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马村玉皇庙舞楼戏曲碑刻以及演剧考述

2020-02-11 23:13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武陟县清乾隆重修

程 谦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院,河南 焦作 454000)

1.焦作马村玉皇庙舞楼

焦作马村,原属武陟县三阳乡所辖,2013年12月划归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马村玉皇庙始建年代不详,原建筑有玉皇殿、广生殿、山门、舞楼等,现存舞楼一座及两通碑刻。据《玉皇庙遗址及舞楼简介》碑刻介绍:

玉皇庙,位于武陟县城西北十五公里三阳乡马村村内。始建年代不详,原建筑有玉皇殿、广生殿、山门、舞楼等。因历史原因,大部分建筑被毁,现存舞楼一座及部分石刻。舞楼面阔三间,砖木结构,灰筒瓦覆顶,保护完整,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对研究明清时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二零零一年元月二十二日玉皇庙遗址及舞楼被武陟县文化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点。①

清道光九年《武陟县志》卷十九《古迹》记载:“玉皇庙, 一在南贾村, 一在北贾村, 一在寺王庄, 一在马家村东, 一在宁郭镇。”[1]“马家村”即为马村。

焦作马村玉皇庙不知创建于何时,而且其重修情况又缺乏文献记载,目前仅存重修碑刻两通,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舞楼碑记》以及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修西殿记》。据现存重修碑刻可知:“马村旧有玉皇庙配殿火神牛王庙一所” ,清乾隆元年(1736年)曾就“舞楼故址”而“重建之”②,但由于乾隆“十有六年辛未季夏廿六日沁水泛溢,村落几荡然”,“舞楼亦与俱圮矣”,所以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乃重修舞楼。然而,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又“水冲一空”。会首“午夜忧思”,因庙地所产, “公同变卖,陆续积金,□为兴工之基”,同时, 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公请沁南护国寺”僧为住持“俭用积粟倍为增益”,遂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配殿一所,道房两间”③。此后,马村玉皇庙重修的整体情况因缺乏文献记载不得而知。就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碑刻而言,此次重修,并未涉及到舞楼。目前舞楼面阔三间,硬山卷棚顶的形制不知为何时的遗构。1990年,马村玉皇庙舞楼得益于村民的集资而得以重修。总体而言,马村玉皇庙规模不大,目前仅剩玉皇庙舞楼。

关于马村玉皇庙舞楼,王光先主编的《武陟县戏曲志》记载:

马村玉皇庙戏楼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座南向北,面对玉皇庙大殿,庙已拆除,戏楼仍在,台高1.6米,长9米, 进深7米,台口两根明柱,台口高2.7米,琉璃筒瓦盖顶,三间六檩无脊,顶呈弧形,砖木结构,台面用砖铺成,两侧近台口处有两侧门可以上下,破烂不堪,摇摇欲坠,已有倒塌危险。[2]

王扬主编的《焦作市戏曲志》关于“武陟县马村玉皇庙戏楼”的记载与《武陟县戏曲志》的记载大体一致:

戏楼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座南向北,面对玉皇庙大殿, 庙已拆毁, 戏楼尚存, 但已破烂不堪。台高1.6米, 台口高2.7米, 长9米, 进深7米。台前有明柱两根, 琉璃筒瓦盖顶, 三间六檩无脊, 顶呈弧形, 砖木结构, 台面用砖铺成, 两侧近台口处有两侧门可以上下。[3]

就《武陟县戏曲志》《焦作市戏曲志》记载而言,“戏楼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就现存碑刻而言, 清乾隆元年(1736年)及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曾重修舞楼, 但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沁河堤决,马村玉皇庙被“水冲一空”,应当是舞楼亦被冲毁。目前舞楼的形制绝非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的形制, 也非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的遗构, 应当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后重修的遗存。

马村玉皇庙舞楼建于高1.10米的台基之上。舞楼坐南面北,硬山卷棚形制,灰色板瓦覆顶,面阔三间7.47米(含东西山墙),明间阔2.93米;进深一间5.88米,舞楼高4.16米,台口高2.7米;前檐两明柱为木质圆柱,置于石质鼓凳柱础之上。由柱础东西两侧残留有榫眼可知,舞台前沿曾有木质栏板,现已无存。舞楼砖木结构,台面用砖铺成,东西两山墙近台口1.16米处各有宽0.60米、高1.93米砖券的侧门,侧门外有台阶,以便上下。1990年重修时,舞楼为红砖抱砌,《武陟县戏曲志》《焦作市戏曲志》所谓的“琉璃筒瓦盖顶”亦更换为“灰色板瓦覆顶”。总体而言,马村玉皇庙舞楼形制简单,规模较小。

2.戏曲碑刻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舞楼碑记》, 该碑青石质、圆首,高1.28米,宽0.46米,碑额篆书“皇清”二字,两边饰以花卉纹饰。该碑刻碑题部分缺失,暂因内容拟为“重修戏楼碑记”,由“祥符县儒学训导申一乾”撰文。碑文曰:

祥符县儒学训导申一乾□文/

马村之建/ 玉帝庙也,莫详所自始。庙前舞楼久归乌有,迨今/□御极之元年,信士赵得富聚族而谋曰:庙前土业舞楼故址也,可因其地而重建之。余耄老无能焉,尔曹/盍体我志?子生麒,毅然身任。时有毋子玉奇,王子之玺、文俊同心协力,共襄盛举,而舞楼岿然复矣。越/十有六年辛未季夏廿六日沁水泛溢,村落几荡然。水退起视庙中,诸像倾颓,西殿凋残过半而舞楼/亦与俱圮矣!瞻拜之余靡不凄惋,赖会首张子法尧、贾子德昌、孟子启福、李子朝栋重修西殿,又有会/首毋子中吉、张子汉贵、赵子芝香、王子文星,鬻庙中枯柏二株得价四十余金,重修舞楼,□创山门四/楹,与舞楼相辉映。至于金妆诸像,则赵子殿香一人之力也,工既告峻,住持来问记焉。予嘉诸君后先/相继克底,乃缋也,爰为质言以纪并系以铭焉。铭曰:

帝灵赫赫,庙食兹乡,狂澜汨没,狼狈堪伤。诸君乐善,倾力坚强,或资庙柏,或倾己囊,/倡众修葺,遂复其常,内外严整,金碧辉煌,神□既奠,永锡千祥。用告来许,似续勿忘。/

本邑陶村生员孙戊甲施柏栽陆株,本村善人李嗣珣施地贰分伍厘, 王文明施地伍厘;/赵殿香重修东殿一人之力;张法尧等收会银陆两,重修西殿。/

乾隆拾柒年柒月贰拾日起,至拾玖年初壹日止,每一会首分树银拾两,出利银陆两伍钱壹分,共使出银陆拾陆两零肆分,又买庙后王、许二姓地壹畆捌分伍厘;/原额庙地贰畆捌分伍厘施买,共地伍畆,南活拾柒弓,北活同,/中长陆拾捌弓壹尺;东至路,西至许远宝,南至原宅,北至路心。/会首:张汉贵,毋中吉施山门□梁一根、檩一根,赵芝香施银伍钱,王大星。/邑庠生赵一元书丹/

乾隆拾玖年岁次甲戌春月重修,至戊寅岁仲秋谷旦勒石,住持僧心太/昌松,玉工赵淳/田 仝立/

清乾隆戊寅岁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该《重修舞楼碑记》记述了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舞楼的经过。首先,碑文指出,“马村之建玉帝庙也,莫详所自始。庙前舞楼久归乌有 ” ,而至“御极之元年, 信士赵得富聚族而谋曰: 庙前土业舞楼故址也,可因其地而重建之。”“御极”就是指皇帝即位。就碑刻刊刻时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而言,该皇帝应当是清乾隆皇帝。“御极之元年”即清乾隆元年(1736年), 当时信士赵得富聚族而谋,欲重建玉皇庙舞楼,然“耄老无能焉”。而其子生麒“毅然身任”,并有毋玉奇、王之玺、王文俊“同心协力, 共襄盛举, 而舞楼岿然复矣”。这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舞楼的过程。“越十有六年辛未季夏廿六日”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季夏廿六日,“沁水泛溢,村落几荡然”。对于此次水灾,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第十二卷《祥异志》载:乾隆“十六年六月大雨黄沁二水溢”。[1]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亦记载:乾隆十六年“大雨,水平地数尺(温志)”。[4]说明此次水灾波及范围较大。此次洪水退去,马村玉皇庙“庙中诸像倾颓,西殿凋残过半而舞楼亦与俱圮矣! ”“瞻拜之余”, 莫不“靡不凄惋”。依赖张法尧、贾德昌、孟启福、李朝栋等会首重修西殿, 又有会首毋中吉、张汉贵、赵芝香、王文星等,“鬻庙中枯栢二株得价四十余金, 重修舞楼”,又“创山门四楹”。山门与舞楼相互辉映。“重修东殿”乃赵殿香“一人之力”, 而金妆诸位神像,同样是赵殿香的“一人之力”。为“嘉诸君后先相继克底,乃缋也,爰为质言以纪并系以铭”。

该碑记载了马村玉皇庙连续两次重修舞楼的过程,由此推知,人们对演剧酬神的重视。

3.演戏戏班

焦作地区戏曲文化发达。程峰先生的《浅论焦作地区的戏曲艺术》曾有较为详尽的概述。其中,武陟县的戏曲文化尤其富有特色。不仅有地方戏怀梆的搬演,而且还有徽调土二黄(京剧前身)戏的搬演。

怀梆亦称“怀庆梆子”“老怀梆”,有300多年历史。其发源于明代怀庆府地区,成形于清代,至民国时期日臻成熟,曾有“五府皆怀梆”之说④,怀梆以怀庆府为中心的语言音调为基础,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犷奔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武陟县为怀庆府所属,怀梆的搬演乃是应有之事。但武陟安庆戏、土二黄(徽调)的搬演则是武陟戏曲文化独到之处。

据《武陟县戏曲志》《焦作市戏曲志》记载: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驻武陟县的河北道道台康基田命人去安徽省安庆请来徽调艺人高某等人,与道台衙门的兵快组成“安庆同乐班”。主要演员多来自安徽, 唱徽调, 当地人称之为“安庆戏”。

约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某率领从安庆来武陟的大部分艺人北上北京前往为乾隆皇帝祝贺八十大寿。“安庆同乐班”领班由苗福贵接班,主要人员有苗福贵(旦),卫大豆(须生)、三小 (青衣)、王庆华,王草包(净)、方连成、王保福(小生)、祝德功(琴师)等。演出剧目有《一捧雪》《二进宫》《三打雷音寺》《三娘教子》《四杰村》《四进士》《四郎探母》《五堂会审》《五凤岭》《六月雪》《七星庙》《八蜡庙》《九江口》《拾玉镯》《金钱豹》《战宛城》《反西京》《坐楼杀惜》《虹霓关》《杀狗劝妻》《杀子报》等,拥有剧目甚多,可连演一个月而不重戏。后因受京剧之影响,衍变为二黄戏班。其主要演出范围在武陟城乡,怀府八县以及河北道所辖的彰德、卫辉两府。山西晋城,陕西潼关,河南许昌、荥阳、汝州一带也有武陟安庆同乐班的踪迹。

“安庆同乐班”开打时多用真刀枪,故惊险逼真。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荥阳演出时,被该县县令疑为匪类,将戏箱扣留,不准演出。经当时河北道道台石庚去公函才将戏箱要回。民国四年(1915年),河北道迁移汲县,道台石庚将戏箱移留给武陟县,“安庆同乐班”亦解体。但安庆戏、土二黄戏则在武陟扎根并流传开来。

关于在马村玉皇庙戏楼的演出班社以及搬演剧种,王光先主编的《武陟县戏曲志》记载:

马村戏楼自建之日起,接纳了许多戏班,有名的有头班戏、庆妞戏、任世俭戏班、陈占魁戏班、李长顺戏班。[2]

王扬主编的《焦作市戏曲志》在关于马村戏楼演出戏班时亦载:

武陟县头班戏班、任世俭戏班、陈占魁戏班、李长顺戏班等曾先后在此戏楼演出。[3]

关于在马村玉皇庙戏楼演戏的戏班,《武陟县戏曲志》记载有5个,《焦作市戏曲志》则记载有4个,相差一个庆妞戏班, 演出的剧种则有二黄及怀梆。

武陟县头班戏班是武陟“安庆同乐班”解体之后而组成的戏班。民国四年(1915年),武陟“安庆同乐班”解体。武陟县令遂将河北道所遗留之戏箱分给下属衙役三个班。皂班(三班之首)老总聘请吉庆喜(乳名平)为领班组成戏班,称为武陟“头班戏”。

原武陟“安庆同乐班”的唱腔为吹腔、高拔子、二黄和西皮。“头班戏”又增加反二黄,反西皮等曲调,群众渐称之为“黄戏”。为不忘“同乐班”之根源,每当演出时仍悬挂“安庆同乐班”的匾幅。

“头班戏”有两代演员,第一代为吉庆喜、张福喜(肉丸)、史抓妞、谢庆喜、葛文喜(转运)、包逢喜、苗喜、金玉喜、杨天成、杨天德、杜庆宝(麦篮)、卫立华、卫立同、宋大成、杨小会、老臭、小随等。第二代多为吉庆喜之徒,有刘双云(小孩)、刘斗金、许慧珍(小红)、刘玉珍(小爱)、何立清等。琴师张怀有,司鼓亢文江、韩延长。人数多时达七十人,阵容齐整,行当齐全,在武陟县几乎家喻户晓。在县内流传有“大成、天成的嗓,吉平、肉丸的场,斗金的叉,铁成的口,小会、小红的相,天上少有地无双”的顺口溜。

武陟“头班戏”所演剧目甚多,有《盗金砖》《翠屏山》《游西湖》《蝴蝶杯》《胭脂虎》《大保国》《钓金龟》《黄天荡》《黄天霸夺印》《恶虎村》《铁公鸡》《落马湖》《陈州会》《逍遥津》《战宛城》《定军山》《溪皇庄》《泗州城》等。

1948年武陟县解放时,戏箱被撤退的国民党带去新乡。“头班戏”尚有四十五人,通过张守云与辉县人民政府联系,被接收为辉县光辉剧团。因改唱豫剧,一部分人员参加修武县新声京剧团。

庆妞戏因戏班班主刘德文乳名庆妞而得名。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武陟马罗招收艺徒,成立二黄戏班,称“马罗戏班”。领班为黄年,艺人有刘德文等人。曾演出《杀子报》《拾玉镯》《战蒲关》《胭脂虎》等戏。至1916年,黄年因年迈不再领班,马罗将戏箱卖给获嘉县东张巨村刘明雁,戏班散伙。1917年,刘德文(庆妞)将原“马罗班”之戏箱从获嘉县东张巨村买回,成立“庆余社”二黄戏班,自为班主,群众称之为“庆妞戏”。刘德文兄弟五人均在戏班内,老大刘德胜管伙食; 刘德文排行老二, 工青衣、花旦,绰号“银牡丹”;老三刘德魁工武丑,绰号“钻天虎”;老四刘德修工红净,绰号“活关公”;老五刘德茂司鼓。演员有贾殿英(须生)、陈全(青衣)、刘明谦(青衣),赵子学(花旦)、麻金枝(须生)、谢兴山(武生),师云亭(武生)、吴仁植(琴师)等人。刘德文课徒极严,戏班以唱功取胜,被群众评为“头班戏的武功,庆妞戏的唱功”。演出剧目有:《打渔杀家》《八义图》《借东风》《定军山》《伐子都》《夜战马超》《八大锤》《白水滩》《四郎探母》《反西凉》《狸猫换太子》《甘露寺》《薛刚打朝》《逍遥津》等。1950年,被接收为武陟县人民京剧团。

陈占魁戏班属于武陟县,为二黄戏班。《焦作市戏曲志》记载:

民国十八年(1929年),武陟县王顺村陈占魁组成二黄戏班。陈占魁为赌博场之头面人物,是在当地有权势之辈。本人爱好二黄戏,购置戏箱,请驾部村的商熙为老板。演员除高熙外有梁光成、大丑、二丑、陈全、意香、意随、王三合、路鳖、春头、高三等人。演出于武陟县境内及博爱、沁县、焦作等地。演出剧目有:《九江口》《长板坡》《平方腊》《朱买臣休妻》《曹庄杀妻》等。解散于1938年。[3]

任世俭戏班属于武陟县戏班,且为怀梆戏班。《焦作市戏曲志》 记载:

民国十一年(1922年),武陟县大司马村任世俭与慕顺臣组成怀梆戏班,请陈能够为老板。因任世俭交往甚广,先后将怀庆府的有名怀梆艺人请来搭班,曾拥有上百出剧目。

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世俭去世,任世让接办戏班,请梁席为老板,戏班继续演出多年。新中国建国后,成为村中的业余剧团,已不复往日兴旺。[3]

李长顺戏班为沁阳戏班,既搬演二黄戏,又搬演怀梆戏。李长顺原为清光绪年间怀庆府捕盗班班头,人称“李老总”。李长顺酷爱二黄戏及怀梆戏,于是借职权之便, 于民国八年(1919年)组织二黄戏、怀梆两个戏班, 群众称为“头班戏”“二班戏”。“头班戏”即二黄戏班。多演出于沁阳、温县、孟县、济源、修武、武陟、原阳等地。主要人员有三广(小生)、小福(二生), 小石头(旦)、陈全(青衣)、春头(净)、梁广成(老旦)。演出《挑滑车》《七星庙》《宋士杰告状》等,曾活跃一时。后因该戏班中人员多染吸食鸦片烟癖,演艺水准逐年下降,聘请演戏者日少,终至无法度日,于1934年解散。“二班戏”则为怀梆戏班。兴盛之时,荟集了当时众多著名怀梆艺人。如净行荆万全(金旦),须生苗发信,张树柱(麻柱),旦行吕水山(葫芦),以及小遂、小成,琴师刘春祥、司鼓郭玉喜。搬演剧目有《阴阳扇》《桃花庵》《宋公明坐楼》《反长安》《反洪山》《殷郊下山》《梅花篆》,后亦因艺人多染恶习,渐致衰败,导致艺难养身,于1934年和“头班戏”同时解散[3]。

《武陟县戏曲志》《焦作市戏曲志》均记载李长顺戏班曾在马村玉皇庙戏楼演出,但并未说明所搬演的剧目和剧种,可能是时间久远或调查不深所致。

综上所述,焦作马村玉皇庙舞楼建于高台之上,坐南面北,硬山卷棚形制,灰色板瓦覆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形制简单,规模较小。现存的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舞楼碑记》记载了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舞楼的过程。在玉皇庙舞楼的演出班社主要有头班戏、庆妞戏、任世俭戏班、陈占魁戏班、李长顺戏班等,所搬演剧种,不仅有地方戏怀梆,而且还有徽调土二黄(京剧前身)戏。是武陟戏曲文化甚至是明清时期怀庆府戏曲文化的缩影。

注释:

① 《玉皇庙遗址及舞楼简介》,现存于马村玉皇庙。

②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舞楼碑记》,现存于马村玉皇庙。

③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修西殿记》,现存于马村玉皇庙。

④ “五府皆怀梆”即指彰德府(安阳市)、卫辉府(汲县市)、怀庆府(沁阳市)、大名府、顺德府(邢台)均流行怀梆, 也有把广平府包括在内的。怀梆还流播到北至保定、石家庄、阳泉、长治市、晋城市,西跨新安、渑池、垣曲县,东进封丘、长垣、延津县,南达许昌、禹州市的广大区域。

猜你喜欢
武陟县清乾隆重修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武陟县“联动云”共享汽车运营模式分析与改进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瓶上花枝簇簇俏 记一组清乾隆时期壁瓶的修复
武陟县
武陟县中小型养猪场的发展研究
天下四方 龙凤吉祥
清乾隆粉彩连体包袱瓶 浓浓华夏民族风
思 夫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