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青年“佛系”现象剖析及大学生心态塑造

2020-02-11 00:47王文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佛系大学生

王文英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15)

时下,佛系及其配套的一系列文字图画被很多校园青年广泛应用推送于微信微博、网络社交论坛等新媒体平台,而由此衍生的佛系青年、佛系点餐、佛系购物、佛系养蛙更是刷屏无数。佛系一词源于日本社交杂志,其要义为淡漠地看待一切,对学业、生活和事业无所欲求,依照自己生活意愿来随缘处置一切。佛系青年多指以热衷或沉溺于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对现实社交活动缺乏热情,创新活力不足的群体[1]。这种风靡网络社群的“佛系”处事哲学在高校部分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盛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就曾对这种蕴含消沉、颓废的丧文化给予严厉的批判,激励广大青年要敢于创新、奋发有为。

一、新媒体视域下佛系青年的表征解读

(一)佛系青年多类型的自我诠释

在大学校园里不难发现这样一类安于现状、沉默低调的青年:学习研讨时沉默寡言、社团活动时逃之夭夭、对学校规章制度熟视无睹、不在乎成绩好坏、危机意识不足,仅仅沉溺于个人喜好的事务中,面对未来缄口不谈,眼神中更多的是随遇而安般的消极无奈,遵循一切随缘的处事理念。大事小事的回应都是“随你”“没关系”“随它去”“无语”“无所谓”之类的词汇,此类群体普遍存在的消极心态与冷漠情绪,是当代部分佛系大学生的真实写照[2]。

(二)漠视主流文化的佛系大学生

追求学业进步、保持身心健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创建的主流和关注的重点。而佛系青年的佛性则突出表现在与世无争、以不变应万变,俨然一副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上。首先,在专业学习上,不是积极主动,而是消极应付,得过且过。对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成绩及格就行,即便挂科重修也满不在乎。其次,在生活起居上,普遍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疏于锻炼,喜好睡到自然醒,玩到尽兴止。此外,在社团活动中,佛系青年随遇而安,点到为止,淡漠处之,心不在焉。同时,佛系青年的法治理念和诚信意识普遍淡薄,无法更好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三)热衷网络新媒体的佛系青年

现实生活中唯一能够激起佛系青年兴趣的事物当属互联网和大量新媒体资源。现实中的佛系青年多为蛰居族,其倾向于通过网络媒体平台感知社会、了解他人,时常会以匿名互动的方式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热衷于网络媒体的佛系青年一般都有自己的爱好,其可能是游戏迷、军事迷、宠物迷或是各类追星族、追剧族等,有迷恋但不狂热,这类个性独特的佛系粉丝充斥于网络社会。作为网络时尚文化的缔造者和享受者,佛系青年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回避现实。他们把现实的人际交往看得极为繁杂而虚伪,不愿更多地参与利益纷争,将大部分的个人时间用在自身感兴趣的网络世界,睡觉、看书、点餐、上网、刷屏,较慢的生活节奏使其在虚拟的世界找到独有的自信和安逸。

二、新媒体视域下青年佛系现象的影响及成因

(一)青年佛系现象的影响

1.对正确“三观”的扭曲

佛系青年并不拥有积极阳光、奋发向上的人生观,相反,他们眼中的世界繁杂而迷茫,过于追求个人的安逸与享乐。遵循着不争不抢、安于现状人生态度的佛系青年看似拥有看破尘世的洒脱和淡定,实则是慵懒无为般的保守或是基于对某种人生现实无奈而产生的自我沉沦。可以说,从容平和的外表下藏匿着的自卑、孤傲、沮丧与无奈是佛系青年最好的内心独白。在利益价值取向上,尽管大多数佛系青年的表现是与世无争,但其强调个体自我满足式的快乐主义无疑又是自私的。总之,佛系青年错误的“三观”是混乱的、自私的,如果不加以抵制,任其泛滥传播,将会影响青年成为无根无脑“垮掉的一代”。

2.个人行为习惯的随意化

由于佛系青年在生活习性上更多地追求感官上的满足和快乐,所以其生活节奏多表现为缓慢慵懒、毫无秩序,“葛优躺”“都行”“可以”“没关系”等都集中概括出佛系青年个人行为习惯的随意化。在看似有所取舍的坚持中,佛系青年所寻求的极简主义,实质是他们之间相互羡慕的懒人生活。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导致佛系青年一面恐惧性地排斥集体式的日常作息生活,渴望自由而独立地享受美好人生;一面又害怕自我孤独,持续性地通过网络手机刷屏来展示着自身存在的价值[3]。由于没有良好的作息规律且无行为规范的约束,让更多的佛系青年陷入社交能力退化、身体机能弱化、心态持续性落寞的窘境。

3.社会责任感的持续弱化

从整体上看,后现代的佛系青年趋向于消解个体责任、轻视集体主义。尽管佛系青年不愿介入他人的利益纠纷与情感瓜葛,但在关涉个体实质性的利益面前,他们做事的出发点总是利己的,有时为了获取和维护自我利益不惜违背基本的道德法则和公信准则。由于佛系青年一直活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因此不愿承担现实社会中的义务与责任,不讲求无私奉献,只强调如何无言隐蔽地索取,消解了自我个体所应承担的一些社会责任。

(二)青年佛系现象的成因剖析

1.相对优越宽松的成长环境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富足、精神文化日益多元,消极遁世的虚无主义与理想迷茫的悲观主义趁虚而入。如今,无欲无求、快乐至上等感性化享乐思潮已经充斥在高校部分青年群体的生活中。作为90后、千禧后的佛系青年很多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宽松优越的成长环境以及父辈家长们持续性的关注呵护,让他们少尝各种失败与挫折,在持续性感受家庭关爱的倦怠后,如何快乐地享受美好的青年时光,在娱乐休闲中打理自己的人生成为他们内心的希冀。在个人学业追求与职业理想的低欲望中,佛系青年更多萌生的是放弃持续性努力的想法,反对通过自我拼搏奋斗去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既看淡失败,也冷对成功,怀揣着自娱自乐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过着自诩为佛性般的生活。

2.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迷失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佛系青年亚文化有持续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主张去中心化、去理性化、去主流化的多元价值观,极力推崇个体自由,抛弃远大的理想与信念,拒绝承担现实中的道德伦理义务和社会政治责任。部分大学生以个体享乐为中心,活在权威式微的空间里,认为只有自我的体验才是评判真理的唯一尺度。佛系青年对外部社会的消极回避,实际上是一种不愿承担任何风险与责任的内隐自保心态,与世无争是表象,对骨感现实的无奈承受和对前途迷茫的自我掩饰使其失去行动动力,普遍缺乏生活激情。

3.内心成长需求失衡后的沉沦

毋庸置疑,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和加剧了佛系心态的形成。个人成长与自我价值是在不断奋斗拼搏中实现的,然而在奋斗过程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与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对于青年而言,内心需求往往呈现波动,当某些需求未能得到现实性满足时,往往会在心理和情感上出现愤懑和积郁。当时间的紧迫、阶层的固化与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冲突和矛盾集中爆发时,会让很多即将或已经步入社会的青年感到无助、恐慌和压力,在经历重复性的失败且未能收到期待的回报后,又极易形成沮丧、悲观、厌世、放弃的心态与行为[4]。逃避挫折、回避现实、享乐当下、一切随缘便成为多数佛系青年心理最真实的写照。

4.互联网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时代,社会交往的智能化与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很容易带动新文化理念的形成与交流。当互联网世界高频率地充斥着一种强调“万事随缘,一切随性”的佛系文化时,青年受众们便容易轻信或附和这种时兴于网络空间的“主流文化”。网络环境的同化效应和大众的从众心理会让更多时尚慵懒的青年群体认可并事实性地生活于佛系文化中,产生集体性沉沦的负面影响。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新媒体中还在不断生产传播着带有焦虑情绪和现实压迫感的文章,加剧了青年佛系心态的快速蔓延[5]。如:《第一批90后已经秃头》《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30岁没赚够100万,你就注定一辈子光棍》《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等夸大渲染社会性焦虑的文章在网络社交圈疯传,已经引发部分失意于学业和职场青年的心病,而佛系心态下的处事生活之道则成为他们舒缓焦虑、麻醉疗伤最有效的工具。

三、青年佛系现象下大学生心态塑造

尽管时下中国社会佛系潮流作为一种情绪性宣泄更多地出现于网络社交,但部分高校中存在的佛系现象依然值得深入关注思考。如果放任这种佛系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滋生蔓延,很可能会造成民族理想信念的坍塌、道德水准的滑坡。因此,高校各级组织必须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抵制网络新媒体出现的负面影响,将失范的佛系青年引入求学生存的正轨。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佛系现象

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对佛系现象与相关生存方式的认知能力与鉴别力,对佛系现象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给予深入剖析。为此,高校可以具体通过如下途径来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第一,将开设的西方当代社会思潮相关课程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从理论的深度帮助大学生了解与当代佛系现象密切相关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鉴别后现代主义,从理论根源上剖析佛系现象的种种劣根性和现实危害性,在学生群体中坚定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广泛地围绕校园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消极悲观的“佛系现象”展开学术研讨活动,分析归纳佛系现象的表现特征、佛系青年的成长心态等等,并在汇聚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和现实可行的对策方案,帮助校园佛系青年走出佛系的误区。第三,广大高校辅导员和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引导和帮助佛系青年展开自我反思,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现实影响,鼓励有佛系倾向的大学生积极融入群体,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学习上。

(二)营造“阳光心态”的外部环境

社会、学校和家庭所构成的外部环境对青年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形成和塑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社会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成才环境和舆论宣传的导向力,倡导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帮助广大青年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奋斗理念,完善和健全就业市场,拓宽创业就业途径,为社会人才的良性竞争创造公平合理的氛围环境。其次,家庭教育要摒弃溺爱放任和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方式,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倾听孩子的内心独白,鼓励孩子融入集体,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要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合理引导,在学业上要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在生活上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节俭生活、崇尚积极,鼓励其参与集体生活,锻炼心理承受能力[6]。最后,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整洁、宽敞、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抓好校风学风创建,推行人性化自主管理的制度建设,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日常生活、学习的自我管控中来,锻炼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要强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明确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坚定政治信仰,心怀职业理想,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阻止佛系现象不断蔓延的有力手段。 首先,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认同上,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让大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要明白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需要大学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奋斗。 其次,理想信念教育要和“三观”教育结合起来,具体落实到学生个体。在人生观上,要引导广大学生青年不能和佛系青年一样荒废学习主业,活在隐秘的私人空间里;在生活和事业上杜绝出现无所追求、贪图安逸、浑浑噩噩的人生态度;在世界观上,要懂得珍视生命,客观看待生死,坚信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阳光的,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在价值观上,要明白利益的大小和取舍,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视集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反对极端的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最后,落实好理想信仰教育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深入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融入到个人的言行举止上,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点培养青年的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

(四)发挥网络新媒体正能量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是“佛系现象”与“丧文化”的发源地,活跃于互联网空间的亚文化需要得到及时地清理和整治。时下网络发布的文字图片信息既产生出很多催人奋进的积极正能量,也制造很多博取受众眼球的文化垃圾,如“佛系”文化微信表情包与相关资讯评论的泛滥下载与推送,便对这种消极丧文化的风靡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规避佛系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就要加大对微信微博等公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同时,各级网络新媒体要加强主流正面信息的宣传力度,积极弘扬正能量,传播善动力,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才是网络新媒体经营者需要努力的新方向。

(五)积极开展高校校园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咨询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摒弃佛系悲观消极无为思想的重要条件。 首先,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特困生、网瘾生、问题生等创建心理档案,开设专业性的心理教育课程,积极向他们传授心理调适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懦弱、消极、自私的心态与人格障碍。 其次,要将心理咨询保健与思政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告诫学生人生遭遇压力、挫折和困难是正常的现象,压力困境只有超出个体承受极限,才会产生心理问题。生活中的某些压力和现实困境是无法改变的,但放弃努力、畏缩逃避、悲观厌世无疑是错误的处理方式。只有直面困境、坚定信念、奋发进取才是青年身处逆境中的最佳处置方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正确面对压力、化解压力的自我调适能力。 最后,大学生要将求知、做事和做人融合在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发表意见、尊重团结他人,在互帮互助中扩大交流、消除误解、增进友谊。

猜你喜欢
佛系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国漫——佛系
佛系枪手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佛系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