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长春 130022)
引言:我国学分银行制度最早是在2004 年提出的,将其运用于传统教育的改革,它的提出使得其在各个高职院校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与探索。在高职教学中,运用借鉴与模拟了银行管理模式的学分银行制度,可以让扩招下的多样化高职学生弹性的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高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将其进行学分认定、积累与转化,使得高职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中将自身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此外,这种建立在终身学习与教育理念上的学分银行制度,连通了各教育机构与企业,学生所学的成果在这些机构与企业中都能相互承认,避免了学生重复进行学习,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觉的参与学习,从而更好的达到高职教学的目的。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职业性的教育,鼓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当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进行大规模扩招,使得高职学生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很难依据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而学分银行制度这种建立在终身教育与学习理念上的教学模式,是可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高职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高职教育是面向应届高中生以及社会各界人事的,需要开展多样化的课程从而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这样一来,高职教育为学分银行制度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学分银行制度开放型的学分积累,职业证书的兑换等符合高职教育对接企业人才的教育宗旨。学分银行制度有利于强化高职教育的服务性功能,为高职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职业能力以及自身的综合能力创造机会。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比较重视学历与能力的社会。而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着重在于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将会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学生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其学历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大众招生,为学生提供谋生技能的培训,使其习得一技之长。高职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参与课程的学习,高职教育依据的学分银行制度给予学生学分的认可。这样一来,高职教育不仅可以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教育的公平,让所提倡的教育公平理念得到真正的落实。
学分银行制度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由于缺乏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安排,使得其实践试点呈现零散、局部、区域化等特征,使得学分银行制度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中所运用的学分银行制度存在着定位比较模糊的问题。对于高职教育中运用的学分银行制度,政府部门并未制定出统一的标准用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化。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化的执行安排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假如这个过程的执行者由办学单位或是学习者自身担任,让其根据规定到相关机构去办理,办理过程将会较为的曲折与繁琐,甚至可能导致学分的转换只在高职院校内部进行,不利于学分银行制度在教育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学分银行制度的定位较为模糊,其目前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压力进行推进的,使得办学机构不能真正的参与进来。长此以往,学分银行制度对高职教学的积极作用将会受到制约。
在高职教学中所运用的学分制银行的目标架构不明确,这使得各个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制度呈现出零散、局部的特征。一些高职学校建立的学分银行制度在于鼓励学生进行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一些高职院校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是为了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休闲娱乐学习融合为一体,一些高职院校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是为了推动高职教学管理改革,使学生可以实现跨校选课,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校内开展的学分银行制度重点在于学分制改革层面,力求通过建设学分银行制度满足学生弹性选课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些不同的学分银行制度目标,使得高校在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时需要考虑的范围较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顺利的搭建。
学分认定是指学分银行制度通过建立学分标准体系,将学生的各种学习成果转换为相应的学分,在这些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将其进行转换成其它学习成果。从而使习得的学习成果在不同教育和机构中进行转换。学分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由于不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国际上通常采用量化和比较学习成果的方式作为学分银行制度认定学分的方式。而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学分银行对于内涵丰富且呈现方式多样化的非学历、非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成果的认定通常很难达成一致。然而,如果这个问题没能得到能很好的解决,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将出现标准不明确的问题,使其公信力受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学分银行制度的学习成果转换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教育领域不同教育机构间的转换,另一种是不同教育领域的转换。由于我国的教育领域和教育机构之间的界限较为分明,相互之间缺乏交流,而高职院校所建立的学分银行制度并未打破这种局面,使得学分的转换需求并不高。在学分银行制度中,学分在不同教育领域间的转换也较为困难,研究表明,很少出现职业证书认可学历教育成绩的情况,而职业证书转化为学分的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上文中所提到的学分银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高职扩招的大背景下,在下文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改善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制度,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当前,我国尚未具体法律法规对学分银行制度进行明确规定。而在高职教育中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对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相关法律的维护,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制度将会困难重重。因而,国家应该从顶层设计入手,推进学分银行制度的立法,从法律方面对其进行精准定位。将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学分银行制度的核心机制,用立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对学分银行制度的运行机制与职能职责进行规定。
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工作呈现零散、局部等特征,因而,我国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专门机构用于负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立工作。在高职院校中的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中,那些设立的专门性机构应该要带头疏通各级教育机构间相对密封的关系,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发展方向,做好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和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其参与到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工作中来,让社会力量协同政府以及高职院校共同做好学分银行制度建立的监管工作。
针对学分银行制度学分认证标准存在分歧这个问题,可以搭建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构建统一的学习成果量化标准。这种建立在国家资历框架上的统一学习认定标准相比于通过协议的认定标准来说节约了协商所花费的成本,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分认证的工作效率,推进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国家框架来统一学习成果认证标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分阶段进行实施。近期目标是推进高职院校间和与高职院校直接对接的企业间的学分互通、学习成果互认,而远期的目标则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从而让每位高职学生都能弹性的接受个性化的教育。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也逐渐向微课、网络课等开放性的课程转变。基于“互联网+”技术,高职院校在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时,应该从数据思维、服务思维以及用户思维对其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高职院校建立的学分银行的数据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录入到学分银行平台中,供各教育机构沟通。同时,让所建立的学分银行平台为各教育机构的合作提供平台,在平台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推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此外,学分银行平台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使得所建成的学分银行平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在高职扩招的大背景下,基于学分银行制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灵活的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对接企业的实用型人才。笔者在本文中对学分银行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这些理论能够为高职院校在实际中的学分银行平台的搭建,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