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飞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关键字: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启示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需要依靠良好的物质条件,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精神财富有所追求,并且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从而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与人生目标,实现在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1]。马克思幸福观的实质性内容在于人类本性的认识上,他认为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幸福价值诉求。马克思科学批判了西方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阐述了关于人类幸福的思想观点。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不断改造与认识世界。在当今社会,人们通过不断奋斗,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会深切感受到奋斗者的幸福和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无尽福祉。
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自身的个人劳动,在劳动中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最终才能获得一定的幸福感。劳动是幸福产生的根源,人只有通过劳动,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使人们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我们每个人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努力的去创造幸福,将个人劳动与精神享受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后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幸福观认为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相互联系的,人的个人幸福体现在社会幸福中,而社会幸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个人幸福。并且,社会幸福也离不开个人的幸福,个人应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增强自己的幸福感。个人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也是在不断提高社会幸福。一个人能否从社会幸福中获得个人幸福,取决于对自己对社会做过多大的贡献。只有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个人的幸福才有一定的保障。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密不可分。只有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才能不断提高对社会的幸福,才能够实现人生最大的幸福。
2.中国历代国家领导人对幸福观内涵的科学阐述
毛泽东认为,幸福不仅是让人们在物质上有生活保障,更是让人们在精神上也有所追求与享受。1925 年12 月,毛泽东曾说到:“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2]。这时中国人的幸福是实现民族独立,使人民在经济上享受到物质的幸福。后来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他强调:“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3]。这说明建国以后,中国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之上。同时,毛泽东在《实践论》明确提出,人们应该主动地去实践,通过劳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而使得自身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说明,他讲人的幸福融入到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中,强调人应该在重视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
邓小平对幸福的基本规定是追求全人类的幸福,就中国人而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一种真正的幸福。这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马克思幸福观中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的思想观点。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幸福是没有阶级属性的,更何谈是哪个阶级的专有特色,追求幸福是全世界人类共同享有的自由,不被任何人所制约。
因此,在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他提倡人们应该在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幸福。邓小平对于幸福的感知,不仅纠正了社会中“左”倾的不良风气,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的了解回归到理论幸福的本质根源。
江泽民对幸福观的阐述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并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的物质财富,要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并且,他认为,当前中国的发展不是在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是在于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使得二者同时发展与进步,应该结合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幸福观。同时,他认为大学生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应该树立科学的幸福观。
胡锦涛总书记对大学生群体提出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即社会主义荣辱观。他认为,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不断地以“八荣八耻”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提倡人们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他认为,小康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求人们以科学的、合理的生产方式去创造出更多的幸福。与此同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要求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和谐相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使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中说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这正是他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支撑和坚强的信念支撑。奋斗幸福观不仅是全体人民应该坚持的幸福观信仰,也是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价值追求。“奋斗幸福观”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为了幸福去拼搏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去获得幸福。他强调要与人民群众共同去奋斗,广大普通人要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去奋斗。“奋斗幸福观”告诉我们的是:实现自己远大理想,也是实现我们美好人生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应去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不懈的奋斗联系起来。“奋斗幸福观”是对全社会中的每个成员进行的全民素质教育。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奋斗,最终才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确实是当下大学生应该去追求与奋斗的。“奋斗幸福观”是对劳动的尊重。大学生作为当代的优秀青年,是新时代的劳动者,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理念,大学生对精神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奋斗幸福观”追求的幸福是大学生在个人实现人生价值中而获得的幸福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不仅对奋斗观进行完整的阐述,对幸福观更是作了科学的理解,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幸福观。“一是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自己理想过程中去追求幸福和获得幸福;二是要主动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一定的要求,广大青年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合理的规划自己的人生,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要倡导自我修养,加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建设”[4]。“道德修养的提升是追求幸福的基础,只有去不断追求幸福,才是我们道德素质应该体现的价值诉求,这也是个人道德方面的道德规范准则”[5]。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以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去约束自己行为,也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能力与水平,形成对社会有益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
1.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主要表现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利益问题时只顾及自身利益,对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不管不顾,认为自身利益高于一切,做人和处事的态度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为满足自身私欲而不择手段,缺乏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时,便简单的以为获得了幸福,这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幸福观。
当前的中国社会,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很大,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对于子女的溺爱会使大学生自私自利的不良行为更加严重,单一的关注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方面的享受,更多的强调自身体验而忽视社会影响,对社会责任冷漠对待,只要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受损失,而忽略了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不能感受到社会主流幸福观所带来的幸福体验。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贪污腐败事件不断被揭露,部分高官不顾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中饱私囊、贪污受贿,部分大学生受到这种不良风气影响,对自身利益追求的更加着迷,歪曲了自身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逐渐形成一种错误的幸福观。
2.功利主义
“社会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极大的精神享受,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的意识与经济发展不能相脱节”[6]。社会的物质发展状况决定社会意识发展状况,整体的社会意识对整个社会物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促进作用,社会物质状况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物质幸福感。
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新兴科技以及附带的新兴科技产品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靠的平台,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资源学习和利用。然而,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一部分负面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更加痴狂,缺乏对人生目标的追求;缺乏创新意识教育,使一部分大学生思想被禁锢。“社会过快发展和相应的体制不完善,从而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幸福观产生了消极影响”[7]。例如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对地位的追求、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报酬等问题,忽略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内心世界教育,这样的思想和行为不仅没有提升自身的人格内涵和品位,形成淡泊明志的人生修养,反而使功名利禄在大学生的心中日益根深蒂固,对幸福的定义逐渐模糊,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3.享乐主义
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着一部分对享乐充满热情的人,认为生活是用来享受的,对生活抱着消极的态度,不能积极的面对生活。大学校园中的享乐主义者之所以产生这种态度是因为对健康的幸福观没有充分的认识,不懂得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应该怎样获取。部分大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对于未来的人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只知道享受眼前的快乐;在追求幸福方面不愿意拼博奋斗,只知道坐享其成,缺乏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的动力,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以及对正确幸福观的理解不够,部分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享受唾手可得物质享受,因而导致部分大学生懒惰成性,没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享乐主义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会使大学生对于幸福的病态心理越来越严重,对于物质享受追求也就变得更加疯狂,在精神方面的追求缺失的更加严重,进而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就不能形成健康的幸福观。
1.大学生自身对幸福观认识不足
大学生幸福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问题,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具体表现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感受幸福能力不足,对于自己所处的幸福环境不能正确的对待,反而误解自身所在的幸福环境;大学生个人情感和心智方面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大学生虽然在年龄方面已经属于成年人的范围,但事实上由于社会经历较少,在面对情感问题时不能正确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幸福观内容学习缺乏完善性,追求幸福的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创造幸福的意志较弱,大学生由于对幸福的理解和学习存在不足,自身对于幸福的内涵认识相对模糊,在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时便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大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幸福观片面以及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大学生对幸福观的理解和认识不足。
2.西方文化思潮的不良影响
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不断的扩大,为人们带来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的同时,也伴随着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西方不良文化对中国主流幸福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然也对大学生的幸福观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冲击。“大学生在面对西方不良文化及其附带的价值观念时,会使他们产生迷茫心理,对幸福观失去理智的判断,进而形成不健康的幸福观”[8]。西方文化中传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符合我国社会建设的不良文化,由于其传播具有渗透性,会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被无形的感染。市场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刺激了大学生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在物质欲望充斥的世界里,这些不良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于幸福的理解,不断腐蚀着大学生对于幸福的理解能力。
3.家庭对幸福观教育的误导
每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在现代家庭中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程度偏差。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能给子女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便自以为尽到了作为家长的责任,另一部分家长认为子女的成长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的进步,相对于子女的心理状况关心则显得不足。“在一个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成长的人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这对于健康幸福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容易强化大学生对于幸福的理解”[9]。在家庭结构支离破碎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容易产生孤僻和偏激的性格,在心理方面产生严重问题,形成心理问题,为人生以后的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在无人管束的情况下更会模仿一些不良嗜好,甚至违法犯罪,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心里状况,使大学生不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幸福。
4.高校幸福观教育不完善
“高校不仅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场所”[10]。但是高校幸福观教育却不是那么完善,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幸福观教育关注程度不够,轻视幸福观教育;高校教育太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变化没有重视。由于在高校中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不完善,从而就形成了高校幸福观教育内容的缺乏状态、幸福观教育的方法过时以及相对较少、大学生幸福观教师队伍人数较少、专业性不强,以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效果不理想等。宿舍是高校幸福观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宿舍环境、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对大学生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大学校园里宿舍是一个很自由的环境,难免会有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成效,例如舍友之间相互攀比、不良嗜好的影响,都是高校幸福观教育缺失所导致的。
第一,大学生要对幸福观有准确的认识。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意识,能够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幸福观,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大学生要主动地认识和学习幸福观,对于幸福观教育要积极的接受,从自身做起,要勤于动手,通过自身的不断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第二,大学生对幸福观教育现存的不足要有危机感。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大学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幸福观。“因为缺乏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大学生在校园中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没有危机感,从而降低了对于幸福的体验”[11]。大学生要深刻体会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幸福的人生不通过自身的努力是获取不了的,要在自身的拼搏和奋斗中去感受幸福。
第三,大学生对于生活的时代要有清晰的认识。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大学生在这个新的背景下必须不断奋斗。大学生要不断锻炼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多参与校园中的实践活动,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去面对形势复杂的社会竞争。对幸福的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更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追求幸福。
第一,大学生要通过自身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历史几千年发展的产物,是当代文化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早就对幸福的内涵有了清晰地阐述,鼓励人们去追求生活中的幸福。大学生要主动去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第二,大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再者大学生要与时俱进,既保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多学习和了解当代主流的幸福文化,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强对幸福的感受[12]。
第三,大学生在面对消极文化的不良影响时,要以理智的态度去应对,自觉地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文化渗透愈演愈烈,身处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由于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分思想理念并不适合我国大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有的大学生对这部分文化追求过分痴迷,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加以筛选为自身所用,对其中的腐朽文化要主动剔除,避免对自身幸福观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第一,大学生最早接受的幸福观教育来自家庭,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在年幼时期对于幸福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最先感受到的幸福来自于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有优劣之分,因此大学生形成的幸福观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区别,在一个充满温馨和谐气氛的家庭中,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幸福就比较多,从而也就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幸福观;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关系淡化,大学生在父母的引导下会形成不健康的幸福观。因此,家庭主要成员要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指引下,转变旧的、不健康的幸福观教育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第二,在充满物质欲望的世界中,家庭成员的幸福观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发生变化,对大学生的幸福观以及幸福的感知能力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大学生身处在家庭环境中要尊老爱幼,说话和做事要有分寸,为家庭成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自己在家庭中有一定的作用,处理好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自身的拼搏奋斗减轻家庭其他成员的压力,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在改善家庭氛围的过程中感受来自家庭的幸福。
第三,转变家庭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于正确幸福观的理解,促进大学生不断地去追求幸福,然而对于幸福的追求是要在正确幸福观的指导下去追求和获得幸福,这就需要大学生主动地接受正确幸福观。当前中国主流的幸福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奋斗幸福观”,大学生要主动接受我国主流幸福观,创造属于自己幸福。
第一,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以及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提升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因此,应该在学校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提升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例如:可以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第二,应该利用好宿舍和社团的作用,发挥宿舍、社团的影响力,拓展幸福观教育的范围。宿舍不仅是大学生娱乐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幸福观教育不能忽视的地方。因此要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培养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宿舍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幸福。例如:可以开展宿舍文化节,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宿舍氛围,使学生在宿舍生活中感受到幸福。
第三,各种各样的社团可以把兴趣相近的同学凝聚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因此,可以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并且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幸福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应鼓励在学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得养成,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提升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