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技术在2019-冠状病毒病诊治中的应用

2020-02-10 19:08王茵张雷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胸膜肺部重症

王茵 张雷

2019年底至2020年初,一场暴发于湖北武汉的传染性病毒性肺炎迅速蔓延扩散,迄今在我国已确诊8万余例患者,重症发生率超过10%。2020年2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公布其正式分类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WHO将由这种病毒导致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

COVID-19是由SARS-CoV-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染性强;(2)病毒侵害后,以肺部损伤为主,并发多器官功能损伤;(3)肺部病灶多发生在近胸膜的外带;(4)重型及危重型发生率较高(19.1%~25.5%),具有一定的病死率(0.39%~2.38%)[2-4]。抗疫一线的临床实践表明,超声设备可以无障碍地进入隔离区进行床旁心脏、肺部、腹部及大血管超声检查,在早期辅助诊断、了解患者基础疾病、监测并发症发生,以及危重症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将围绕上述应用结合最新文献及临床一线病例资料进行述评。

一、肺超声技术对COVID-19肺部病变的评估

COVID-19诊断主要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病毒核酸检测和肺部影像学检查获得,胸部CT扫描是临床前期筛查疑似患者的必备项目。然而有报道称,在大约25%的COVID-19患者中胸部CT扫描可能为阴性,且一次胸部CT扫描阴性不能排除COVID-19[5-6]。另外,由于重症患者移动不便,反复CT扫描连续观察病情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肺超声技术可以在床旁进行,具有动态、无创、可重复操作等特点,因此有助于临床医生观察肺部炎症发生和演变的整个过程,既能作为CT检查的有力补充,又能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实时有效的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估[7]。

COVID-19肺炎是一种急性间质性肺炎,病理学改变类似大叶性肺炎,病灶主要分布于近胸膜的外带,因此有相当比例的进展期病变可以被超声显影[8]。对照病理及CT表现特征[9-10],总结COVID-19患者的肺部超声具有如下表现。(1)胸膜线改变:模糊、连续中断或不规则增厚;(2)出现不同程度的B线:根据分布区域和密集程度不同,表现为局灶性B线或融合B线等;(3)胸膜下实变:表现为碎片征(小范围实变)或组织样征(大范围实变)、支气管充气征;(4)胸腔积液较少见;(5)肺部多个检查部位超声图像上显示异常;(6)早期轻症患者以局灶性B线为主,进展期以大面积融合B线和实变为主;康复期可完全恢复肺部超声的正常A表现(A线伴胸膜滑动征),残留肺纤维化时胸膜线增厚伴有不均齐的B线改变[11-12]。

新近,西安胸科医院黄毅等[13]对20例(共计40侧肺,240个肺区)非重症COVID-19肺周病灶的超声表现进行了总结。他们发现病灶主要分布于肺后下区和后上区,其次为腋上区、腋下区及前下区,前上区相对较少。在超声表现方面,以B线及胸膜下肺周实变影、伴或不伴支气管充气征最为多见,占比均约为38%;胸膜线欠光滑或局限增厚次之,占比约为23%;胸腔积液较少见,占比仅为10%左右。尽管上述超声征象并非COVID-19肺炎所特有,与其他类型肺炎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根据病变好发部位、B线易融合等特征并结合流行病史等,可以为COVID-19的诊断提供依据,尤其是对照初始CT扫描图像,通过B线和肺实变的大小、特征及其变化过程,结合临床资料,可以对COVID-19的肺部病灶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及时评估疗效。相信随着临床一线肺超声资料的进一步积累,可以总结出更多的宝贵经验。

肺超声技术在COVID-19肺炎的诊断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肺部病灶常位于肺深部且不累及胸膜,超声无法显影,因此超声不宜单独用于早期诊断或全面深度肺部病变评估。另外,COVID-19肺部超声特点与患者的病程阶段、肺部受累程度及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肺部超声的动态评估不能忽略肺外器官的功能改变,如心脏功能和容量状况等,当肺部超声与临床症状不符合时,还可以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11,14]。

二、床旁超声在评估COVID-19患者基础疾病与并发症中的应用

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重症,一线临床数据显示COVID-19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者约占67%,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史者约占4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功能不全等心脏储备能力下降的患者,低氧血症的耐受力更低,更容易进展为心脏衰竭,导致病情恶化[13]。通过床旁超声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评估,有助于对重症事件发生进行风险预测和预防性治疗。

另外,根据目前较为有限的尸检病理报告,重症患者除肺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前期表现外,心脏和肝脏组织也有相应改变,其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脏损伤、肾脏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继发感染和脓毒症休克[15]。

心脏损伤主要表现为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出现典型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包括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瓣膜反流、肺动脉压增高及心包积液等。另外,应激与焦虑、炎症因子风暴也可以导致心肌的损伤,除左心功能损伤外还可以出现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和心律失常[13]。在腹部脏器损伤方面,肝功能异常及急性肾损伤均已有文献报道[16-18]。另外,还发现有近20%的COVID-19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几乎所有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紊乱[19-20]。王斌等[18]在142例重症COVID-19患者下肢血管的检查中发现,阳性率高达58.5%,其中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9%。邢长洋等[14]发现,COVID-19重症患者下肢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且多无临床症状,不易被及时发现,存在继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应用能进入隔离区的对心脏及大动脉、腹部及外周血管、颅脑进行有效检查的彩色超声仪,对多脏器进行床旁检测及鉴别诊断,能及时发现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三、重症超声在重症COVID-19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COVID-19重症发生率超过10%,除主要累及肺脏、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外,还可导致心脏、肝脏、肾脏等多脏器损伤,并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及感染性休克[11]。

重症救治是贯穿抗疫工作始终的重要内容。重症超声是近10年来急危重症领域进展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基于心肺评估的全身多器官评估,具有动态、实时、可重复、多目标导向、不受环境因素制约等突出优势,在重症COVID-19患者的救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1],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发重症的早期评估及快速精细分级

依据心肺联合超声筛查方案及经典的重症超声急会诊流程(critical consultation ultrasound examination/critical care ultrasound examination,CCUE)早期发现并准确评估COVID-19重症事件,从而指导患者立即转入重症病房接受及时治疗[22]。另外,还可以通过心肺超声快速方案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肺部CT征象进行重症分级,早期启动分级治疗[11,23]。

(二)指导重症患者的呼吸治疗

重症超声可以从多方面指导COVID-19患者的呼吸治疗,介绍如下。

1. 快速筛查患者呼吸衰竭病因:筛查呼吸衰竭的原因在COVID-19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且贯穿始终,通过改良重症超声快速管理(modified critical care ultrasonic examination, M-CCUE)方案可以快速筛查呼吸衰竭病因。

2. 辅助制订氧疗方式:通过实时动态连续监测B线数量与面积、实变面积与体积的增加或减少等来评估缺氧程度,辅助制订重症患者的氧疗方式并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3. 指导临床小潮气量管理:通过动态肺部超声的8分区或12分区法及时发现肺部病变变化,指导小潮气量管理。

4. 帮助选择自主呼吸方式:通过膈肌超声进行膈肌厚度和增厚率评价,帮助选择合适的自主呼吸与稳定呼吸状态。

5. 指导保护性俯卧位通气:通过肺部超声半定量评分方法预测保护性俯卧位通气(protective 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治疗的有效性,并指导俯卧位治疗时间及频率。

6. 全程指导机械通气:床旁超声可以指导机械通气全过程,包括术前对肺与气道的功能评估,引导气管插管,通过脱机前后对患者心脏功能、膈肌功能、肝脾移动度和肺部半定量评分,帮助机械通气患者精准实施脱机,掌握最佳的脱机时机,以及最大程度避免患者脱机失败[24-26]。

(三)在循环管理中的应用

循环保护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价值,重症超声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循环管理:(1)通过心脏超声和肺部12分区法,按照血流动力学诊治六步法评估路径快速了解患者的容量、心脏功能、流量状态和器官灌注,制定血流动力学管理方案;(2)彩超检测右心功能,并结合中心静脉压指标快速发现右心功能改变,同时分析病因,及时发现与管理急性肺心病的发生发展;(3)快速定性、定量综合评估左心功能,对因“炎症风暴”造成的左心功能衰竭进行病因分析与评价,并指导临床治疗;(4)及时发现中老年患者原有基础慢性心肺疾病情况,还包括急性肺原性心脏病判断、液体管理和肺脏情况等,预警治疗风险和制定治疗决策;(5)辅助判断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的应用指征和类型选择,实时指导置管过程中导管位置,监测流量。在ECMO的治疗过程中进行血流动力学和肺部病变评估,指导撤机时机[11-12]。

(四)心肺以外的器官管理

详见本文“二、床旁超声在评估COVID-19患者基础疾病与并发症中的应用”。

(五)提升相关操作技术成功率

在救治患者时,由于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需要在厚重的防护服和护目镜特殊场景下进行操作,使日常简单的操作都变得困难。因此,应用床旁超声进行中心静脉和动脉置管、外周静脉穿刺,以及气管插管、胃肠管放置等,均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少操作时间,减少感染概率。

四、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在COVID-19中的应用

COVID-19疫情大规模快速暴发,导致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重症救治专业经验的重症医生,且不同级别医院救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网络化的医疗体系能提高整个重症救治系统的工作效率,使专家团队能发挥出更高的效率,也使更多的重症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临床患者及其影像学资料进行数据挖掘、预后预测、事件预警和辅助决策,能帮助临床医生快速获得并及时整合诊断与治疗信息,制订适合每位患者的最优化诊治方案,从而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COVID-19患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限制了许多传统诊断方法的应用,而超声机器人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远距离无延迟地完成对隔离病房患者的超声检查。已有报道,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远程超声医学中心内,利用电信5 G技术,通过手柄操作,可以远程控制距离杭州700 km外的武汉黄陂方舱医院的超声机器人,隔空为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远程超声机器人不仅可以满足普通超声检查的条件,还能避免专家感染风险,同时减少防护物资的损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7]。

五、结语

尽管超声应用于COVID-19诊治和重症救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超声设备能无障碍进入隔离病房,对心、肺、腹部、血管等多脏器进行检查,帮助临床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与整体状况,协助他们在诊治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案,加上远程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相信超声技术在COVID-19的诊治中将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胸膜肺部重症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拯救营地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