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五言诗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

2020-02-11 20:22:09张诏宣祁国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骚五言诗国风

张诏宣,祁国宏

(北方民族大学 文传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750021)

曹植的五言诗以诗经为祖,在借鉴其精髓时又有新发展。在曹植手中,诞生于《诗经》的诗歌格式更加严谨,《诗经》中尚朦胧的思想更加清晰完善。其对《诗经》的发展完善如首句标其目等方面,还为“新乐府运动”打下了基石,真正做到了继往开来。

一、以《诗经》为祖的魏晋诗歌

诗歌的源流意识汉已有之,明确表述则出现在齐梁时期。《宋书·谢灵运传论》云:“缘起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2]119直白地表达魏晋南北朝文人以《诗经》《楚辞》为中国古典诗歌源头的共识,这种思想渗透在在其创作,不但从源头汲取营养,并加以发展和完善。

(一)魏晋诗风源流考

魏晋文人以“风骚”为诗歌的典范加以揣摩,并且在学习的基础上对“风骚”加以不断完善。其后继文人更倾向于以时代相近的前辈为师,部分的继承“风骚”传统,由是产生诗歌发展脉络,成为后人不断向前推衍的阶梯。

1.同祖风骚中的差异

“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圆通。”[6]67受到个人喜好和才能的限制,魏晋文人虽以“风骚”为共同的诗歌鼻祖和学习典范,但在实际创作中,对二者的继承各有偏好。这种偏好在魏晋文人五言诗中呈现为诗苑品类各异的仙葩,争奇斗艳的群芳中,以《诗经》为滥觞的园圃焕发出最为蓬勃生机。

齐梁诗评专著《诗品》对以“风骚”为源头的诗人进行了溯源及品评。以《诗经》为源头有上品七人、中品一人、下品七人,共计十五人,较《离骚》为源头的少了三人。作家数量对文学发展固然重要,但作家质量却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以《诗经》为源头的上品作家较《离骚》多了三人,即《诗经》源流里的作家作品质量要更高些。高质量的作品更为后人接受,也更易在漫长时光淘洗下留存,从而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以《诗经》为楷模的魏晋文人五言诗在魏晋文坛就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2.以《国风》为主的偏好

《诗经》作为先秦诗歌集,时空跨度大,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中的诗歌也反映了不同自然、人文条件下芸芸众生的情思。以《诗经》为学习范式的魏晋文人受个人、时代的影响,无法穷尽《诗经》中所有的范畴,如面对“风骚”时一样,产生了各自的偏好。

《诗品》认为这十五人的诗歌创作偏好分为两大枝丫,或偏重《国风》或偏重《小雅》。偏爱《小雅》的只有阮籍一人,与《国风》产生的影响差距较大。

(二)《国风》对魏晋诗人的影响

以《诗经》为学习模范的魏晋文人,对后世有影响力的绝大多数都偏好《国风》。而在《国风》这一脉中,论对后世的影响,当以曹植为先。

1.《国风》源流探析

以《国风》为起点有两大体系,这两大体系分别由古诗和曹植开启。其中以曹植为师的体系共有十一人,上品三人,分别是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分别有“建安之杰”、“太康之英”和“元嘉之雄”的美誉。由是,以曹植为师的《国风》分支占领了三个时代的巅峰,共同成为“五言之冠冕”。较之古诗为师的体系,对《国风》在魏晋及后世诗歌的影响做出了更为重大的贡献。

2.曹植对《国风》源流的重要性

从《国风》的源流看,以曹植为师的支流孕育出来更为绚丽的诗歌之花,曹植在此过程中居功甚伟。从后人对其的沿袭讲,以曹植为师的作家作品更多,且彪炳史册者不在少数;从曹植自身的成就看,其诗歌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8]37的赞誉,其诗歌作为建安诗歌的最高峰,被后人敬仰、揣摩,成为《国风》重要的接班人,并将之发扬、完善,使《国风》得以用更好的面貌走向未来。

二、曹植五言诗对《诗经》思想内容的借鉴与发展

以曹植为代表的建安风骨实际上内含质朴与绮靡两种发展方向,绮靡的特点之一便是使事用典,也就是借鉴前人作品。这在曹植的诗歌中有多处体现,不止是内容形式上,在思想意趣方面亦有承袭《诗经》之处。

(一)内容形式的借鉴与发展

内容形式的借鉴作为最直观的因袭方式,在曹植五言诗中大量出现,明白体现《国风》对曹植之深刻影响。

1.直接、间接引用

以曹植五言名篇《赠白马王彪》为例,其十二处引用《诗经》。如“逝将归旧疆”语出《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12]324,“我马玄以黄”语出《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12]13,“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5]340语出《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12]739。

在《赠白马王彪》中,对《诗经》的大量引用不着痕迹的隐藏在诗人贯通全诗的骨气之下,不但借鉴了《诗经》的诗句,而且完美借鉴了原诗的思想感情。与齐梁文风流于纤巧、因用典过多而古涩的诗风相较,为人们探究使事用典的尺度给出精彩答卷。

2.句式的借鉴与完善

比沿用《诗经》诗句更有利于文学发展的借鉴方式,便是诗歌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曹植在《诗经》句式的基础上,以其自身的创作为模范,令“顶真续麻”格式和“首句标其目”格式更完善。

“顶真”格式源自《文王》。“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12]796这种以前一句结尾的词、句作为下一句开头的回环往复的行文格式,《诗经》中只是无意识的应用,格式并不严谨,没有形成系统的行文要求。在曹植的手中,这种诗歌形式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5]340,更加严谨的回环往复格式有利于表达曹植面对严酷现实的踌躇,使诗歌形式更贴合思想感情,令“顶真”格式得到发展。

“首句标其目”格式在《诗经》中大量出现,如《蒹葭》开篇“蒹葭苍苍”[12]5和《氓》首句“氓之蚩蚩”[12]184。但在《诗经》中,这种格式更多的是字词的雷同,在诗歌内容上,至多起到“兴”的作用,与主旨没有太大关系。曹植接过这种格式的接力棒,并将其完善。五言名篇《白马篇》中有“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5]392,这首诗篇名和首句中的“白马”不再只是代表乐曲的乐府古题或起兴的意象,而是与诗歌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联系。诗中的主人公是骑白马飞驰而过的少年,白马不仅衬托了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是少年高超骑术的体现。至此,篇名与首句中的意象与诗歌主旨内容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为“首句标其目”格式在“新乐府运动”中的发扬光大做出重要贡献。

3.赋比兴手法的借鉴与发展

与内容和句式相比,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更加隐晦,也更难有所突破,而曹植则发展了源自《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推动了诗歌的发展。

《诗经》中的起兴大都与诗歌主题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2]371,以“蒹葭”起兴只是为了烘托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并点名时令,这种情况在曹植五言诗得以好转。《杂诗·其二》“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5]416中起兴的“转蓬”与后文的“游子”相似性很大,两者都是被大势挟持着不断前往不可知的未来。“转蓬”作为“游子”的参照,即烘托了氛围又加深了“游子”漂泊不定的形象性,与诗歌情感内容完美贴合,比之《诗经》用以起兴的意象具有目的性。

(二)思想意趣的因袭与完善

文化的继承不止是内容形式的传承,其中蕴含的思想意趣较之外在形式更为重要。曹植五言诗对《诗经》的承袭也是如此。

1.“雅怨”之“雅”的阐释

源自《诗经》的“雅怨”含义历来争议很大,现代学者更倾向于其为两种风格。“雅”应是指规诲、讽谕、抒发情怀的思想感情。

“雅”在曹植不同阶段的五言诗中,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其前期作品《白马篇》抒发曹植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情怀,后期作品《赠白马王彪》宣泄曹植为帝王不容、无法实现抱负的哀伤。同样是其后期作品,《七步诗》则同时体现了“雅”三方面的特点,既抒发对手足相残的悲哀,又有对兄长步步紧逼的讽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希望兄长不再戕害家人的规劝。其作品感情并不低沉,始终保持昂扬的生命力。发乎情,止乎礼义,充满“风雅”精神。

2.文化意趣的营造

曹植五言诗巧用《诗经》意象的特殊文化内涵,为其五言诗营造独特的文化意趣。前文中《赠白马王彪》对《诗经》的引用并不只是借鉴字词,也有含蓄表情和营造文化意趣的作用。对《硕鼠》的借用即讽喻曹丕对兄弟的迫害与硕鼠无异,又抒发自己离开京城的迫切和成功脱身的欣喜。对《卷耳》的借用,则体现对回归封地的期盼和当下的困顿与辛劳,并借用《卷耳》为下文忧郁的情感埋下伏笔。对《青蝇》的借鉴为神来之笔,不但在字面上体现对离间亲人感情者的厌恶,也微妙的讽刺君子识人不清。同时,以《青蝇》中的小人导致国家陷入混乱的内涵表达曹植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一举多得,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营造出话不宣于口,但你知我知的文化意趣,传达浓厚的文化意蕴。

三、曹植五言诗对《诗经》价值取向的继承与发展

曹植在接受《诗经》内容、艺术的同时,也接受其价值取向的影响,并将其接受的影响改进创新,使之得以继续流传。

(一)对民间文化的重视

《国风》主要是各地的地方民歌,其搜集虽有政治目的,但客观上保存了优秀的民间文化。受《诗经》中民间文化的影响,曹植在其《与杨德祖书》有这样的论述“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5]594曹植在此明确表达对民间文化的重视,这种价值取向反映在其五言诗中便是对汉乐府民歌的承袭。

其五言乐府诗《箜篌引》有“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8]392直接引用乐府民歌《古董逃行》“年命冉冉我遒,零落下归山丘”[5]392。但模仿并不局限于形式和字句,在思想感情上,曹植借用生命流逝之意,化用原诗意境,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转化为宴席上的意气风发,抒写其豪情壮志及实现理想的从容不迫。

(二)对“风雅”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无论人生失意与否,曹植始终保持着早年“戮力上国,流惠下民”[5]594的宏愿。这正是《诗经》中“风雅”精神的承袭,甚至更进一步。

这种价值取向在其五言诗中留下鲜明印记。在曹植生活顺利的前半生,有《白马篇》这样直白表达平定天下志向的作品;在其饱受猜忌、寝食难安的后半生,依然留下“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5]416这样直白的表达为国效力的名篇。与虽关注现实,但当现实严峻就有退却之意的《诗经》相比,曹植得意失意都不改结束乱世的志向。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较之《诗经》更具风骨,启迪了后世国人的家国情怀,挺立起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猜你喜欢
风骚五言诗国风
清 杨法 隶书五言诗四条屏
中国书法(2023年4期)2023-08-28 06:02:08
《楷书五言诗》书法
艺术大观(2023年19期)2023-08-07 07:41:29
国风·陈风·月出
艺术家(2023年3期)2023-05-11 00:16:38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0:50
寻找“国风少年”
略谈诗词创作取法风骚的问题
中华诗词(2019年8期)2020-01-06 07:39:54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46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老年教育(2017年4期)2017-05-10 05:27:34
国风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0
眼镜+贝雷帽=书呆子的风骚
Coco薇(2016年3期)2016-04-06 16: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