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防教育演进史研究述评

2020-02-11 13:04祖彦周雅露杨素霞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国防育人研究

祖彦,周雅露,杨素霞

(1.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国防教育经历了多个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演进历程,在抵御外部威胁、服务国防建设和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我国国防教育开始全面步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国防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注入了新动力。

在研究成果中,对新中国国防教育发展与演进历程的研究较为丰富,并以高校国防教育历史的研究最为集中,较为详实地探析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同历史时期的育人状况。从新中国国防教育史的研究路径来看,通常依据时代条件、政策演变为研究主线,因而此类研究更多地体现在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另外还有少部分则体现在国防教育转型动因、教育功能、教育体制的研究中。前一类研究把重心置于国防教育本身,关注在安全形势变化下国防教育开展的情况,倾向以国家政策为线索划分国防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凝练出国防教育开展的标志性、显著性特征;后一类研究以归纳不同时期国防教育特点为重心,探寻历史演进的根源、发展归宿以及历史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对新中国国防教育事业进行历史追溯、理论与实践阐释,对把握国防教育发展规律与历史经验借鉴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而这个工作首先要从梳理历史阶段划分着手。

一 演进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殊途同归的诠释

较早对新中国国防教育演进史进行梳理的是毛文戎和兰书臣,他们认为“以抗美援朝为中心的国防教育、以宣传第一部兵役法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结合边境自卫作战的国防教育、和平建设时期的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教育发展的4 个重要阶段。这种划分法的价值在于,紧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领导人决策、中央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来划分国防教育的不同历史阶段,并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国防教育的主题、形式、内容及其实践等。特别是指出了新中国国防教育演进的特征:“国防教育内容从单纯的战备观念教育转到包括德、智、体诸方面内容,使之更系统化;国防教育对象从单纯抓军队、民兵转到全民化;国防教育的实施从零敲碎打转到社会化、制度化;国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从‘老一套’的上课、讨论转到多样化、形象化。”[2]这为许多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研究的深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奚纪荣[3]延续了上述观点并做了相应论述。何峰[4]进一步提炼了这4 个阶段国防教育的中心内容,认为抗美援朝(1949—1954)、宣传第一部兵役法(1955—1957)、大办民兵师和全民备战(1958—1983)、指导思想转变与法制化(1984—2009)是我国国防教育几个发展阶段的中心内容及时间节点。他还指出,随着《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国防教育逐步迈入法制化轨道,并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防教育逐步走上了与和平建设相适应的,以提高全体公民国防意识和国防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轨道上来。

张进喜、陶劲松[5]从国防观与国防教育互动关系的研究视角,探析了新中国国防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兵役制度的沿革演变,重点论证了当代中国国防教育的现状、特色与发展趋势。徐则平等[6]依据党的历任领导人的国防教育思想,探讨了我国国防教育理念变迁与实践发展的基本问题。黄相亮、张守福[7]在梳理新中国国防教育演进史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国防教育在国家战略地位、组织机构保障、各项制度落实、基本组织形式上不断提高和完善,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加强、方法和渠道不断拓宽。贾云生[8]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即保家卫国、全面备战、战略性转变,归纳出特点鲜明的国防教育演进历程。李先德[9]则以建国初期、宣传第一部兵役法、和平时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为新中国国防教育的演进标识,定义了5个历史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国防教育步入法制化轨道,高校国防教育体制初步建立,军事训练和军事课程由分批试点到全面铺开,师资队伍建设逐年强化,以及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在部分高校开设,国防教育研究成果集中涌现。有学者开始对高校国防教育演进史进行梳理和总结。杨邵愈[10]认为新中国高校国家教育历程可分为5 个发展阶段,即1950—1954年,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学生参加军事干校;1955—1957 年,履行兵役法,开展学生军事训练试点;1958—1963年,高校开展民兵训练,建立民兵组织;1964—1984 年,高校组织学军活动,体验军事生活;1985—1999 年,再次开展军事训练试点,高校国防教育步入教学轨道。较为清晰地呈现了新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历史阶段、教育主题、主要形式和内容。他在分析新中国高校国防教育开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还深刻指出,无论是战争与和平年代,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十分必要;高校国防教育必须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既要照顾国防需要,又要满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激发军方和地方开展国防教育的积极性,使国防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防教育方能稳步向前发展。该成果开启了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的新方向,为高校国防教育史的研究做了较为扎实的铺垫,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徐则平[6]、周永卫[11]继承了杨邵愈论证的基本观点。朱世杰、廖文科[12]大致延续了这5 个阶段的划分法,侧重以新中国国史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划分学校国防教育历程。李尚益[13]在分析中国当代高校国防教育开展情况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发展和特色经验是以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教育机构建立健全、育人模式的规范化为保障,要重视国防教育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郭君[14]从新中国高校国防教育制度沿革的研究路径,阐释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经历了以宣传教育为主,动员和鼓励学生参军或支前的国防教育(1949—1955);以培养预备役军官为目标,实施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1955—1957);全民皆兵,大学建立民兵组织,学生成为普通民兵等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1957—1984);普及性的国防教育(1984至今)4个发展阶段。这种划分法的价值在于,紧扣制度变迁的主线,洞悉了各具显著特征的高校国防教育形式和内容,进而清晰标注出了高校国防教育演进的几个准确时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个别阶段划分出来而其教育形式基本未变的重合性问题,以及国防教育具有一定“延时性”特点而带来时间结点的“误差”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指出了我国国防教育演进的趋势是从专业性军事教育走向普及性国防教育,逐步形成了依法试点的发展模式和融合式的发展思路这一鲜明特征,这为学者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吴温暖[15]采用了这种划分法和基本观点。此外,郭君[16]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迁,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军训,归纳为5个阶段并作了简要历史回顾。

此后,徐建军、汪佑民[17]沿袭了类似的划分法,对新中国高校国防教育演进特征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发展定位上经历了由专业性军训逐步过渡到普及性教育;在发展思路上走的是一条先依法试点再到普及推广的道路;在发展模式上采取了融入学校教育的融合式发展模式。证实了前述高校国防教育在经历宣传动员学生参军或支前、培养预备役军官、学生民兵训练之后,最终定位于对高校学生的普及性国防教育上这一观点。这些成果不仅对高校国防教育演进历史进行明确划分,揭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及标志性特点,还简述了国防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认知以及制度与实践间存在的脱节现象,最后归结出几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总的来说,关于新中国国防教育演进史的现有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阐释了我国国防教育和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演进特征、教育内容变迁等,但殊途同归地勾勒出新中国国防教育演进史的脉络,初步探究了新中国国防教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这对我国国防教育事业和国防建设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二 研究视角的有益补充:承前启后的拓展

关于新中国国防教育演进史的后续研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体现在研究视角上的补充。为推动新中国国防教育史的深化研究,有学者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开展创新,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承前启后的补充和拓展。

(一)国防教育演进动因的探究

新中国国防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固然能够明晰各个历史阶段国防教育开展的内容形式,并能结合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这一宏观层面,透析出与国防教育演进的密切联系,但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存在的明显不足。郑顺利[18]认为,现有研究成果侧重于学校领域的国防教育,没有深入系统地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察我国国防教育的发展。并指出深入探究新中国国防教育转型的动因才能揭示其发展的规律。他以兵役制度演变为基本依据,阐释了国防教育3 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及其动因:1955年、1958年和1985年,其转折的动因包括由国际国内环境与时代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多层因素,即国际与周边层面的安全形势、国家层面的发展与安全战略、国内层面的国防与军队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等。同时,还揭示了国家安全战略规定了国防教育的发展方向;遵循社会需要与教育思想发展是学校国防教育发展基本要求;国家兵役制度同样也是国防教育与之适应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者还特别将新中国安全观的演化历程与国防教育的3次重大转折相融合进行分析,认为安全观促动了国防教育的演变,即安全观对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主要受教育群体和开展深度、国防教育的主要内涵和预期目标具有深刻影响[19]。借助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去重新审视我国国防教育历史变迁及其深层动因,把握应遵循的发展规律,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这是近年来我国国防教育史研究的新路径。

(二)高校国防教育演进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辨析

高校国防教育史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安全形势、政策变化等方面对高校国防教育的促动,还应将其研究置于高校教育体系的发展之中。可以说,因为前者的研究能够更为直接、显著地呈现高校国防教育开展的外部影响,而后者的研究则关注到了不同时期高校的育人功能这一重要因素,开始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重视。李尚益[13]着眼于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实现途径做了细致深入的探索。徐建军、汪强[20]则以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和政策转变为线索,从纵向上对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进行考察,认为建国以来两者关系发展总体上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改革开放前,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可划分为3 个鲜明的历史时期,二者教育功能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且存在一定的背离性,一致性体现在都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教育目的,背离性则因“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影响,学生武斗军事化使得二者正式走向背离;改革开放后,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分别划分为试点(1985—2000 年)、提升阶段(2001 年至今)和探索、推动、发展阶段,国防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育人是素质教育中知识内化的过程,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他们还指出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步入了交叉、交融、共享阶段。最后,他们以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为落脚点,探析出高校国防教育作为教育的路径,其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从育人功能上解读了国防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

(三)国防教育主体多层面的研究

目前,对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教育主体多层面探究的重要成果,当属何峰所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纲》。他从国家、学校、城市社区和企业4 个层面,诠释了我国国防教育从1949至2009年的变迁史:在国家层面,以国防教育中心内容的演变为主线,认同了奚纪荣教授的划分法,归纳为“以抗美援朝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1949—1954 年)、以宣传第一部兵役法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1955—1957 年)、以大办民兵师为指导思想的全民备战运动(1958—1983 年)、国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与法制化的到来(1984—2009年)”[21]2474个历史阶段;在学校层面,同样依据上述时间节点,重点解读了高校国防教育,涵盖了高校国防教育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模式体制、实施过程、总体特点等内容;在城市社区层面,简要介绍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基本情况、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企业层面,细致的论述了企业国防教育的局部情况,如企业对国防教育的认识程度、组织机构建设、组织形式、相关保障及实施效果,并提出了加强企业国防教育的对策。

不同以往,该成果的特殊意义在于,清楚认识到学校、城市社区和企业3 个基层主体与国防教育的重要关系。换言之,因为对于国防教育的开展来说,如果没有自上而下完整的教育领导体制,没有基层单位负责具体落实,国防教育各项工作势必难以推行。特别以系统的结构图直观展现了高校国防教育的体制机制[21]261,这对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体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诚如厦门大学知名历史学者王日根教授为此书作序的评价: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形成国防意识的教育行为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国防教育历程,彰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国防教育的特征与倾向,具有开拓意义。同样,这部著作还给予了我们较强的“警醒”,即我国国防教育史研究还有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三 后续研究的开启:日益亟需的探索

针对我国国防教育史的研究,郑宏[22]教授认为我国国防教育特别是高校国防教育,其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与实践情况、经验与教训等,还有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我国国防教育史研究应体现在多维度对国防教育历史变迁进行全景呈现,以期为现今的国防教育发展发挥借鉴作用。

(一)国防文化育人史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3]。新中国国防文化在生长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其始终贯穿于国防教育的育人过程中,为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筑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思想、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国防观、传承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关于新中国国防文化育人史的研究着力从两个主要方面着手,首先回答国防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梳理新中国社会主义国防文化生长史、把准国防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特征、诠释国防文化的文化形态与文化观以及国防文化的基本内容等;二是夯实国防文化育人的研究,涵盖了国防文化的育人内容与路径、国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取得的成效等,深入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文化建设与国防文化育人有着重要价值和宝贵启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代中国的国防文化建设、国防文化育人的视角做出了初步探讨,但在国防文化育人史方面却甚少挖掘。因此,关于新中国国防文化生长史、国防文化育人史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二)教育行政体系与高校国防教育的关系

纵观古今中外,国家皆以法令法规或行政手段介入国防教育的推行,体现出国家的防卫意志。在现代社会,各基层单位的国防教育都直接或间接受执政党、国家和地方宣传、教育行政体系的指导和管理,高校国防教育比较典型、尤为重要。然而,我国推行教育工作的各级行政机构与高校国防教育之间的微观联系,却未得到学者们的足够关注。何峰的《中国国防教育史纲》虽从业务领导和体制隶属角度,呈现了各时期高校国防教育体制及职能的一般特征,但重心主要是偏向梳理直接参与到高校国防教育开展的各类行政部门,并未说明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例如,从国防教育经费由谁拨付和怎样使用等过程来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行政机构对高校国防教育事业的监督和管理程度。所以,后续研究若深入探研建国后各级、各省教育行政机构与高校国防教育的关系,挖掘诸如前者对国防教育的内容指导、师资配属、政策支持、工作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势必可以厘清教育行政机构在此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方式和所扮演的角色,对现今教育行政机构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等问题提供借鉴。对我国各基层单位的国防教育史研究亦如此理。

(三)跨学科深化国防教育史的研究

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充分证明了这种研究范式、方法和途径的效用。因为“解决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具有动员整体性知识的能力和机制,通过推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和一体化范式具有越来越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4]。在考察我国国防教育历史变迁过程中,我们似乎也能够发现:越是深入洞悉国防教育转型与外部多重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越是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概念与方法;越是细致挖掘国防教育实施与教育体系促动因素的内在联系,越是需要借用相关学科的观点及理论。那么,在审视我国国防教育历程时,我们通过跨学科研究可试图深化至少3个方面内容: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视角,准确把握我国国防教育的价值功用。例如,从意识形态、价值观、精神品质、文化品格等阐明国防教育的价值、功能、作用、实效。第二,应用建构主义研究范式,借助历史学、政治学、国际政治等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我国国防教育与其转型动因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影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究竟有哪些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作用强弱比较如何,国防教育对上述因素又有哪些反作用等问题,都需要“建构”起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进行综合考察。第三,借用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研究成果,细致挖掘我国各时期教育体系与国防教育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国高等教育史中,关于高校国防教育的论述看似支离片解,事实上还有许多待总结归纳的内容。

四 结语

新中国国防教育演进史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让我们得以追溯国防教育事业经历的几次历史转折,并最终走向法制化轨道的整个历程。研究者们还着眼于我国国防教育转型动因、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国防教育主体的多层面诠释,对研究视角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与拓展,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是,这类研究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深化我国国防教育史研究,从中总结出以往国防教育的全景与得失利弊,将可为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教育给予宝贵的经验借鉴,同时对新时代条件下创设我国国防教育学科深具现实意义,这是我国众多从教于高校的国防教育研究者理应肩负起的学术责任。

猜你喜欢
国防育人研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国防小课堂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