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焕, 张晓伟, 谢晓莉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国务院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大健康观”和“大卫生观”理念综合应对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确保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持健康[1]。为了推进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国家卫计委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制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及促进社会和谐[2]。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大健康理念下护理专业发展方向,旨在为促进大众健康,推进健康中国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指的是身体没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对健康的概念进行了明确,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将其扩大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变化,民众疾病谱也随之改变,大健康这一全局理念被人们提出并受到广泛重视,其围绕人的生活需求,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和误区,提倡对健康的自我管理,对生命全周期、全方位的护理。大健康除了对基本的身体健康的追求,还包含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周边环境、社会生态、道德水准等各方面的追求,既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又崇尚健康正确的消费等内容。大健康的范畴既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产品、资讯和服务,还包含为满足社会健康需要而由各类健康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海青山等[4]从健康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及健康理念3个角度阐述了大健康的3个特征,即以健康概念为主导的产业融合、科技含量的增加、拓宽的健康服务,并且基于大健康的3个特征概括了大健康的3个内涵:大产业、大数据及大健康[5]。Nelson[6]指出健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及物理环境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与行为的产物。总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的提出,其目的就是为人民健康提供优质服务,对健康生活进行广泛宣传,对健康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建立优雅的健康环境,发展高效的健康产业,努力给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护理专业是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具备医学、护理管理、预防保健知识、人文社科、护理科研和护理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教学内容包含基础医学、临床护理技能、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人文社会的科学知识,毕业学生需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为社区提高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可以从事预防保健、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和护理教学等护理领域[7]。《“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健康、大卫生观念”赋予了护理专业新的内涵,将医疗卫生的关注点从治疗发作性疾病的疾病模式逐渐转变为保健护理模式[1]。《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能否提供更大范围护理服务,能否合理配置优质护理服务资源,能否促进基层护理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口老龄化的加剧,又对护理专业提出了新课题。为了促进我国护理服务业改革发展,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于2018年7月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预示护理专业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使护理专业的内涵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此护理方向更加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故在满足群众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需求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8]。
目前,我国高级护理人才极为紧缺,因此国家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优先发展战略。高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护理院校的师资队伍整体薄弱,近来虽然把招聘教师的条件定位在硕士研究生以上,但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最终导致护理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数量不足,“十三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显示:“到2020年我国的医护比例要达到1∶1.25”,这样护理专业的招生数量势必会逐年增多,但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例是1∶16[9],会导致师资队伍的数量缺口增大。其次是学历不够,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这与我国护理专业起步晚,护理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低有关。目前大部分护理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护校发展而来,师资队伍的基础也较为薄弱。高等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护理师资队伍补充一定数量的具有护理本科学历的教师,但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仍然较少。最后是“双师型”师资数量偏低,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护理专业需要有既能从事护理教学任务又能从事临床实践活动的教师。但由于护理专业教师队伍数量本来就不足,而繁重的教学任务进一步缩短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势必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护理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有的课堂教学需求。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但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主动学习的意愿弱,尤其面对抽象的生理、病理及解剖课程时,学生不能及时的将课堂知识转化能力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再加上教学程序格式化、教条化、教学手段单一、陈旧等问题,都阻碍护理专业的教学发展,因此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护理专业逐步发展为现代医学体系中一门独立学科离不开护理工作者、护理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护理专业还存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发展方向较为单一的问题。例如护士执业管理制度欠缺,护理岗位管理不够完善,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管理体制中,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等。
此外,护理专业发展方向相对单一。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士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工作范畴也从护理患者扩展到护理人的生命全过程。从个体扩展到了群体护理,护理的价值得以升华。而目前护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多数还是针对于医疗机构,发展方向较为单一,老年护理、家庭社区护理、中医护理等方向严重缺乏。
护理人才是我国紧缺人才,护理院校管理者应给予重视,创设各种条件,有目标、有计划、多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广招优秀人才。同时,根据护理专业的特殊性,还应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优先原则,比如高学历、高职称优先,重点大学优先,省外五年制护理毕业生优先,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强的优先等原则[10]。为了加强实践教学,还可以聘请临床护理工作者做兼职教师,从而改善师资结构,强化实践教学。还要建立成长的激励机制,加大现有师资的再培养,从而稳定现有师资队伍。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调整与改革,多元化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课堂逐步代替了传统教学模式。护理工作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多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11],把知识分解,让学生参与,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真实、完整的工作项目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制作微课,把知识碎片化传递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讨论总结。教学中加大投入,完善护理实训,加强院校合作,改变学生实践教学仿真模式,让学生真正贴近临床、贴近患者,在真实的护理服务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 加强护理科学管理是“十三五”期间护理事业的主要任务。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制度,并结合护理专业的发展,根据护士执业能力,修订护士执业注册和医疗管理制度,完善执业地点、执业范围和执业规则,促进护理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中的作用。其次是初步实施医院护理岗位管理。最后是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优化的护理流程和护理服务形式。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目的是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专业要较强建设和管理,要以培养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性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护理服务的人才为目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为广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一名优秀的护士除了能够执行常规临床护理操作外,还应熟练掌握沟通、解释、交流、操作、教育等方面的技能[12]。国家应不断推进护士由操作型向技术型人才的转变,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应更好地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护理事业要拓展服务领域。首先,要积极应对全国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老年护理,为老年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康复促进、长期护理的优质服务,这也表明护理领域要从临床的疾病护理转移到对全社会人群疾病预防和慢性疾病的护理等层面。其次,加快社区护理,鼓励相关部门建立护理联合团队,增加社区护理配备,鼓励发展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为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等人群提供护理服务。再次,保障护理服务的延续性,将护理专业发展空间由医疗机构延续到社区、家庭,逐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保障护理服务的延续性。最后,加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大力发展中医护理,发挥中医特色护理的优势,使之在养生保健、疾病治疗、康复促进、慢病管理、健康养老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价值。
大健康理念下护理人才的培养及护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护理专业如何在此背景下承担培养护理人才的重大任务,其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模式的探索、专业方向的定位等都将是护理院校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优势,从多层面、多角度为社会输送专业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从而为提升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质量,为健康中国的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