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迎迎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共党史教育力度,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史知识,是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必要举措,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措施。有学者论证了中共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高校党史教育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着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2]也有学者对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做出了初步探讨,提出要从利用网络平台增强党史教育的互动性、拓宽党史教育实践形式增强党史教育普及性、挖掘党史教育资源增强党史教育灵活性等方面加强高校党史教育。[3]但总体来看,学界对新时代高校中共党史教育面临的价值多元化环境危机因素考虑不足,对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现实路径的设计也缺乏多元化价值环境视阈下的思考。本文从分析价值多元化的环境对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威胁出发,从顶层设计、主体力量和教育手段等方面探讨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实现路径,试图为新时代党史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其对策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共党史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4]新时代,要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推动学生培育中国精神、营造社会良好价值风气,就必须保障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育人效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时代责任。高校必须正面解决多元化取向的价值威胁,着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中共党史教育融入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过程,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时代新人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高校加强中共党史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必要举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极为深远的作用,也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承载了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共产主义梦想而做出的努力,始终彰显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共党史教育,有助于将党的历史里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更为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6]中国人民在其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历史中形成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相统一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四十年里形成了时代精神。大学生培育中国精神,将有助于增进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从而更好地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联系起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4]高校加强中共党史教育,是推动学生培育中国精神的关键一招。中共党史不仅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不断强盛的历史,更是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发扬与践行的历史。学习中共党史,既有利于增进史实知识,也有利于深刻感悟中国精神的内涵、体味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培育中国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培育中国精神,必须着力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用,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共党史教育是推动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加强培育中国精神的有效措施。
社会良好风气的营造,不仅关乎社会运行的稳定,也深刻影响着社会个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风气,也是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价值环境要求塑造品格高尚、信仰坚定的社会成员,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前沿阵地,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形式来保障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加强中共党史教育,是营造社会良好风气的必由之举。习近平指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4]中共党史出于其高度的政治性与严密的学理性,在课程教育当中可以起到资政育人、以史鉴今的独特效果。以党史教育人,推动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塑造人,从而促进以高尚的个体营造良好的社会价值风气,是新时代高校加强中共党史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所在。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目标实现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威胁,高校党史教育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价值解释难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多元化的价值文化环境给大学生造成了“有选择的可能性”的假象,一些不正确的价值思潮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作用。这实质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体系、法律制度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存在着客观差异。在面对这种差异时,大学生在没有得到适当引领的情况下容易陷入到历史虚无主义陷阱中,以为自己出于一个自由选择价值的“纯客观”立场上,不懂得一定价值都是一定经济社会的产物,从而在学习中共党史的过程中产生了选择困惑。
价值多元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价值交流、交融和交锋的产物,价值交流是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着各国人民的整体意识形态方向与立场,并反作用于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究其本质,价值多元化是东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动态表现之一。价值观作为指导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的心理基础,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文化素养的不同等多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因变量。价值多元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静态事实。价值多元化中,由经济基础决定着核心价值,由经济的交流、交锋决定多元化的方向,并以价值的形式构筑社会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的方法论,从而在横向上作用于上层建筑、纵向上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高校在进行中共党史教育时,如果不解释清楚这一点,就很难讲好党史,难以站在正确的主流价值立场上理直气壮地阐释党史。
大学生既是身处于高校中的被教育者,也是身处于社会价值环境中的被宣传者,故而社会的价值环境对高校的中共党史教育的效度也有重大影响。社会的主流价值宣传主要以红色文化宣传为主要方式,但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与主流价值不符甚至完全对立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大行其道,阻碍了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近年来出现的青年学生身穿侵华日军军装进入南京紫金山抗战遗址拍照、石家庄某高校团委官方微博转发侮辱英烈的内容等现象,都是价值多元化给社会红色文化宣传带来了价值阻力的具象表现。
高校中共党史教育要达到其预定的实现目标,就不能不考虑价值多元化环境带来的可能的威胁,必须着力塑造价值环境、优化顶层设计、强化主体力量、创新教育手段,推动保障中共党史教育的成效。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价值多元化环境中明确主流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7]在这样一个“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价值选择应当何去何从?毫无疑问,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才能讲好党史,才能充分发挥中共党史资政育人的教育作用。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中国立场解释中共党史,以中国视野看待中共党史,不以多元化环境而变更教育语境。毛泽东在1942年就曾指出,“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8]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9]高校进行中共党史教育,绝不能掺杂进什么欧洲中心论、资产阶级泛自由主义价值观,而应当坚守红色语境,立足中国国情,讲好党的历史,发挥党史教育的深远作用。
首先,明确中共党史学科属性是推动发挥党史教育作用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指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10]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共党史学科属性问题争论不休,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当前教育部将中共党史学科设置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张静如曾提出“中共党史是一门历史科学”的论断,以王炳林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又主张中共党史应当独立为一级学科。明确党史学科属性定位,有助于凝心聚力,将党史学界的广大专家学者的智慧集中起来,以更好发挥党史学者的教育合力。
其次,要坚持以中共党史为主线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其课程内容涵盖了从1840年到新时代的近现代中国灿烂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诚然有极大的教育警示意义,也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历史解释,但从宏观的历史视野看,中国人民之所以能推翻“三座大山”,走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举世瞩目的领导人民的主要作用。因此,应当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做到“主次分明”,将中共党史作为教学主线。
最后,要把中共党史教育和学习成效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测评体系当中。一方面,当前高校的教师评价指标主要还是科研成果和教学评价两部分,将中共党史教育的成效作为教学评价的一大组成部分,将有助于激励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提高中共党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中共党史学习的效果也应作为综合测评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此将有助于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学习中共党史知识,从而做到“学马信马”,更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首先,要适当扩大中共党史教育教师队伍的规模。毫无疑问,中共党史教育的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与信仰的高素质人才。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于2015年才被设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到2014年才被增添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以纲要课的任课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出身于历史学专业,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身的教师队伍亟待扩充。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仍有不小的缺额,其中具备相当的中共党史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更是远远不够。从“量”上扩大负责中共党史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提高高校中共党史教育成效的现实需要。
其次,要着力提高中共党史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0]思政课教师是高校中共党史教育进课堂的主要力量,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中共党史知识素养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切实做到“在马信马”,真正做到“在马言马”,有效做到“在马行马”,才能在课堂上把中共党史知识及其内在蕴含的中国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保障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最后,要整合性利用知识库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多学科教师的党史教育引领作用。中共党史教育的对象不局限于中共党史专业、历史学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也包括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就要整合各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师的智慧优势,推动中共党史教育进专业课堂,寻找中共党史与专业课教育的同向逻辑。以中国近现代文学专业为例,专业课教师在讲授毛泽东的诗词时,就可以将毛泽东创作诗词的历史背景介绍给学生,将文学教育和中共党史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毛泽东诗词的价值内涵,也给以学生有用的中共党史知识。
首先,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立足现实,讲透课本。习近平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1]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展视当地红色文化,以接地气的当地革命烈士英雄和著名社会英才的案例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历程,推动学生理解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从而更愿意主动学习中共党史、培育中国精神。
其次,要善于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引领学生价值。朱俊奇等认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创新教育形式,突破课堂教育的限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12]教室内的中共党史教育固然重要,教室外的中共党史教育同样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有效作用。高校应不断完善党委领导、团委具体指导下的学生工作制度,引领各类学生组织活动的价值取向,坚决杜绝宣传不正之风的活动,让歪风、邪风刮不进校园,让中共党史所蕴含的浩然正气的传播得到有力的支持。高校各级团委应加大中共党史教育力度,指导各类学生组织多举办有益于宣传教育党史知识与中国精神的活动,如党史知识竞猜问答、党史精神主题征文比赛等,帮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有效接受中共党史教育。
最后,要善于利用“朋辈压力”的正向激励作用,适当树立学生优秀典型榜样以激励学生。当前中共党史教育的两头,不仅可以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在“朋辈压力”的鞭策下,会产生追赶意识。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境遇下,加强大学生的榜样示范教育就是要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导他们接受正能量,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与思想,学有楷模、做有榜样、行有标杆。[13]因此,可以以学生党员为榜样激励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榜样激励学生共青团员、以学生共青团员激励学生群众,充分发挥同辈之间的正向激励作用,推动党史教育深入学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