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短跑途中跑阶段是短跑中段落最长,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其技术的优劣关系到整个短跑的节奏以及保持速度的能力。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的研究一直是体育科研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关于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的主要优势说法也存在一定差别,如何选择与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特征更加符合的训练手段需要进一步探究。为了更科学地指导短跑训练实践活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明确现代短跑途中跑主要技术特征,并结合该特征给出部分训练建议。
自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以来,短跑项目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运动技术变革,从而推动了短跑成绩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短跑技术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古典式”跑法、“踏步式”跑法、“迈步式”跑法“摆动式”跑法以及现在大家所见到的“现代式”跑法。推动短跑途中跑技术变革最主要的因素便是田径跑道的革新。田径跑道由泥土跑道、碎石跑道、煤渣跑道、塑胶跑道以及目前融入更多科技材料的合成跑道。非塑胶以及合成材料的田径跑道弹性更小,为了获得更多的向前水平力则需要采取更多的后蹬用力,因此途中跑技术后蹬较多。相比于从前的煤渣材质等跑道,如今的田径跑道最大的特点便是弹性更强。为了更好利用现代田径跑道这一特性且更好地减少阻力增加动力,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更加强调“鞭打”的用力方式,而更加强调前支撑阶段的“鞭打”用力是途中跑阶段的主要动力来源。
现代途中跑技术中,支撑腿在着地瞬间水平向后积极趴地,此时支撑腿前脚掌在着地瞬间所具有的线速度大于人体水平水平位移速度。(如图1里9、10)由V=S/T公式可知所用时间相同时,水平位移距离长者速动更大。支撑腿近端某点与远端某点相比虽所用时间相同,但远端某点所通过的距离大于近端某点,因此支撑腿前脚掌着地瞬间的线速度大于人体质心向前的速度。支撑腿着地点靠近人体重心投影点,且位于其前,由着地点向后迅速趴地拉动人体向前水平位移。因为支撑腿着地点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并且线速度高,所以加速了身体重心的过度,减少了支撑缓冲时髋、膝、踝的屈曲。因此身体重心下降幅度减小。支撑腿鞭打地面时人体受到跑道向上的反作用力,向前的摩擦力,空气阻力。由于支撑腿在鞭打地面瞬间更加强调向后的趴地用力,所以水平向后分力较大,则垂直向下分力较小。因此身体重心升高幅度较小。综合以上身体重心变化情况,可知身体重心更加平稳。
图1
传统途中跑技术更加注重的是后蹬角度和后蹬的爆发力度。支撑腿着地瞬间髋、膝、踝屈曲缓冲,待身体重心通过垂直面开始蹬伸用力(如图2里③、④)。因此身体重心在支撑缓冲阶段下降较多。传途中跑过程中,身体重心升高多少与跑道对人体反作用力的垂直分力大小相关,而反作用力的垂直分力大小取决于蹬伸力量和蹬伸蹬角度的大小。后蹬角度越小,人体向前的水平位移速度大,身体总重心波动越小;反之则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越小垂直分力越大,身体总重心的波动越大。传统图途中跑技术蹬伸用力角度为53°-60°左右。因此人体受到的垂直分力更大身体重心升高越多,加之支撑缓冲阶段身体重心下降程度较多,从而导致身体重心波动较大。
图2
途中跑是短跑中段落最长,对短跑技术的流畅性和协调性要求非常高,尤其在100m项目中表现的更为突出。途中跑的主要任务为更好的保持加速跑阶段所获得的速度,并且尽可能地保持最高速度冲过终点。最高的速度的保持与途中跑技术的流畅自然密不可分,而途中跑技术的流畅自然与双腿剪绞的短时高效紧密相连。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剪绞更加高效。
途中跑的主要任务为更好的保持加速跑阶段所获得的速度,并且尽可能地保持最高速度冲过终点。最高的速度的保持与途中跑技术的流畅自然密不可分,而途中跑技术的流畅自然与双腿剪绞的短时高效紧密相连。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剪绞更加高效。现代途中跑技术主要是依靠支撑腿迅速鞭打地面使人体获得向前水平位移速度。人体总重心超过垂直投影面瞬间(如图1里9、10、11),此时支撑腿并没有主动对地施加后蹬力量,而是鞭打地面后人体以支撑腿前脚掌为支点进行迅速过渡。由于支撑腿鞭打用力产生向后较大的速度,此时当支撑腿前脚掌离开地面瞬间,下肢便以髋关节为轴惯性加速向后摆动。由于支撑腿前脚掌线速度大于近端线速度,所以小腿以膝关节为轴并以高于大腿向后摆动的速度向后摆动,直到小腿完全贴紧臀部。
传统途中跑技术主要是依爆发式的蹬伸使人体获得向前的水平位移速度。蹬伸用力时支撑腿向下后方施加于跑道一个蹬伸力,用力方向与水平面约成53°-60°,力的方向为下后方。然而折叠前摆的运动轨迹为前上方,与蹬伸用力的方向恰好相反(如图2里④、⑤)。因为蹬伸用力的惯性,使得支撑腿仍然保持蹬伸状态。预想使支撑腿向前上方折叠摆动,则必须打破支撑腿目前所处的惯性状态。因此为了打破支撑腿这种惯性状态,则必须施加方向为前上方且大于等于蹬伸力的外力,从而实现支撑腿向前的折叠摆动。因为蹬伸力与摆动的力方向相反,所以支撑摆动的转换过程中小腿贴近臀部便更加困难。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从鞭打趴地到折叠前摆,下肢的运动轨迹近似的圆周运动。因此鞭打趴地与折叠前摆建立在近圆的惯性基础之上,现代短跑途中技术更加流畅自然,剪绞更加迅速。
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中,下压准备鞭打地面的过程中,原动肌为大腿后侧腘绳肌和臀大肌,拮抗肌为股四头肌、缝匠肌和髂腰肌。此时股四头肌、缝匠肌和髂腰肌相对放松,有利于大腿积极下压鞭打地面(如图1里6、7、8)。在摆动腿鞭打地面一瞬间,此时原动肌为大腿后侧腘绳肌、臀大肌和小腿三头肌,拮抗肌为股四头肌和髂腰肌。鞭打地面瞬间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依次用力,有利于下肢末端达到对大速度(如图1里9、10、11)。支撑腿前脚掌鞭打地面瞬间,大腿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做极短时间的等长收缩以为维持身体高重心,同时利于身体总重心加速移过身体垂直投影面。身体总重心移过身体垂直投影面后(如图1里10、11、12),大腿后侧腘绳肌、臀大肌和小腿三头肌持续收缩,股四头肌和髂腰肌则被拉长。因为牵张反射的存在,所以一定范围内骨骼肌被动拉长的速度越快,收缩产生的力量也就更高。因此股四头肌和髂腰肌出现牵张反射,而促使摆动腿向前摆动。
传统短跑途中跑技术中则更加注重摆动腿落地后的蹬伸技术。蹬伸过程中骨骼肌的工作形式与现代短跑途中技术恰恰相反。蹬伸用力时原动肌为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拮抗肌为腘绳肌(如图2里②、③、④)。支撑腿蹬离地面瞬间开使折叠阶段,原动肌则变为腘绳肌,拉动小腿靠近臀部;拮抗肌为股四头肌。然而股四头肌并不能立刻从蹬伸用力过程中的收缩状态快速转化为被动拉长状态,便容易产生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暂时性对抗,由于这一时间极短,很容易被忽略。综上所述,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更原动肌与拮抗肌的转换更加流畅,并且能够有效利用牵张反射使得摆动腿前摆过程更为高效。因此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下肢骨骼肌更加协调放松。
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相比传统短跑途中跑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骨骼肌的激活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该选择与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力学结构及骨骼肌激活状态接近的训练手段进行练习。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更多强调下肢的鞭打用力,而非蹬伸用力。因此在选择练习手段时应该减少强调蹬伸用力的训练手段,例如后蹬跑练习。已有研究表明,后蹬跑练习的下肢骨骼肌激活状态与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的下肢骨骼肌激活状态存在差异,因此该练习手段有可能对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产生负面影响。训练中可以多采用强调鞭打用力的练习,如车轮跑、直腿跑、军步走等练习。力量训练方面建议加强伸髋力量的训练以及屈髋力量训练。鞭打下压阶段臀大肌、腘绳肌激活程度较高,训练中可采用激活目标肌群的手段进行练习,例如直腿伸髋拉皮筋的方式发展人体的后侧动力链。前摆阶段股四头肌髂腰肌为主要原动肌,因此可采用激活屈肌群的练习,例如屈腿前摆拉皮筋的方式发展目标肌群。这样便可更好实践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原则,推动科学训练。
(1)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的提出相是对于传统短跑途中跑技术而言,顺应了田径跑道的变革,充分利用场地特点发挥人体机能潜力;
(2)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具有身体重心平稳、下肢剪绞速度更快和用力更加协调放松的特点;
(3)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与力量训练中结合技术特征,选择利于发发展鞭打用力的训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