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加床调床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

2020-02-10 15:33甘桂云
关键词:床位精神疾病精神科

甘桂云, 刘 瑾, 周 敏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普通精神科, 安徽 合肥, 230022)

精神疾病是机体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脑功能失调或紊乱,以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不同程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竞争压力及精神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约1亿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600万,其中又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2]。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照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卫生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随着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我国正面临床位资源和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随着病情的改善,患者床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初步探讨了精神科患者加床、调床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护理风险,总结相关管理策略,旨在为医院管理者加强精神科床位管理,确保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提供参考。

1 精神卫生服务医疗资源现况

随着《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等政策的公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我国精神卫生机构呈快速增加的趋势,但我国精神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仍相对较低,精神科医师和护理人员普遍不足,临床心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相关研究[3]报道,我国精神专科医院开放病床数从2002年的0.73张/万人增长至2016年的2.15张/万人;精神专科医院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从2002年的1.27名/10万人和1.97名/10万人分别增长至2016年的2.15名/10万人和4.55名/10万人。汤世明等[4]等报道2013年湖北省精神科医师2.44名/10万人,精神科护士5.55名/10万人,心理治疗师0.51名/10万人,精神卫生资源存在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人员整体结构欠合理等问题。此外,我国精神科床位总体配置仍不足[5],且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6]。

2 精神疾病患者加床、调床的必要性

2.1 改善患者机体状态

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迁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患者出院后不按时服药和复查,或因外界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其再次入院[7-8]。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合理调整床位。而长期住院的患者,可能因多种原因导致营养缺乏,易出现骨质疏松等疾病。因此在合理补充营养的基础上,通过调床将患者床位挪至阳光充足的区域,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骨质疏松的情况。

2.2 避免患者之间发生冲突

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患者对其周围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发应,比如新入院患者、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进而产生危险的举动。躁狂症患者易和其他患者产生冲突,应及时进行床位调整,避免其伤害其他患者[9]。抑郁症患者常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睡眠质量差,容易发生自杀等行为,护理人员需要加监控,及时调整床位。老年精神病患者体质差、行动缓慢,且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在抑郁、意识模糊的情况下易发生跌倒、坠床、噎食等风险事件,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特点合理调整床位。

2.3 有利于床位信息动态更新

对精神科患者的床位进行合理调整,有利于及时、动态更新床位信息。将重症区域的床位及时安排给新入院、病情恶化及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确保此类患者的活动范围能够处于医护人员视线范围内,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病情、实施救治和护理等。此外,部分患者由于无正规床位,当有新患者入院时会随意选择空床睡觉,不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3 加床、调床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分析

3.1 加床、调床安全问题

医院收治的病患数目多,床位周转时间慢,导致患者入院时无正规的床位。在病区走廊内加床数量过多或次数过于频繁会带来诸多问题。由于加床多为折叠床,和正常床位相比,加床的床位狭窄,会增加患者跌倒、坠床的风险。同时走廊床位设备较为简陋,无信号灯,护理人员巡视不到位时也会增加患者坠床风险[10]。

3.2 增加物品遗失率

精神病患者自身精神状态欠佳,再加上家属走动频繁,易发生个人物品丢失。

3.3 调床后护理信息记录缺失

调床后,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自身情况调整相应的病历夹、巡视传床单号、床头卡等。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当发生信息登记遗漏或交接班核对不充分,会造成病房巡视卡号、液体瓶上床号漏写等情况发生[11]。

3.4 缺乏针对性动态监管措施

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患病时间长,病情容易反复。当急性期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但仍需要进行动态监测。来自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调床后患者缺乏动态监测。

3.5 调床周期无法确定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情易反复,会出现情感性障碍和分裂性症状,例如重度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幻听等症状,需要护理人员加强管理。但患者精神状态不稳定会增加调床难度,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患者前期会出现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等症状,经治疗后情况好转,由于床位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周围嘈杂环境的刺激可能导致病情复发,加重睡眠障碍。

4 对应措施

4.1 加强护理人员疾病相关认知

应加强护理人员疾病相关认知和防范意识,统一组织精神科护士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在加床、调床过程中导致风险发生的潜在护理缺陷,提出防范措施,加强护理流程管理[12]。

4.2 规范加床、调床流程

护理人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床、调床流程,和患者家属、主治医生共同探讨加床、调床管理方法,协调分配调床任务。科室护士长应告知患者家属调床的时间和方法,调床前后加强巡视和管理。应第一时间更新有调床需要的患者的床头牌、床铺信息,调床过程中护理人员也需要观察患者的情绪状况,确保患者情绪处于稳定状态。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患者,应采取不同的调床原则,例如重度抑郁症患者喜欢安静的环境,应避免和狂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入住同一病房。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应安置于方便护理人员观察的区域内,待病情稳定后方可安置于其他病房。

4.3 确定好后期护理工作

及时了解患者调床后的病情进展,若调床后患者症状加重症,应及时给予调整。例如癫痫引起的急性精神分裂样精神疾病以紧张不安、不合作、精神运动兴奋和幻觉妄想多见,患者意识清晰,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当患者调床之后可能会变得更加易怒、恐惧、烦躁不安,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病情判定是否需要继续调床。

4.4 引入信息化管理机制

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引入信息化机制,将每一例患者的疾病状态及时录入到医院信息库中,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合理调整床位。

4.5 做好人员的重新调配及工作安排

重新调床之后,患者是否可以融入新的集体,调床之后疾病是否有改善,需要医护人员同步更新。相关研究[13]报道了可以通过动态监测的方法,一旦出现疾病加重、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医护人员在评估的基础上可以给予患者一定的缓冲时间,以便让其适应新环境。

5 小结

精神疾病治疗周期长,医护工作者面对情况各异的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医护管理工作者需要优化医院床位资源配置,合理控制调床、加床并安排护理人员,重视患者护理安全,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优质的住院环境,让患者享受到人文关怀,促进病情康复。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床位精神疾病精神科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
我国养老床位约有一半闲置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