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微
(阜阳师范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必然有新要求、新使命。在高等教育方面,新时代以教育强国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本科教育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习总书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回归”“严”“下功夫”等炙手可热,深入人心的关键词深刻表明:新时代呼唤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期盼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水平。“近日,据报道,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时透露,最近几年,教育部在高等教育要抓的主题就是让学校的管理严起来,教育教学不再是一个宽松软的状态。”[2]“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3]高校辅导员作为“双肩挑”人员,是高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水平是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缩影。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强化班集体的价值引领,孕育班级文化、厚植师生感情,增强管理实效,推进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呈现科学化、时代化、精细化。
班级管理考验的是高校主体的管理能力,即通过将科学有效的理念、措施付诸于班级管理工作,以实现班级整体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每个身处其中的学生均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班级管理可以孕育出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考风,发挥班级管理育人功效。但目前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育人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
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班级各项事务管理呈现粗放、松散甚至是随意状态;辅导员和学生联系渠道有限,信息化手段仅仅流于表面机械的“上传下达”,缺乏深层、广泛、常态化与学生间的有效沟通,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有限;过度依赖辅导员助理或者班级班委,对于班级实际情况一知半解;主动站位意识不强,对文件解读不到位,离成为辅导员的行家里手仍有很大距离,离学生对辅导员的期待仍有差距。
从学校层面来说,有的高校未配备班主任,或者专兼职队伍比例失调,较多兼职教师承担辅导员工作,而兼职教师往往需要带满基本的课时量,教学科研任务重,无暇对所带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导致辅导员经常“缺位”,对班级进行“放羊式”管理。高校教务、学工等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对辅导员班级管理的有效引导、监督。从辅导员自身来说,班级管理知识储备不足,尤其是很多刚刚入职的辅导员是新手上路,摸着石头过河,边管理边思考,缺乏理论指导及科学实践。辅导员以班级管理为载体,发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足。有的辅导员为了“多赚点”而盲目地多带班级以增加工作量,但在育人上付出的精力却显得捉襟见肘;有的疏于班级管理,片面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辅导员管理育人的动力较弱、功力较浅、合力松弛,导致管理育人成效不足。辅导员经过用人单位的系统考核,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但是离成为辅导员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立德树人,受学生喜爱的专家,仍需持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能力锤炼。动力不足源于辅导员面对带班、做行政工作的复合压力源,加上辅导员都较为年轻,会面临如何处理好工作与恋爱,工作与升学发展等现实交织的矛盾,而学生工作没有沉下去的长期积累、孜孜不倦的付出与苦心竭力的思考是很难见成效的。
《安徽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在指导思想中指出:切实遵循“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4]。“求放心”是指把失去的本心找回来,那么高校、高校教师的回归也就意味着将本心回到“教书育人”的主旨,强调守土有责、育人有方,充分唤醒教育者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班级管理属于辅导员的本分,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
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功底集中体现在“定力”“学力”“眼力”“脚力”“影响力”这五个方面,辅导员在职业发展生涯中不断强化“五力”,以锤炼自身的看家本领。
1.定力。“定力”是指辅导员具备的政治能力,这是检验一名高校辅导员是否合格的前提和根本。心中时刻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以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学生及家长的获得感为正确导向。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的定力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构建团结友爱、共同成长的班风班貌,增强育人忧患意识,善于发现班级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并能及时端正思想政治导向,成为阻挡错误思想传播蔓延的“铜墙铁壁”。
2.学力。“学力”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常学常新。辅导员应具备理论自觉,并做到常学常新,博学强记,活学活用。尤其是对党的先进理论,领导人关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讲话精神,做到主动学、深入学、结合实际学,带动学生学,让学习精神深入骨髓并指导日常实际工作。
3.眼力。“眼力”指具备育人宽广的“大视野”。“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5]视野决定看待问题的高度、广度。“十年种树,百年育人”,高校辅导员要以战略眼光对待铸魂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纵横古今、国内外发展等历史的、系统的、辩证的角度去综合看待问题,理解四个正确认识,四个意识,引导学生既发展自我,又关照他人、奉献社会;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所呼唤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4.脚力。“脚力”指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真正到班级、宿舍中去和学生面对面、心贴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满足最终落脚在教育过程中能体验和拥有获得感,强调过程的情感体验和结果的思想收获,如果无得,则疏离感、厌恶感就会滋生和聚集,严重影响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6]尽管网络时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辅导员在提升网络思政能力的同时,也要运用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脚力足”能获得班集体第一手资料,掌握信息源,加深师生感情,如此方能暖人心、聚人心、得人心。
5.影响力。“影响力”体现的是辅导员工作实效,辅导员应率先垂范,以德立身,树立标杆,“发声、发光、发热”,传递正能量,不断成长为令学生毕身难忘的导师和终身受益的朋友。讲好高校辅导员育人故事,发挥强烈的示范效应,鼓励、带动广大辅导员对标榜样,立足自身工作实践,提升工作能力,发挥影响力。
1.导向突出,价值引领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教育工作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7]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围绕着“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辅导员工作具有崇高性,政治性;同时,辅导员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网络普及化、信息海量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开放化等新的时代特点,育人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2018年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习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上再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9]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善于拨开云雾,去粗取精,千方百计地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强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的价值引领,自信地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2.由表及里,育人育心
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价值体现在透过学生事务工作的“表”,去触及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灵魂的“里”。辅导员怎样坚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而不仅仅是淹没在班级没完没了的学生事务中而感到困惑、压抑和彷徨?“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点,无疑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10]“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辅导员工作的源头活水来自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辅导员要能够弯下身子、凑近学生了解、倾听学生的“呼”,再有针对性地从思想上由表及里对学生进行“回应”“点拨”和“指引”;行为上注重身正为范,凸显人格力量,吸引学生自觉向辅导员靠拢、向班级榜样看齐;善于借助学业、资助、就业、创业等各项学生事务中学生遇到的实际困惑与学生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并用浅显易懂,有说服力的语言等方式根植学生正确的三观,涵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3.见微知著,落实落细
“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较高的情商素养,用敏锐的感知力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诉求,捕捉学生的想法,用灵活的沟通力把理解、关心、尊重、信任有机融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11]辅导员要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善于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只要关于学生的事情,就应多想一层,多从学生角度出发。敏锐、细致可以使辅导员工作更加深入,对学生了解的越多,也为学生思想引领奠定扎实基础。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调查研究、深入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本领。如果不时常深入教室,不和代课老师沟通班级表现,不去宿舍串门,可能经常不去上课的学生也成为“漏网之鱼”。辅导员对班级学生情况不了解、不处理、任由其发展,很容易拖延、演化为学生的学业问题、思想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讲究教育主体把握学生情况的时机和能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2]。辅导员既要具备引领整个班集体的能力,又要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异性管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耐心地给予针对性地教育。
树立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打破在育人主体之间存在的各自为战,配合不足的壁垒,营造良好的“大思政”氛围。各教育主体既要结合自身特征突出重点和特色,又要用“立德树人”信念统摄“育人工作”,巧妙地形成集“课程思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为一体的高校大思政格局。各教育主体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重科研而轻育人,严格划清与其它责任主体的界限,而应针对在课堂教学、管理服务中遇到的学生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反馈、沟通、研讨,共同解决。每位老师都应该着力思考解决课程时间有限和育人无限之间的关系,学校应积极探索在大思政理念下,构建辅导员、教师、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的“班级管理共同体”“教学科研团队”等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切实增强协同育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班级管理应体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集体力量。在师生互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共鸣,努力将班级打造为孕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摇篮,实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百花齐放、共同发展,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管理面貌。
1.强化问题导向意识
辅导员要抓住班级管理这个主线,主动引领三观,强化班风学风,及时摸排发现问题,而非被动等问题来“找茬”,要有主动出击,常态化管理的意识。有些辅导员在学生眼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难得一见”的印象,这种分离或者是貌合神离,是无法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去,难以培育和学生的感情、赢得学生的信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辅导员对学生四年的陪伴,可能温暖学生的一生。辅导员既要关注班级具体的学生事务,还要能将自己从学生事务中适时剥离出来,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思考班级管理的问题,学生思想的症结,为学生的成长纠偏纠错、加油鼓劲。做到与学生合体,能在学生中扎根,成为学生心中羡慕的“别人家的辅导员”。班级的建设和完善需要辅导员和学生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主动了解或定期向代课教师、寝室长、班委等群体了解班级出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学风、考风、舍风等等,在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中优化班级管理,引领班级始终航行在正确的航道上。
2.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管理创新就是从班级实际出发,由辅导员引领创新方向,向学生灌输创新意识,培养激发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渐趋在班级创新管理实践中形成班级管理特色,凝聚班级管理优势。首先是致力于打造“上下联动”“里应外合”“时时在线”的班级管理模式,发挥师生班级管理的双主体意识。“上下联动”,是指辅导员、授课老师与学生群体的纵向联系、互动,“上下联动”在于调动班级师生各个层面的管理主体性和积极性;“里应外合”是指班级内部和辅导员带的其他平行班级间、课堂内外的共管共建。“时时在线”是指辅导员和学生、班级间的多渠道、时时的在线沟通,全媒体时代下不仅师生间要“面对面”,还要“键对键”。其次是激发师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双创”意识。可以尝试跟上年轻时尚大学生的步伐,通过学习强国、云视讯、钉钉会议、QQ直播等工具,在云端开视频班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数据反馈机制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13]善于运用数据思维来展现班级管理成效,每学期统计公布班级学生发展大数据,如学生学科竞赛类、志愿服务类、考证考级等具体情况,邀请班级内部或者在学业发展、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活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朋辈等现场分享经验,形成“互学比超”的良好班级氛围;鼓励班集体积极参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优秀团支部等创先争优活动,凝结全体同学的智慧和成果,用共同的目标汇聚群力、凝聚共识,形成“同心圆”,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