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梅,冯豫红,杨素霞
(1.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下,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坚决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为了广大闽浙赣人民翻身得解放,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在闽浙赣地区建立苏维埃政府,创造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局部执政经验,进而生成了闽浙赣苏维埃精神。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双重压迫加重了中国社会的深重灾难,导致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日益贫困,民不聊生。广大仁人志士试图通过农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以救亡图存,但均以失败告终,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批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即自觉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新道路。
20世纪20年代,“劣绅压,土豪欺,贪官污吏抢”[1]121是闽浙赣地区时局的真实写照。广大闽浙赣农民普遍缺乏土地或者根本没有土地,不得不向地主租耕土地、借债以维持生活。然而,辛勤劳作之后,却依然穿的是破烂旧衫,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烂番薯,生活贫困日益加重。在重重压迫下,闽浙赣农民“活不下去,要平债,要分田,要革命”,要推翻军阀、封建地主、官僚阶级的统治,为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扫清障碍。
1922 年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1924年5月,成立江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南昌支部,带领江西党员在各地创建党的组织,壮大党员队伍。1925 年,因党组织工作受国民党阻挠,遂转战闽浙赣地区。1926年11月,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开始领导闽浙赣人民建立党组织,唤醒工农劳苦大众,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革命历经艰辛探索成功开创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文化方面创造了宝贵经验。
1931 年,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2年更名为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到1934年,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先后颁布了《信江特区苏维埃临时土地分配法》《信江特区苏维埃土地临时使用法》《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土地税征收法》等,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苏区农民的土地问题。为应对经济封锁的困境,一方面,方志敏指出要“办好工商企业,繁荣经济,活跃市场”,提出大办苏维埃工业的方针。“创办了规模不等的煤矿、铁矿、发电厂、木炭厂、…并组织家家纺纱、村村织布,基本上形成了适应战争和军民生活的工业体系”[1]112,最初的枪炮修械所发展成小有规模的兵工厂,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军工体系;另一方面,发行了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第一只股票,积极开展边区贸易。为提高苏区农民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苏维埃政府大力兴建列宁小学、夜校等学习场所,到1933年1月,闽浙赣省劳动小学全省总计163所,教员170名,学生5538 名;工农补习夜校总计212 所,学生6615名;识字班总计357 班,识字人数3664 名…建立农村壁报331村;读报会总计760村[2]。在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闽浙赣苏区获得了“苏维埃省”光荣称号,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有很好创造”“坚强的苏维埃阵地”。
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闽浙赣地区长期的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经济、文化建设等实践中,形成了闽浙赣苏区特有的革命精神。这就是方志敏概括的苏维埃精神,即民主精神、创造精神、进步精神、刻苦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3]85-87
“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对于工农劳苦群众,则实行最高度的民主。”[3]85苏维埃政府的民主,最为直接的体现是“苏维埃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工农群众或代表大会的选举”[3]85,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是“工人(产业工人、工厂手工业工人、小手工业工人、店员工人)、农民(雇农、佃农、半自耕农、自耕农)、士兵、自由职业者(教员、医生、革命的知识分子等)”,[4]对苏维埃工作人员实行选举制与撤换制。“各级苏维埃重要的工作方针和计划,都要经过各级代表大会的决议”[3]85,还必须定期将政府工作向群众作报告,群众可根据报告提出批评与建议或要求,且明确规定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群众必须重视苏维埃政府的民主建设。闽浙赣苏维埃关于民主建设的实践,使民主精神、民主观念、民主制度更加深入苏区干部、群众心中,有力地保障了苏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克服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闽浙赣苏维埃政府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3]86,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都无先例可循。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充分整合地区优势资源,推动纺织工业、造纸工业、医药工业等的初步建立;利用三省交界的独特地理优势,大力整顿贸易税收;开办苏区银行,统一管理金融货币;将富余物资转为商品对外销售,征收出口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下,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闽浙赣苏区的实际创造性提出了促进经济建设、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系列方针和举措,维持了闽浙赣地区军民生活和斗争基本需求,彰显了闽浙赣苏维埃创造精神的实践特色。
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初创时期,政府工作人员多为普通农民出身,知识文化水平有限,行政工作经验匮乏。为此,苏维埃政府格外重视提高工作人员各方面素质,组织“党员干部加强党的理论教育,组织党员和干部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劳动锻炼,根据地的党员和干部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经常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向工农学习,提高自己。”[1]326不仅如此,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还自觉学习钻研,提高工作效率。如赣东北省某地雷部部长,通过鼓励工人学习、提升,实现了每月仅“用大洋三千元,能造出大小地雷一万五千个。”[3]86苏维埃工作人员在党的理论教育、劳动锻炼和工作实践中,将进步精神转化为自我素质养成和工作效率提升的实际行动,表现了苏维埃政府不断力争进步的价值取向。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给闽浙赣苏区军民生活上造成了极大困难,一度出现“无房子可住,终日在山上睡觉,睡了几天再也睡不着,就坐在山上看天亮”,[1]156“足足依靠野菜维持半个月,有时搞到一点米,几百人烧一锅五升米的稀饭连米粒也看不到…”[1]156,部分农民无棉衣过冬等问题。面对生活条件的极度艰苦,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以身作则、节衣缩食,“除食米外,每天都只发四分大洋的菜钱,苏区货物,虽都算便宜,但伙食是不算很好的”[3]86,并无其他薪酬发放。即使在这种生活条件艰苦、生存条件恶劣的环境下,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仍毫无怨言、任劳任怨,坚持为群众服务、为革命根据地服务。这种与群众同舟共济、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刻苦精神,展现了闽浙赣苏维埃精神的宝贵思想品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志敏强调,要“加紧党内教育,发展党内布尔什维克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自我批评,严格检查党的工作,纠正一切缺点和错误”。[5]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工作或策略方面做了错误决定时,或是政府工作人员犯了错,政府都会及时向群众做出说明及自我批评。方志敏曾指出,“红十军自上饶、河口胜利后,就好久都没有很好地打过胜战。一来,红军中的政治军事工作,都做的不好;二来,十军的领导同志对战略战术的了解,不但模糊,而且错误。”[3]66为改变这一现状,方志敏暂代红十军政治委员,深入队伍,指导督促各个战斗员,亲自参加军中的会议,发扬优秀作风,对犯错、不好的行为严格批评,绝不姑息。苏维埃政府“他不象(像)地主阶级的政府,利用自己御用的新闻报纸,天天向群众扯谎”[3]87,而“这种欺骗民众的勾当是苏维埃政府所最坚决反对的”[3]87。自我批评精神是闽浙赣苏维埃精神蕴含的优良作风,它为苏维埃政府有序开展工作、弥补自身不足、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思想方法。
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闽浙赣苏区局部执政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淬炼形成的闽浙赣苏维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闽浙赣苏维埃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仰、政治观与价值观、群众观与执政观,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做好群众工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6]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是关键。闽浙赣苏维埃政府自成立起,就一直重视党的建设,在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苏维埃政府要求党员、工作人员无论在思想还是行为上要做好先锋模范作用。思想上积极学习进取,提升各方面素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政治上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始终拥护党的领导;作风上坚持勤俭刻苦,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自己,凡事以集体利益为先,力求思想纯洁,作风纯洁。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为打造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的执政堡垒,做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将闽浙赣苏维埃精神传承的精神之魂融入到党的建设实践中,尤其是创造性地转化运用于党员的党性教育中,是加强党的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巩固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生动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7]只有牢牢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将一切为了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底。方志敏认为,“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非常亲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忠实地为群众谋利益。”[3]85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坚持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时刻想着如何领导工农群众为着阶级解放和民族独立参加革命战争,时刻想着如何改善群众生活,使广大工农群众的生活日益向上。为给做好群众工作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苏维埃政府极度重视对党员干部的培养、重视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为给做好群众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着力发展经济、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为给做好群众工作提供军事保障,建立一支“铁的红军”、实现军民一家亲;为给做好群众工作提供文化保障,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提高苏区军民的素质文化水平等。新时代为做好赣东北革命老区的群众工作,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要积极借鉴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当中,有力保障党的工作、国家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支持。
赣东北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是闽浙赣苏维埃精神的诞生之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国家的领导下,赣东北地区的经济面貌有较大改善,但因各方面条件限制,赣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其他地区仍较为落后。2019 年5 月20 日至22 日,习近平来江西视察调研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对江西提出了“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的要求,为推动赣东北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所处时代,无论各方面发展都较为艰难,曾有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经济封锁区。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闽浙赣苏维埃在政府极力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发展经济的活动。如将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大力恢复和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应用当地特色资源,兴办苏区工业;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展苏区的财贸事业;发展工农业及财贸事业的同时,创办苏区的金融事业等。如今,赣东北地区的经济落后,更应主动学习闽浙赣苏维埃的创造精神,利用赣东北地区现有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尤其是要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这是促进赣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如兴建红色文化旅游场馆、宣传红色文化知识,创建红色文化品牌、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等。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充分发挥闽浙赣苏维埃精神的文化魅力与价值,有利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推赣东北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