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竹
(1.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北京 100054;2.中国服饰报社,北京 100054)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期待。在此前提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发掘、塑造中国生活方式,既是历史性挑战,又是重大的机遇。
当下,我们面临传统文化现代化、民族素质和民族自信心问题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问题。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并在当代发扬光大成为推动中国生活方式发展的重要方式。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旨在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把每个国家、每个百姓的梦想凝结为共同愿望,让理想变为现实,让人民幸福安康。”习近平曾深情地说。
为推动中外设计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在习近平主席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罗马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设计中国”展览。展览旨在体现当代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展现当代中国的创新力和当代中国的形象,展览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时尚设计创新两个方面,通过展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优秀时尚设计作品,表达中国时尚设计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和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做的努力。赴意展出的近100件作品整体直观具体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中国图卷”。如:北京服装学院的天工传习馆致力探究如何运用拼布、京绣、盘扣、精工首饰及扎染等中国传统工艺重塑中国服饰的魅力。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以中国明代法海寺壁画为灵感的“一丝一瓷”东方盛世系列产品,将中国数千年来的“丝”“瓷”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央美术学院吕越设计的作品《对话》运用一种材料,通过不同手法,制作出不同的肌理;《百花深处》通过不同深浅的透明材料的叠加,形成繁复的色彩变化,给服饰带来全新的设计体验。东华大学沈沉设计的《傩》是一件数字艺术与水墨跨界结合的纺织艺术作品,而《玫飞靛舞》显示了对服饰面料的考究,展现了设计师对艺术数字设计手法的独特思考。平仄的景泰蓝提盒,提梁取材小叶紫檀,盒身采用珐琅工艺,同时又进行了创造性改良,铜胎珐琅上渲染以青绿色彩,有着鲜明的民族造型语言和东方文化气质。依文·手工工坊系列作品,立足于中国传统“绣”“染”“镶”“纺”等传统工艺,解锁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美学秘密,并将它们推向国际舞台。见己珠宝的新中式珠宝,巧妙借鉴中国传统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寓意,力求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追求形神兼备,同时兼具作为日常佩戴首饰的实用性。牡丹亭昆曲主题彩妆礼盒、轻雾绚彩三色口红、茶酒论、“乐”首饰品牌,将中国传统文化昆曲、《茶酒论》、民乐元素融入到了现代设计当中。
此后,“设计中国”系列展览多次在国家领导人的外事访问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中国文化品牌出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布达佩斯、法国里昂、希腊雅典等地。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精神需求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设计的力量也在逐渐崛起。生活方式不但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设计紧跟时代步伐,甚至不再只是单一的提倡创新,而是站在了更高的战略层面,去推动中国原创设计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的优秀原创设计,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延续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更结合了当下社会的视觉审美和价值取向,顺应潮流趋势,不断开拓和创新。
中国设计、中国生活方式是我们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活方式应该加强政府引导、政策利导、加大中国生活方式传播的力度。
2017年7月,原文化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分工方案》,明确了发展改革委等21个相关部门和全国妇联等4个协会组织的分工职责。此后,各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发力,均出台了相关支持措施,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方式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截至2019年6月,全国28个省(区、市)也先后制定出本地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振兴计划或工作方案,将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各项工作。
当下,各种社会力量都在为中国生活方式振兴搭建平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高校、企业和机构,在新疆哈密、安徽黄山、广东潮州等传统工艺集中地设立了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中国平安集团、中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中国服饰报社携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了“妈妈的针线活”精准扶贫活动,以当代设计帮助当地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跨界合作,形成中国生活方式领域多赢的、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201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方式品种、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引导工艺美术企业运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创新思维,促进行业提升发展。”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传承创新。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广泛借鉴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推动新时期我国工业文化的全面发展”。
2017年至2019年间,国家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传统工艺相关项目予以共计2.35亿元补助,用于支持各项目开展编制传统工艺振兴方案、理论和技术研究、资料整理出版、人才培训、社会展示推广等相关工作。在支持非遗传承人群开展传习活动方面,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予以每年2万元的传习补助,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均安排专门经费支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3.6亿元支持设立了50个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原文化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将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列入“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计划支持219个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中央财政按照各类设施建设规模、结合考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给予资金支持,目前,已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9.3亿元,支持其中125个项目建设。
上海作为一个融汇了江南传统文化和近代工商业文明的国际大都市,设计积淀深厚、品种丰富、风格独特。千百年来,上海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许多设计产品堪称全国一流。尤其是上海拥有的数百家工商业老字号,例如恒源祥,其产品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大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得到充分激发,国际时尚之都、国际设计之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日益显现,这些因素,都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创新能力,实现设计和生活方式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北京依文、广东例外等服装品牌企业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刺绣、蜡染等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结合;江苏鼎盛丝绸公司将宋锦、缂丝制造技艺融入现代织造技术,将这些传统工艺的应用范围由服装扩大至箱包等产品,形成了中国生活方式的新风范。
当下,推动中国设计、中国生活方式与先进技术、现代生活、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中国生活方式传播,不断增强中国生活方式在当代生活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非常必要。我们一直注重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以更多更新的方式展现非遗魅力。经济日报社举行的设计、时尚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在网上形成上亿人次的传播量,引发了点赞中国设计、中国生活方式的舆论热潮。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中国服饰报社联合制作发布中国设计、中国生活方式方面的主题宣传片,在40多家主流网站播发,覆盖人群超过2500万人次。在抖音、快手等33家直播平台对中国生活方式进行联动直播,800万人次在线观看,310万人次参与互动。目前,我们正在与时尚明星联合开拓《非遗与时尚》《非遗公开课》等新项目。
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需要经济科技力量,更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
回顾历史、展望世界,让人心潮澎湃,初心仍在,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生活方式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中国生活方式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