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莉洁,潘玉龙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现如今,全球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其中,生态危机就是困扰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客观辩证地分析了资产阶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中曾起到过的革命性作用,即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1]32此外,二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后果,例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当人类开始从事生活以及生产活动时,生态问题就随之出现。但是,与生态问题不同的是,生态危机是人类进行盲目且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的,是人类对大自然整体性、全面性的破坏,这种破坏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使用更加便捷,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利用自身占有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使得生产资料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占有,生产资料私有制随之产生。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人类开始进行分工,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进一步扩大了人类占有生产资料的欲望,生产规模逐渐超出家庭和氏族的界限,生产资料私有制得到快速发展。由于生产资料被私人所占有,导致剥削现象随之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现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另一方面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即自然资源进行剥削。在生态方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最大程度上获取利益,资产阶级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本和技术等优势,大肆开采森林、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
资产阶级进行生产,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积累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资本的增殖,追逐利益最大化,因此,不断扩大生产就成为资产阶级追求的目标。而扩大生产需要满足两方面的条件:第一,充足的生产原料;第二,可以满足生产的雇佣劳动。首先,进行生产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拥有充足的原材料,所以,资产阶级不断开发本国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并且还占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这必然会加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加剧全球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枯竭。其次,要想加快生产进度,资产阶级就必须充分利用雇佣劳动的劳动力,让工人生产出比以往更多的产品。此时,资产阶级对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也会随之增强。但是,过度的开采不仅会使自然资源面临枯竭,而且由于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得不到恢复,因此还会使生态平衡被打破,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
总之,资产阶级的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导致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基于上述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赖以存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近代以来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攫取利润,资产阶级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但是,他们不甘心满足于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只有对资本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把整个世界变为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市场,这样才可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开拓销售渠道,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开拓世界市场,使最初本国独立的生产和消费扩展到了整个世界。[1]31正是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才使生态危机加速蔓延。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不仅要扩大生产,加工比以往更多的原材料,同时还要降低生产成本,即降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一方面,资产阶级会将非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资源据为己有,对其进行无节制开采。他们的大肆掠夺不仅会浪费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当地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大面积开垦土地,种植发展轻工业所需的原料,并且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使这些地区的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同时,带有化学元素的废水流入河流,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资源,加速了生态危机的发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因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必然依赖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社会存在。《宣言》中提到,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使得他们无情的斩断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使人们之间只存在“金钱交易”。[1]30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产阶级只考虑个人得失,而不去关注除金钱以外的任何事物,包括生态环境。具体体现为:资产阶级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利益最大化。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才使得他们对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从而加剧了生态危机的恶化。
同时,《宣言》中提到,当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协调时,全社会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由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行为,所以此时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必然会忽视其他国家的利益。具体而言,在经济危机期间,为了不使自身利益受损,资产阶级选择将大量积压的产品进行销毁,而不是分给无产阶级。这些被资产阶级所销毁的产品,在其创造过程中都投入了自然资源与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因此,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被资产阶级毁灭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生产力。[1]33同时,资产阶级在其利益受到损失后,无疑会加大对原有市场的利用,更无止境地掠夺这些地区的资源。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寻求新的世界市场,扩大自己的生产销售规模,这必然会使另外一些非资产阶级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恶化。
《宣言》在分析生态危机爆发原因的同时,也阐述了生态危机爆发的各种表现,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城乡生态的失衡,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殖民等。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越来越广泛。由于毛纺织业的兴盛,作为纺织品原材料的羊毛就显得十分珍贵。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满足国内外对羊毛的需求,大肆侵占农民的土地,造成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这就是“圈地运动”。正是由于这一事件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民被迫流入城市,成为供资产阶级随意使用的廉价劳动力。与英国类似,在西欧、北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对乡村的生态压榨也普遍存在。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这一过程总结为: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1]3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城市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城市人口也急剧增加。资产阶级为了满足城市土地、农产品等各类需求,为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开始无节制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不仅如此,他们还向乡村转移污染严重的工厂,污染了当地的空气资源和水资源,打破了农村的生态平衡。不难看出,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不计代价的牺牲了乡村的生态资源。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资产阶级不仅掠夺乡村可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变为自己的附庸,同时也掠夺乡村的生态资源,使生态危机越演越烈。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进行的工业活动实现了贸易自由,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工业生产的进行,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条件也使世界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全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民族的历史就此转化为世界的历史。[1]31但是,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不是为了促进世界的发展,而是想要扩大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从而进行更广泛的商品交换。伴随着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通,资产阶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生态殖民也逐渐出现。发展中国家想要使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就不得不需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无疑给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他们进行生态殖民的机会。
《宣言》中提到的生态殖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资产阶级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在扩大生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寻求生产所需的廉价原材料,此时,他们就会无节制地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资产阶级一系列的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加重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其次,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本国环境,进行生态治理,资产阶级转嫁生态危机,将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的生态殖民地,把对本国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工厂转移至这些国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从长远来看,发展中国家想要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来发展自身的经济是行不通的,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为他们带去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更多的是带去了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生态殖民不仅会使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逐渐变贫乏,生态环境逐渐变恶化,而且会给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要想有效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本质上入手,找到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宣言》在指出生态危机爆发根源的同时,还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即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共产主义。
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甚至恶化,根本上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导致的。《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私有制本质上是一种剥削的制度,[2]这种剥削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同时也存在于生态领域。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消灭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即消灭私有制。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期望资产阶级来消灭私有制,而要依靠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工人阶级的力量去消灭私有制。《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创造了消灭自身的武器,以及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群体,即无产阶级。[1]34同时,也不能期望采用和平的手段来消灭私有制,而要运用革命的手段,让无产阶级通过结社的方式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从根源处解决生态危机。
无产阶级摧毁旧制度之后,必然要建立一种新制度。《宣言》指出,将有一个崭新的联合体取代资产阶级旧社会,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1]51在这个崭新的社会中,没有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各类自然资源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情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这里,环境清新,生态平衡,生态危机不复存在。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会充分考虑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对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生态危机的爆发不仅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而且也阻碍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甚至给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一事实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警示意义。
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要清楚的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还应客观的判断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即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仍然要将经济建设置于首要位置,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必须谨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时的教训,保证我国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兼顾对环境的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必要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了生态环境。
人类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就离不开自然界所提供的必要的物质基础。如果人类无节制的开采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将自然资源消耗殆尽,那么,人类就失去了维持生存和获得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因此,无论何时,都要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以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经济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可以保证生态的和谐平衡。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扩大产品生产和倾销市场、与世界各国建立联系的同时,客观上加强了与各国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整个世界日益变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2]正因如此,生态环境的优良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当前,生态危机是世界人民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单纯的转嫁危机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只有全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力合作,采取实际行动,反对环境霸权主义,倡导全球生态平衡,才能使生态危机得到有效解决。
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我国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和交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将发展本国生产力与树立全球治理意识相结合,尊重世界各国的利益,以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才能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建设。
《宣言》中指出,为了扩大生产,资产阶级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客观上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给了其他进行产品生产的各个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间接地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是,资产阶级进行任何活动的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们对科技的利用违背了自然规律,这样的行为最终导致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对科技的运用日益完善,但是,能否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运用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态思想的论述阐述了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主要表现,揭示了资本主义进行生态剥削的本性。深入研究《共产党宣言》中体现出的生态思想,有助于我国从生态危机爆发的原因中得到启示,更好的实现在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从而更快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