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索

2020-02-10 19:39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革命

齐 斌 马 超

(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在文化多样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教育层面,应多角度、多维度、多举措地挖掘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与发展方向,使文化教育成为爱国教育的土壤,形成全新的教育格局。而在文化教育层面,爱国主义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文化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爱国教育的质量,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文化教育相融合,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理论内涵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党中央重点强调文化自信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既要始终坚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及理论自信,更要落实文化自信。因为提高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及道路自信的应有之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不仅是政党、民族及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更是对文化生命力与发展力的坚定信念。唯有对传统文化拥有充足信心,方能获得奋发的勇气、坚守的从容、创新的活力。我国传统文化拥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强烈的文化自豪感,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吸纳外来,保存自我,形成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因此文化自信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增长及人类文明前行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应有状态,在内涵层面上,文化自信主要拥有以下两层内涵。其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二是对文化的生命力与历史发展充满信心,对文化的未来发展持有肯定态度。其三,能够明确自身文化的精髓,对西方外来文化及思想做到科学取舍,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文化自信具体指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文化的自信与信心,即两者契合发展下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二、爱国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契合

爱国主义是人类经过历史洗礼所形成的对民族、祖国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主要表现为对民族同胞、历史文化及祖国自然的热爱与忠诚,表现为拥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表现为“为推动祖国的繁荣富强与独自自主”而不断奋斗的思想与精神。更表现为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及民族精神。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伟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促进各民族勇往向前的精神动力。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和激发国民对同胞、民族及祖国的深厚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发展与深化源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及革命文化,是构建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前提下的。而文化自信是对国家、民族及社会的文化认可,在精神与价值层面上,跟爱国主义拥有着较高的契合性。首先是相融合性,爱国教育与文化自信能够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及相互借鉴,是彼此融通的系统整体。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民在建功立业、开物成务、尊时守位及修齐治平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标志,蕴含着我国最根本的、最基础的文化基因。然而在我国抗击外族的过程中,传统文化逐渐孕育出爱国主义思想,并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两者拥有较强的相容性与铆合性。其次是相依性。爱国主义思想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思想体系,与传统文化构成了同舟共济、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在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具体表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伴随民族的发展、国家的振兴与危难,爱国主义逐渐凝聚了我国各民族的力量、意志、智慧、情感及思想等文化体系,因此可以说,如果缺乏文化传统的支持,爱国主义将难以得到长远的发展,而缺乏爱国主义的推动,传统文化将难以深入到国民情感、思想及价值观领域中,无法推动民族复兴的进程。所以爱国主义与文化自信又拥有着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契合性。

三、文化自信对爱国教育的影响

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能够从根本上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使爱国教育获得文化保障,提升自身发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然而如果在爱国教育中丧失文化自信意识,将严重影响到青年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及自身的认同感,不利于我国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首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国家的使命感、认同观与归属感,进而加重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入侵程度,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使爱国教育局限在理论教育的层面上,难以发扬并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爱国教育沦为强制的说教与理论的灌输。其次,革命文化的缺失,将影响高校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质量。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文化体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不可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为追求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人民富强及国家昌盛的斗争精神,拥有着较强的爱国主义品格,是世界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我国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难以替代的重要资源。其中爱国主义是革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凝聚了革命文化情怀,折射出革命人的爱国情操、理想信念及崇高追求。因此可以说革命文化是巩固爱国教育的重要抓手,继承并发扬革命文化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深化学生的爱国信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校主要以参观纪念馆、传递革命报告、观赏红歌表演为主,难以构建出切实可行的革命文化教育体系,导致革命文化难以促动学生心灵,无法形成情感共鸣。最后,缺失先进文化,将影响学生群体的爱国自觉性。核心价值观从坚定共同理想、马克思理论的指导地位,弘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层面,决定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及根本目的,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由于学生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导致对先进文化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将“文化战略”上升到足够的理论高度,进而受外来思想及不良言论的影响,形成了文化的“低俗”、“媚俗”、“奴化”倾向,进而失去文化的自主地位。

四、以文化自信推动爱国教育的策略

1、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传统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民族精神,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保障,同时也是发展爱国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前提下,将爱国教育提升到国家与民族的高度,重点突出爱国教育的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并从传统文化体系中获取教育资源,构建爱国教育的人文根基,体现爱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人本理念,使爱国教育突破理论说教、抽象说理的教育困局,形成有血有肉、能够入耳入脑的引导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传统文化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理解,通过传统文化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从而在文化自信的帮扶下,加深爱国教育的思想厚度。

2、增强革命文化的渗透力度

革命文化是革命人在艰苦奋斗与革命斗争中的理论结晶,蕴含着各族群众与革命人的精神风貌与革命理想,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精髓所在。因此在实际的爱国教育中,高校教师应深入关注革命文化中“与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与西柏坡精神相关”的英雄人物、先进集体等红色文化内容,通过灌输并理解革命文化中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系,引导学生对革命文化有更深入、更彻底的理解,从而使革命文化成为爱国教育的有效载体,使爱国教育的凝聚力与感染力得到更好的呈现。最终让学生在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调动爱国热情,形成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3、增强先进文化的融合力度

先进文化主要指以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依托的现代文化体系,它是中国实践与马克思理论在我国文化领域的有效融合,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思想体系,增强先进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力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理念,坚定共产党的引导,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应提升思政教育的力度,将先进文化融入课堂、融入网络、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机制,为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逐渐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爱国教育拥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与思想内容,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进行自我调整及自我完善,然而从本质上讲,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对祖国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对我党的崇敬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持。所以,高校应通过加强文化自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与先进文化教育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文化教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革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