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昆,杨瑷博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家风、家教的重大意义,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为促进新时代我国家庭建设,树立良好家庭观念,培育良好家庭风貌,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新时代家庭建设提供新的指导方针。将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向同行,推动新时代家风与社风健康发展。
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理论渊源深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继承家风家教思想,以马克主义家庭观为科学指导,自身成长于红色家庭身受红色家庭洗礼为依据,与我国当前社情国情相结合,进而形成了我国家风建设新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添砖加瓦。
“家风”一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与不同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而孕育出的价值观念。家风的类型多种多样,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所反映的价值内涵颇有差异。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家”,强调家庭在古代社会是最基本最根本的存在。古代家风多受儒家文化熏陶,讲究“孝、仁、忠、义”。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言传身教还是诉诸于文字传承,都体现了主流价值的判断。家风代表了家庭凝聚力的文化来源,代表了家庭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代表了家庭成员共同信守的处世哲学。“家”文化背后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代表了儒家道德价值的内涵,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保持着深远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思想是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家风、家教、家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1]习近平将中国传统的家风观念和家风文化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文化相匹配,重新塑造家风文化的内涵,是对我国传统家风文化质的飞跃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许多对家庭的论述,是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论述得以形成的科学指导。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具体实践相联系相融合,并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角度去解读家庭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深刻领会家庭建设事关社会发展与国家前途,所以必须正确对待家风建设。马克思在《德意志形态》中指出“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3]表明了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由人组成的家庭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建立社会制度并在社会制度的约束下生存,家庭是社会形成基础的一环,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桥梁。家庭的构成离不开人的组成与联系,社会的发展既离不开人的建设,也离不开家庭的依托,只有个人发展与家庭建设与社会建设同向同行,社会发展才能稳步前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探寻家庭建设的深刻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仍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学习历史在历史发展中得到启示,在实际生活中将家庭的荣辱成败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牢牢联系起来。在当代中国大环境下,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运用到中国家庭建设上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同马克主义家庭观相统一,不但促进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理论广度,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添砖加瓦。促进社会主义家庭家风建设,在现实理论研究的同时赋予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新的内容,推动家风建设在中国社会的新趋势,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重大意义。
“红色家风”是近现代以来,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立场坚定、心怀家国、严以律己、节俭重孝的治家之道、管家之范,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的家庭规范与立场坚定的政治风貌。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毛泽东家风、邓小平家风等。“红色”,这一范畴涵盖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爱国主义情怀;以身垂范,对子女严格培养,对亲朋不搞特殊化的个人立场;崇尚节俭保持勤俭作风,孝敬至亲,尊敬亲朋的生活态度。将“红色”与家风相融合,在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家教的基础上,形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庭管理、生活、相处下展现的治家经验与个人涵养,给子女在人生理想信念,立德树人,为人处世等方面提供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个人意识,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成长于红色家庭,从小接受父亲习仲勋的言传身教,切实在红色家风的滋养下成长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曾提及,从小到大,在父亲身上学到的人生准则、做事的人生态度、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人生追求、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崇尚简朴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值得他继承与学习的高尚品质。”[4]可见红色家风不但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可贵的精神财富,与之同时对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形成也提供了实践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工作调研中多次提到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讲话内容丰富,思想理论深刻,本文化繁为简系统地探析与解读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理论内涵,主要从家庭成长、党内建设、国家发展三方面着手,针对当前世情、党情、国情加以分析。
中国社会古往今来极其注重子女后代的成长情况,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典故,如今中国教育逐步打破“填鸭式”应试教育,走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将立德树人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这句简单明了却寓意深刻。模仿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本领,家庭是子女长大成人过程中接受学习道理的第一课堂,而父母的言行举止更是子女模仿学习的行为对象,父母言行举止的正确与否对今后子女成长有很大影响。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接班人,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先辈们无数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家长对青少年的培养要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做到身体力行的讲道理、立规范、育品德,在青少年成长阶段用良好的家风家教去引导、规范、约束、教导子女,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将每一个青少年都培育成拥有正确行为价值观念的国家栋梁,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生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打老虎”,“拍苍蝇”坚决严肃处理党内作风问题。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以好家风带动好作风。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是阻碍我党奉行走群众路线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中华传统文化中于古代官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正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习近平指出,“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7]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与作风建设不是单向的,要把家风与作风双向共建,党员干部的作风不仅在工作中影响重大,同时在家庭中对子女晚辈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党员干部对子女教育做到以身垂范,既做到修身、齐家同时也防止子女晚辈骄奢淫逸,以致于将党员领导干部拉下水。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将家风建设落实到实处,严家教、立家风,时刻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德操,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防腐拒变,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作风。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所在,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的情感自觉。国家的构成是以千千万万个家庭为基本单位,每个家庭都对国家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归属感是承载爱家爱国的民族自豪意识,是期待国家主体向上良好发展的美好愿景;这种依赖感是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的发展意识,是国之不存家将焉附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8]清晰表明了家庭幸福与国家富强不是独立单向递进而是相互双向循环的关系,良好的家风孕育幸福的家庭,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构建富强的国家,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9]将自身前途与家庭福祉、国家命运相互交融,创造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发展,国家发达强大是家国情怀的永恒追求。
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针思想,从把握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把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并应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去,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彰显中国底色。
社会建设的好不好国家建设的快不快,最主要的根本性问题是家庭建设的怎么样。习近平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这充分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家国同构的大局思想,也表明了家庭作为社会与国家重要的基本构成单位,其作用与使命何其重大。家庭、社会、国家三者如同一个闭环系统,每个环节都有着复杂的联系,而家庭是所有环节中最基本的一环,从小家庭到大社会,从小家风到大社风,要想把家庭建设与社会建设从理论层面提高到实践层面上来,身体力行的培育良好家风为打造良好社风最佳的铺垫,将爱家与爱国相统一,通过给每位家庭成员覆盖正确的家庭教育,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把既有的家风去其糟粕同优秀家风汲取精华并传承,努力拼搏、积极进取、身体力行,在建设好小家庭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8]既然把家庭看做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同理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在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家风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最终汇聚成社风,只有家庭的家风良好,家庭对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才会好,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才能保证高质量建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在于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家风文化的理论基础,家风文化中聚集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根本的价值观念、标准尺度、人生信条等品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踪溯源找到理论的出处,更需要有无形的思想理论寄托,家风的形成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此时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高度契合相互依托,二者相得益彰表现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现实写照。[10]
培育良好家风,推进家风建设,以好家风带动好社风、以好社风带动好国风,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的新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9]人们价值形成和精神成长的“第一课堂”与重要起点就在于家风,良好的家风是突出价值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岗位中做到“知”与“行”相契合,把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理论层面提升到实践层面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十足进展,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内部建设的重大议题[11]。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靠公检法等部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使用法律手段去震慑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同时在道德修养层面应该加强我们党内领导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做到从严治党,领导干部的家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领导干部的作风表现。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12]习近平总书记将党内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其工作作风相联系,凸显了领导干部家庭建设家风建设事关领导干部的行事作风,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有重要意义。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来自于其家风的日常熏陶,一个家庭的风气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评判,好的家风培养好的作风,党员干部拥有好的作风也会形成好的政风,最后在全党努力下形成好的党风。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领导干部的个人才能、素养、作风对人民生活福祉和国家荣辱成败至关重要,领导干部的作风好与坏最直接影响的是党和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作为我们党开展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重心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既有丰富理论依据,又可以切实应用指导实际生活,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形成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有重大意义。通过研究和发扬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用好家风推动好社风、好政风、好民风,以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论述这一伟大精神动力培育时代新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激励人人向上,社会风清气正,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努力拼搏,应是新时代弘扬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曲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