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敬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0-02-11 14:28刘梦茹丁成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敬业精神论语态度

刘梦茹,丁成际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我们绝不能离开传统文化来谈核心价值观。敬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社会,敬业已成为职业道德的灵魂,是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2]70。虽然在《论语》中,“敬业”一词没有被直接使用,但仍体现了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持之以恒的敬业理念,对于新时代的我们发扬敬业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论语》对“敬”概念的基本界定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强调遵循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3]60。“敬”是“礼”的一种外化形式,也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做人规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是对事、对人、对君的一种态度,在孔子看来可以通过“修己”“克己”以达到敬人、敬事的道德修养境界。在《论语》中,一共提到“敬”字21次,其中一次是作为人名,即第八泰伯篇第四章中的孟敬子。剩余20次,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敬”字的含义,按对象的不同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敬”的概念。

第一,敬人。《论语》中对“敬”的理解,首先可以从对象为人的角度来说,人所处的社会角色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时,“敬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体现的是自尊自爱,即不论职业身份处于上位者还是基层,都要有一份自我尊敬意识,从职业本身出发,将职业与自我价值追求相联系,工作尽善尽美。职业精神应是一种最终目的不为利益而是职业追求,职业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手段,在自我完善中达到人生理想。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在这里季康子问政孔子,孔子教导他君主对待百姓,要做到敬和忠,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态度必须庄重,先做到自敬方能得到他人的尊敬。作为一国君主,要爱护百姓,以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之事,严肃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另一方面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敬,“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不难理解,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日常生活或是职业场合下,给予他人以尊敬,不因他人的缺点不足就嘲笑他人,不因自我成功就自负蔑视他人。“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这里孔子强调侍奉父母,要给予他们尊敬,态度端正。在当前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父母或因年龄的增长不耐接受新事物;或因他们成长环境落后、思想守旧等等,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种种不同意见甚至是矛盾,我们身为儿女要去理解宽容他们,给予他们尊敬。总的来说,“敬人”有尊敬、恭敬他人的意思,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以及人对人的一种态度。

第二,敬鬼神和祭祀。孔子首先强调的是对鬼神的敬畏之心。孔子弟子樊迟问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可见在事人或事鬼的问题上,孔子一向重人远鬼,太接近鬼神了,就是对鬼神的不敬,即严肃对待,敬而远之。季路问事鬼神,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这里强调先人后鬼神,述而篇中“子不语怪力乱神”也是事人远神的思想的体现。事鬼神的态度,是事人的态度的延伸。要“学之有序”,只有知道如何“事人”,才可能知道如何“事鬼”,所以对待事人的态度是基础。在职业生涯当中也可以借鉴这一观点,以诚敬的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当中的人和事。其次,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对待祭祀强调虔诚之心。在周代文化中,祭祀礼仪有着重要的地位,当时的社会风俗尊崇祭鬼祀神,孔子注重诚意主张祭祀祖先要有虔诚之心。当人们过分关注外在,内心的真情反而无法得到自然表达,所以真正懂得丧礼的人能够超越丧服的外在形式,而关注内心的真情,就像孔子对禹勤俭克己祀神的行为以很高的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孔子自叹不如。“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这里的“祭思敬,丧思哀”谈的是“慎终追远”[4]26,不忘其根本,是孝道的延续,强调孝道当敬。慎独讲究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境界,返回自心,谨慎内省,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可以把对职业的追求,看作是实现自我价值,认识自我的努力。这里所强调的敬,意为敬畏和诚敬。

第三,敬事。孔子在敬事上一方面强调我们做事要有恪尽职守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有勤勉尽责的态度。在《论语》第十三子路篇中,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在这里指出了处理自己、工作、他人三者之间关系的原则:自己平时要端正庄严,工作时要严肃认真,与他人相处时要忠心诚意。其中“执事敬”,“事”是敬的对象,即事情、工作、任务等。作为教育者,首先教育者本身应有扎实学识基础和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做到终身学习,从而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例如在当下的素质教育制度下,教育者不仅仅担当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拥有恪尽职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不断探究教学方法、提升自身能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技能;另外教育者也要有勤勉尽责的态度,不单单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种教学任务,更要做到教书育人。学而篇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在这里强调治理诸侯国,君主临事要敬业、守信,要坚持节制财用,热爱民众,动用民力而不违农时。“敬事”体现了恪尽职守的能力和勤勉尽责的态度。《论语》学而篇中的“敬事而信”,子路篇中的“执事敬”,孔子没有明确使用敬业一词,但却能体现孔子的敬业思想,“敬业”即要求人们以一种严肃、认真、恭敬的态度和精神去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者着手的事情,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

二、《论语》中的“敬业”理念

习近平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根据《论语》对“敬”概念的基本界定,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固有的根本,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感染力。

在对《论语》“敬”概念界定下,首先“敬人”强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自我尊敬并尊敬他人,对待职业应具有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品质。其次“敬鬼神和祭祀”体现了一种虔诚和敬畏之心,个人要做到慎独内省,同时强调只有做到“事人”才能“事鬼神”。以此为鉴,对待职业我们有着忠于职守的职业准则,无论对人对事,都要做到诚实守信,并且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缺点,提高自我修养,达到人生理想。其次“敬事”强调做事要具有勤勉尽责的责任意识,在职业生涯中我们要秉着持之以恒的坚强信念,认真对待工作,坚决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一)《论语》中诚实守信,忠于职守的敬业理念

《论语》学而篇第五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信实无欺、令出必行。这里的“敬事”,强调的是一种工作态度,对工作严肃认真,尽心竭力;每日都要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其次强调的是讲究信用,要做到诚实守信。“信”是为人、存身、立民的根本,“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是讲政府在民众中的信誉,不能失信于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信的解释为,为官一方,必须讲信誉,上不信则下生疑,下生疑则事不成。曾子的“三省”是有关个人进德修业的要求,是“修身”的必要条件,这里孔子说的则是为官后“治国平天下”,是对“修身”的实施与运用。

忠于职守的敬业理念,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忠人、忠事。其一,对人忠强调对自己所服务的对象真心实意、忠诚无私。学而篇提到“事君,能致其身”,即大臣在事君上,能豁出自己的生命,显示自己的忠诚。这种对人忠主要体现在对最高封建统治者忠诚,表现为效忠君主,某种程度上具有消极的一面。其二,对事忠就是做事专注。强调对所从事的工作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工作当事业兴趣来干。在《论语》中,忠事主要表现为只专注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不在那个职务,就不干涉它,而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子张问行,孔子答曰:“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颜回西行,问“何以为身”,孔子答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说苑·敬慎》)。以上三章,分别是樊迟问仁、子张问行、颜回问为身,三个弟子所问的问题不同,孔子的回答却是一致的。颜回所问“何以为身”,这里的“为身”,即修身。可见,“仁”需“行”,“行”需“修身”,“修身”又需“仁”,“仁”又通过恭敬忠信表现出来,“敬则人爱之”。“忠”,尽心竭力为忠,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忠道、忠君、忠事、忠人。这里的“忠”对象是人,孔子强调的是“与人忠”,曾子“三省”之一,“为人谋而不忠乎”,首先说的就是“忠人”,无仁爱者必无忠心。“忠则人与之”,你对人忠诚,别人则多支持你。

(二)《论语》中勤勉尽责,持之以恒的敬业理念

勤指勤勉认真、尽心尽力地完成本职工作,是人外在的可以被感知的敬业精神的践行。《论语》中多处表达了“勤”思想,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用“敬”来表达对工作的一种敬重态度。孔子认为君子平时有“九思”,其中之一为季氏篇中提及的“事思敬”,意为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作为君子,每天要考虑对待工作的态度。

第二,用“敏”来表达一种敬业精神。“敏”在古汉语中也可以表达勤奋、勤勉之意。学而篇中“敏于事而慎于言”,体现的是对于君子在吃饭和居住上不能要求太多,但对工作却要勤劳敏捷。孔子在阳货篇里指出“敏则有功”,“敏”就会有效率,“敏”就会有功业。

第三,除了“敬”和“敏”外,《论语》还使用了其他词汇,来表达一种敬业精神。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68,意思是说,作为教育者应当努力做到认真学习不会厌烦,教导别人不会倦怠。子张问如何“行政”,孔子答道:“居之无倦,行之以忠”[4]111,即在工作岗位上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耿耿。又有子夏认为,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有有恒的精神而已。在知识海洋中,我们需要先学习巩固很多知识,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

孔子的这些思想,表达了在工作中首先要做到“勤”,要认真、勤劳、敏捷,对待工作要有敬畏之心,尽职尽责,不能玩忽职守。从敬业精神的不同境界看,勤是敬业精神的起点,是“忠”和“谋道”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勤于工作,才能谈得上忠于工作,才能谈得上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勤是干工作、创事业的底线要求。坚持是敬业的重要基石,没有坚强的毅力,无所谓敬业。

三、《论语》敬业思想的实现路径

《论语》中不仅体现了“敬业”这一思想的基本理念,而且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实现敬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路径。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为仁是君子个人生命当中的最终目的,实现敬业道德规范是达到为仁必要条件。

(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个人角度来说,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实践仁德都是凭自己,而不能凭借别人。为了强调这一说法的正确性,述而篇中有这么一句话“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里仁篇中“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就是说,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后面一段话是对“为仁由己”的证明:在实现敬业道德上可以依照实践仁德,都是对自我修养道德的培养,强调了修养实现靠的是自觉。实现敬业好比登山,只要再进一步就成功登顶了,如果懒得走了,也是我自己停止放弃了。如若想成功登顶,只要前进一步,也是依靠自己的坚持,别人无法为你决定是下山还是坚持。也就告诉我们,实现敬业道德首先在于发挥人的主观意志,在于敬业道德规范认知基础上的自觉追求与把握。

孔子同时又是一位注重实践的思想家,强调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贯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4]28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4]34。孔子推崇道德的自我养成,认为“若只是爱好而不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智慧,用理性去驾驭,实行起来就会产生弊病[3]61”。阳货篇中孔子与子路探讨六言与六弊的关系,“六言”即仁、知、信、直、勇、刚这六种品德规范,如若简单理解,重视不够,就会产生偏颇即“六弊”。一方面说明了人在实现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亦或者是实现敬业职业道德,不能光凭天性或一腔热血,必须同时有足够的知识以及驾驭自己行为的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不能纸上谈兵,要在实践中探索德性真谛。所以我们在实现敬业思想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力行仁德而不弃人格操守与实践境界”[3]70。

(二)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遵循社会职业道德规范

从社会角度来说,孔子在里仁篇中,明确指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孔子还强调“泛爱众,而亲仁”,即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前面二者具有一致性。在这里孔子强调个人的成长成才,外部环境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职业道德规范,与外部的人文环境及教育基础密切相关。因此,他就人的居住环境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强调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关系。马克思这里使用了“一致”一词,深刻揭示了人在改变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改变和塑造了人。环境改变人,即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社会职业道德。当我们处于崇尚敬业精神氛围之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敬业修养的养成。

孔子在《论语》中常提到道德建设的困难,例如卫灵公篇中“由!知德者鲜矣”,这里是孔子对其弟子由的教导,懂得德的人太少了。敬业职业道德实现过程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不仅需要道德熏陶,同时需要法制建设进行规范和引导。将自我修养与社会职业规范结合起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在加强对人们敬业思想的熏陶和教育过程中,辅助以严格的法律规范,加强人们对法律条例的认识和了解,自觉遵循社会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能更好地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四、《论语》敬业思想对新时代的启示

孔子认为,“仁”是“礼”实现的基础以及礼制生命力之所在,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为仁”体现了“仁”和“礼”的相互统一性,说明推行仁德要加强礼的建设。敬业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敬业精神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敬业思想,探寻敬业思想的现代启示,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进步发展。

(一)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忠于职守的职业态度

《论语》提出了诚实守信的敬业理念。孔子的诚实守信思想,重要表现在“言必信,行必果”[4]119,要言行一致,恪守信用,不能言而不行,行而不力,没有作为。无论我们公民处在何种地位,身处何种事业,都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我们要重视并践行诚实守信,强调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地位,从事什么样的事业,都应该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敬业必须要有忠于职守的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的重要基石就在于忠于自己的工作和所投身的事业。当今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价值增值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成功,社会和个人的成功都依赖于个人努力的工作。在当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视为自己价值体现之所在,视为自己生活所珍重,才能真正热爱并忠于自己的职业,激发我们工作的兴趣,为努力工作提供动力,克制自己的懒惰轻视,才会取得较大的工作成就。只有当大多数公民都将忠于职守当成自己的核心价值时,“敬业”价值才能体现它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富强。

(二)有利于培养勤勉尽责,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

《论语》提出了勤勉尽责,持之以恒的敬业理念。《论语》敬业思想,强调对待工作要人人尽职尽责,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敬业要具备勤勉尽责的基本职业道德。你用什么态度对事情,事情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回馈予你。一个有序的人生,一个尽责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无论在哪个时代,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勤勉尽责的敬业者越多,敬业精神随之变强,这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进步就越快,人们的精神状态越丰满,这个国家也就越兴旺发达。狄更斯说:“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受到好像吃梨喝蜂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5]122《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4]85,这是颜渊对孔夫子的评价,也是对孔夫子这一教育者身份的评价,体现了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尽职尽责的精神。不仅是教育者,无论身处怎样的职位,都要有勤勉尽责的职业精神,从而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敬业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许多人在刚刚从事职业的时候总是充满热忱之心的,却因缺乏坚韧的毅力,不待做完便半途而废。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所以不能光看他所做事情的多少,而是要看他最终的成就有多少。我们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不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能磨炼意志力、提升职业能力。坚持勤勉尽责,持之以恒,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学习《论语》敬业思想,既能继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弘扬敬业精神,也是个人成人成才、服务他人与社会的需要。在追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过程中,需要发扬敬业精神,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从而提升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猜你喜欢
敬业精神论语态度
敬业精神
如何读懂《论语》?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意识
态度决定一切
谈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