教学内容上存在高度契合。对于高职院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1.1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1)“审美情怀”的价值取向。审美情怀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是人特有的感性认知与本能意识。工匠精神强调要运用审美之眼光来制作物品,运用审美之情怀来改造社会,规避了技术异化与工具理性的泛滥,体现了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社会价值取向。

(2)“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在先秦典籍《诗经》卫风篇中就有“如切如蹉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的佳句,朱熹将其注解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3]。形象表达了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丝绸之国、陶瓷之都”等便是对这一精神特质的有力注脚,因其对人之为学、修身、做事等方面的重要引领而获得了道德意义上的丰富意蕴。

(3)“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道技合一”是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倡导通过施展技艺理解现实生活,促使人从“游于艺”的状态向“合于道”的境界转换,庖丁解牛、佝偻承蜩、运斤成风、大马捶钩等鲜明表现了“道技合一”工匠精神的和谐创新卓越之美,体现出一种追求卓越、成就不凡的气象与求真尚巧至美的有机统一,从而“在技艺中领会道的真谛并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4]。

1.2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1) 价值导向功能。新时代视域下,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行各业具象化的集中表现,它以丰富的内涵意蕴对本行业成员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突出人思想与行为的善恶、荣辱的价值追求, 以特有的感召力引导人扬善抑恶、趋荣避辱”[5]。高职思政课应注重工匠精神教育,以工匠精神蕴含的求真尚巧求精求卓等价值标准引导高职生在大学阶段牢固树立职业信念和职业荣誉,增强职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做具有坚定职业理想、优良职业作风的时代新人。

(2) 思想凝聚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智慧与力量,这种智慧与力量的凝聚离不开共同思想价值观念的浸润和聚焦。工匠精神作为各行各业全体成员认同和坚守的思想皈依与价值取向,“有利于更好吸引和凝聚本领域本行业全体成员形成强大向心力”[5],形塑健康有序的心理状态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高职思政课教学应注重将工匠精神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发挥思想凝聚的教育功能,不断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引导高职生做具有崇高价值追求、汇聚社会风尚的时代新人。

(3) 行为约束功能。工匠精神作为各行各业全体成员价值共识“最大公约数”的集中写照,既有强大的凝聚力, 也有相应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具体表现为内在的心理约束和外在的制度约束。通过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各行各业成员, 内化为职业素养、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外化为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和做法。专业知识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支撑,工匠精神是专业知识价值传递的高度凝炼。高职思政课教学通过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有利于增强高职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自豪感,坚定高职生从事本专业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做具有扎实专业技能、专业敬业精神的时代新人。

2.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及其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基础

2.1 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1) 传递核心价值的时代发展使命。新时代我国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重要地位与目标指向。从基本内容来看,无论是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诉求,还是对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追求,亦或是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目标诉求,无不与工匠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如个人层面倡导的敬业与爱岗从本质上讲也是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核。从历史过程来看,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建设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具体的人的实践,人的实践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履。高职思政课应特别注重发挥工匠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作用,并将其深度融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增添精神动力,引导新时代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与远大理想,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 承继中国精神的历史文化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7]的重大命题。“四个服务”[8]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关乎“怎样培养人”的重要命题, 核心价值观是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价值指向, 而中国精神集中彰显了“怎样培养人”的精神境界与精神追求,强调的是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思想品质的养成与完美人格的形塑,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自始至终贯穿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工匠精神既凝聚着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也涵盖了砥砺奋进、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构成。高职思政课应肩负起承继中国精神的责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三大规律,“突出以人为本,强调由情入理式教学,注重理论讲授和人文关切相结合”[9],以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为着力点,挖掘工匠精神蕴含的创新求精特质,引导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益求精、永不懈怠;挖掘工匠精神蕴含的砥砺奋进特质,引导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夯实根基、与时俱进,这些既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品质,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写照。

(3) 坚守立德树人的高职院校办学使命。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办学使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在这一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一方面,工匠精神具体要素与立德树人基本要求具有高度契合性。工匠精神涵盖了坚定信念、坚韧品格、踏实态度、进取精神、创新意识、远大理想等要素,这些要素也是思想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以及人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养成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内化价值与立德树人价值取向具有高度契合性。工匠精神注重职业素养、职业意识的内化,倡导爱岗敬业乐业、锻造职业品质等,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激励高职学生强化道德践履、加强个人德性修养的价值彰显。高职思政课应凸显二者契合性的重要价值,深入挖掘工匠精神既注重技艺传授也关切德性养成的育人价值,引导新时代高职学生磨砺心智、锤炼品格、丰富认知、深化实践,“实现做与思、手与脑、行与知的交互为用”[10],努力成为德智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时代新人。

2.2 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的基础

(1) 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高职思政课提升自身针对性、亲和力的基本原则,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也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工匠精神涵盖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规范要素是所有从业人员都应遵循的价值规范”[11],是社会各行各业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集中体现,而各行各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挖掘与运用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对于扩展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高职思政课教学内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一是高职思政课应贴近行业职业实际,要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以及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职业背景进行教学方案的拟定、教学内容的梳理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避免脱离行业职业特色实际、高大全而又空呆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二是高职思政课应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从现实来看,工匠精神虽具备共性的价值规范,但具体到不同行业职业以及不同的从业人员,又有着相对具体、特定的基本价值规范,这些价值规范无一不是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高职思政课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体现行业职业的生活特质与生活面貌。

(2) 化人原则。所谓化人原则,即“以文化人原则”。从文化学角度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发挥以文化人功效,就要深刻理解“用什么文和如何化这两个基本问题”[13],在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关系当中,“文”是依据和前提,决定着“化人”的结果和成效。高职思政课中的“文”应当是包含工匠精神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精神内核与内容支撑的文化因子,“化”是手段和载体,影响着“文”的实效和路径。由此,高职思政课运用以文化人,就是积极挖掘工匠精神蕴含的优秀品质与优良品格,以潜移默化、由微而著的渐进过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教育功能,浸润高职生的文化底色、丰厚高职学生的红色文化基因,引导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情境中感受文化之美、思想之美与精神之美。

(3) 合一原则。高职思政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根本旨趣不仅是引导学生获得精湛技艺,更为重要的是追求知行的合一状态与自我需求的满足。即马斯洛强调的“人成为目的本身,成为一种完美、一个本质与一种存在”[14]。从这个角度出发,融入工匠精神不仅是为了帮助高职学生认知与理解知识本身,更是为了引导高职学生体悟与实践知识背后的能力和素养,进而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行业信念。所以,高职思政课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引导高职学生在学习和领悟工匠精神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蕴含的丰富资源转化为行为指南、前行纲领,“培养高职生的公民意识、公德情怀、公共良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期待”[15],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满足岗位需要的时代新人。

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基本路径

3.1 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统筹者。在开展工匠精神融入工作前,思政课教师应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调研,尽可能多地搜集梳理社会各行各业有关工匠精神培育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知识储备;在开展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授课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讲述工匠精神的现代意义与内在价值,引发学生思想共鸣与深入探究,使思政内容“活”起来,思政课堂“火”起来,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和点赞率就会“燃”起来。以笔者讲授的基础课为例,在对建筑专业开展理想信念相关内容的讲解时,针对部分建筑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自豪感不足的情况,笔者在授课前在蓝墨云班课上传《大国工匠》专题纪录片的教学视频资料作为本节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纪录片中建筑业技能大师职业理想以及养成路径的思考和探讨,从中挖掘和汲取职业信念与职业自觉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在感同身受中重拾职业自信心与职业自豪感。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思政课教学本身并非目的,其根本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以实现“教与自教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有机统一”[16]。即是说,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即使是国家级的技能大师,其在生产或培养的过程中也都需要统一操作程序指引下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同时,充分考量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比如,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随机融入与课程章节内容有关的行业企业文化视频、音频与文字资料,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由“你讲我听、听而不信”向“你讲我思、思而笃信”转变,进而深度参与到课程规划乃至职业规划之中,为以后走向社会从事意向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与信念支撑。

3.2 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

“工匠精神作为手工业发展的精神产物,本质上也是社会实践的成果,有着明确的实践指向”[17]。其蕴含的求美、求新、求精、求卓等要素,对于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高职思政课融入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作用,也要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作用。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与针对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离不开社会这所“大学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之书有两种:有字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18]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如果脱离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学必将丧失其生命力与亲和力。这意味着高职思政课应坚持“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19],促使融入工匠精神丰富内涵的高职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走出去”。组织学生到学院校企合作优秀企业订单班、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场所开展工匠精神培育专题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着重将工匠精神中蕴含的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品质要素作为重点内容向学生认真讲授”[20],并通过在企业车间设立“工匠精神践行能手”“工匠精神学习标兵”等激励手段,增强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请进来”。邀请本地区优秀企业的国家级技能大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来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践行专题讲座,讲授和分享大师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感悟,如在对2018级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邀请到十九大代表、茂石化首席专家、技能大师张恒珍来校为学生开设工匠精神培育专题讲座,通过现身说法、互动交流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内含意蕴与当代价值的认知与理解。通过这些方式,达到培养“既拥有实践应用能力又具备良好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的‘社会人’”[21],为引导学生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基础。

3.3 将工匠精神纳入评价教学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过程中,既要在教学环节予以体现,也要在评价环节加以强化,从而更为全面、系统、高效地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坚持内外结合,统筹协调课内外、校内外、行内外各方面资源,凝聚思政课建设合力的“大思政”建设格局。高职思政课不仅要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还应优化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一是课程评价。可将其分为理论知识评价和道德素养评价。在理论知识评价环节,可借助移动教学平台——蓝墨云班课设置若干题目让学生作答的方式,着重考查学生对工匠精神基本概念、内涵、意义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道德素养评价。主要通过寒暑假企业调研、德育基地专业实践等方式,着重考查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表现和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上述评价的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将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课程评价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三是行为评价。可将其分为教师行为评价和学生行为评价。在教师行为评价环节,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是否明确清晰、语言表达是否易于接受、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是否符合相应专业学习情境等要素加以评价,从而在知识目标达成基础上,“实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塑造学生价值观念、精益求精教书育人”[22]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评价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在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是否显示出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否以勇于创新和积极进取为行为导向等要素进行评价,从而将社会、高职院校、教师层面的“外化”与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内化”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有效达成,做兼具职业素养和职业理想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价值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