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薇,潘 英
(滁州学院 学生处,安徽 滁州 239000)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依照该通知精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课程类别涵盖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项教学内容。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蓬勃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逐步增强,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因此,为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高校应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供给侧改革。而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育人理念、课程观,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最佳切入点。课程思政是上海在借鉴基础教育学科德育深入探索与实践成功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为何要践行、怎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是首先需要明确的,这既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本身向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转变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新期待的一项具体措施。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一论断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不管高校内开发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属于通识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还是属于专业课(作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形成良性互动、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还应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坚守“自律、利他、向善的私德,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社会公德,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大德”[4],自觉地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5]。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在国民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大学生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是否愿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青春与力量,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这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而课程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渠道相较于其他渠道而言,就需要把握住两个根本问题,即渠道本身的构造问题和渠道的流向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就是要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优质的创新型人才;对于第二个问题来说,就是要引导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聚焦于国家发展急需的行业领域,各展其才。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哪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都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因此,牢牢把握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个主渠道,既要搞好教育教学,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也要注重把握方向,使创新型人才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干事创业,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3.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的撰写、财务分析、团队组建技巧、项目路演等具有实操性的能力培养,而如何理解创新的意义、辨别创新创业发展方向以及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却是经常被忽视的。然而,课程不能仅仅教授学生知识,培养技能,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性成长。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如果人要想从感性生活转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须学习和获知,但就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都是次要的”[6]。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当首先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而不单单关注学生理智能力的培养,或是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7]。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创新创业理想。
1.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不是搞模式化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目的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紧紧抓住这个核心,才能避免为了“课程思政”而将所有课程都“思政化”,“‘课程思政’的本旨并非要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按思政课程去搞模式化”[8]。如果在每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每一个章节都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然会破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在的逻辑体系,不仅“形散”,且“神也散”,还会使得授课教师、听课学生均产生抵触心理,课程教学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应注重整体规划与设计,既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本身的内在逻辑,也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盐入水”般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做到既传授学生知识与能力,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并统一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上来。
2.教师队伍建设应达到“1+1>2”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教师思想认识上的转变、教育教学上的主动思考、教学方法的适切运用等,再好的教学理念也只是水中花镜中月。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有除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之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参与,两方力量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的选用、制定、配备,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教育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去,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应提高思想认识,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参与是为了帮助本课程教师提高而不是削弱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应主动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入课程建设队伍,主动就有关问题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请教,此外,还应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话语、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再次,思想政治理论如果不能“落细落小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效果必受影响。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渠道,主动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开展有关教研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更有活力。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协同配合,同向同行,才能达到两支队伍教育教学上“1+1>2”的目的。
3.做好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除配备具有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师队伍,还应为教师搭建施展教书育人本领的广阔平台,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氛围,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一般由创新创业学院主抓,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部门也均涉及创新创业工作,这种分工协作可以发挥各部门优势,但也存在分散管理的弊端。因此,高校应首先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创新创业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团委、宣传部、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其次,做好制度建设与改革,调动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能够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对,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对深入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或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奖励,以制度激发教师或基层教学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再次,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参与的共建共享平台,在平台上,各个学科教师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讨论与交流,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跨学科融合与发展,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具体的学科专业中落地生根。
1.在教学目标上应强化价值引导。就某一门课程本身来说,课程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在当前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受到师生关注的是前两者,也即将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借用教学过程和方法达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常被师生所忽视。而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强调了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应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注重价值引导。首先,应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以此统领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学理性,又能使得教学过程体现出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的整体印象为既说理又讲情,是人性化的、暖心的而非机械性的、冷冰冰的教育;其次,在具体的章节设计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创新精神动力的激发、意识的启蒙、能力的训练、实践的锻炼,如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创新精神动力的激发上,可结合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芯片“神威·太湖之光”等当前我国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来展开,以增强学生爱国敬业奉献精神;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在能力的训练上,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增强学生关照现实、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仅仅是讲授纯理论的知识,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会逐渐降低,甚至是负增长。应结合课程本身的性质,既要从理论的高度带领学生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又要回归到现实当中,让学生结合专业、兴趣爱好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如对大一的学生来说,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的激发与意识的启蒙之上,从宏观上给学生讲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新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等,从微观上讲述校友创新创业发展历程、学校教师创新创业的成果与影响力等,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校友创业企业等;对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教学的重点可放在能力的训练上,比如以师生关切的专业领域问题、社会怪现象、市场痛点等来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初尝创新创业实践;对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大四学生来说,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创新创业的实践锻炼上,可指导学生围绕前面三年开展的较为成熟的创新项目撰写项目计划书、开展创业孵化,并教育引导学生创业是一项风险活动,应将焦点放在创业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将其作为大学职业生涯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与锻炼,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3.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实现目的的工具,针对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复杂的目的,要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动力、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坚持梦想的时候,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微故事等方式,讲述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或身边同学的创新创业案例,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与创新意志;在创新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宜采用研讨式教学,将班级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开展小组对话与讨论,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在相互对话与交流中进一步思考,迸发创新创业“小火花”,点燃一个个创新创业梦想,以此增强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升创新能力;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宜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虚拟仿真、模拟创业、创业孵化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创新创业过程,增强创新创业本领,等等。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以高度负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对待教学,避免为了自己教学的便利,不顾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味地将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应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特殊性、所教授的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达成课程教学本身的目的。
4.在教学评价上应重视反馈调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总结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反馈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下一轮教学的调整与改造,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应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既要有定量评价指标,也要有定性评价指标,既要有过程评价指标,也要有结果评价指标,既要有同行评价,也要有学生评价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以达到客观的真实的反映教学效果的目的。其次,要特别注意防范“高价低效”现象,即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高,而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较低的现象,比如老师为获得较高的教学评价、学生为获得较高的课程考核分数,学生与教师之间达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默契,相互让渡教学质量。为克服这种现象,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督导组和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反馈教育教学情况。再次,要结合实际认真分析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梳理经验,找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努力实现评价与教学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