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学会组织管理机制分析及启示

2020-02-10 09:37北京孟艳华
现代企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团组织工学会员

□ 北京 孟艳华

我国现存的很多学会、协会具有半政府半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对科技社团的服务创新要求迫切,其组织属性与时代经济发展逐渐不相适宜。探讨科技社团的改革路径和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日本工学会是日本工学领域成立时间最早的科技社团之一,对日本工学发展影响深远,在日本科技社团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了市民社会制度改革,废弃主管官厅制,进行第三部门组织的法人制度改革,为推进公共服务民营化和资金配置融合进行准市场化的准备。本文以日本工学会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认识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介绍改革后的日本工学会的组织管理机制和组织职能,对比我国科技社团运营现状给出管理启示。

一、日本工学会的组织职能

日本工学会作为公益性组织,主要承担工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前沿引领、科学普及和人才培育等职能。

1.培育人才,引领前沿。日本工学会会员类型有正式会员(一般是企业构成)、团体会员(一般是学会的相关机构、企业、研究所、大学等)、维持会员(赞助组织)、名誉会员(对研究有重大贡献的人)、学生会员(一般又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层次)等各种类型。通过联接产学联携,促进会员之间的交流,设置各种奖励机制,面向官产学进行服务创新,进而达到工学人才培养的目的。会员通过这种组织间关联网络参加各种讨论会、理事会,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情报。网络理论认为,组织往往会从缓解资源约束的角度出发建立关联,或者通过聘用关系众多的人担任董事来加深投资者的印象。

2.突出社会治理功能。日本市民社会制度改革以来,作为公益社团组织的日本工学会的研究领域逐渐突破科技社团组织的专业领域,面向人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思考,引领学会成员关注人类现实和未来社会生活、工学领域人才培养、工业创新、环境保护等战略使命问题。日本工学会建立的外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连接和联系,已经变得比服务组织内部功能角色更为重要。

3.连接产学官民创新主体。日本工学会的发展历程表明其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为满足政府、学校、产业三大主体的需求,其发展也主要是由这三股力量推动的。政府需要学习欧美国家的科学技术,振兴国内产业,励精图治进行维新。企业是实现振兴产业的载体,需要技术和人才,学校要学习传播欧美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人才。三大主体目标的统一结果是由工部省、东京大学背景的日本工学会的诞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民社会的成熟、现代经济的发展,日本工学会也相应的不断变革。现在,日本工学会连接了产、学、官、民四大创新主体,发挥中介桥梁的作用,共同构成国家创新体系,这才是日本工学会生生不息的组织价值。

二、日本工学会组织管理机制

公益社团法人制度改革以来,日本工学会从主管官厅解放出来,自由运营成为可能。日本工学会面向人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与政府、企业和市民协同创新发展,公益服务属性更加明显,管理体制趋于完善。

1.理事会制度。日本工学会采用理事会制度进行组织管理决策。为实现产学研融合,理事会成员来自大学、企业和其它研究机构,多样化来源保证了人才、知识和才能的丰富性。各理事成员拥有丰富的职业从业经验、在理事会中职责分工明确,但是不领佣金。理事会下设事务局,是业务执行办公室,为降低人工成本,负责日常工作的职员分正式员工和兼职员工,员工数量少且工资水平低。另根据业务分设各种委员会,也有根据地域设不同分部。实行定期会议制度,按照相关法律和社团章程对会员大会、理事会、事务局的权力、义务、责任、人员配置、委员会制度进行管理。

2.激励机制。日本工学会的主要收入是会员的会费和企业捐助,通过举办各种会议而向参会者收取的费用也是收入来源之一,但数额不稳定。公益社团法人的组织属性也会得到政府的补助金和减税优惠。支出主要是事务局人员工资和办公、开会的各种费用,基本可以维持自行运转。日本工学会通过奖励个人和组织的贡献,认定研究成果等形式鼓励会员积极参与学会活动。有研究员评选和设置成就奖两种形式。研究员评选制度是为奖励那些在工学、工业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拥有宽泛的工学相关经验和见识的人而制定的。鼓励个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从更宽阔的工学视野进行审视,为日本工学振兴做出贡献。评选每年实施一次,获奖者被授予日本工学会的定时会员总会认定证书。设置成就奖是激励那些为社团组织做出贡献的人,奖励那些在事务局任职过程中,为工学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日本工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3.监督机制。日本颁布实施《一般社团财团法和公益法人认定法》之后,日本工学会按照相应要求进行组织变更,制定了全面、细致、明确的学会章程,并按相关要求进行信息公告。若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进行电子公告,须向官方媒介披露信息。公众可以在网站上查阅每个公益法人社团的人事、财务、规章制度及细则、工作报告等信息,有利于外部监督。同时,实行监事会制度,理事会成员配备两名监事,分别来自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内部监督任务。

4.组织机制。日本工学会作为团体会员组织,从整体上看表现为规模上的联合化、巨大化,会员构成的国际化,组织上呈现平台组织特点,各种资源的国际化流动使得学会影响力扩展至国际市场;从会员层次上看又呈现出研究学科精细化趋势。会员学会按地区和技术种类的细分,小众化的专业精细化科技社团运营效率更高、问题讨论更集中。这是工学专业化与规模化在组织层面的反映。

三、启示

1.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供给机制。 随着中国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科学技术走向高端化、精细化和平民化,科技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端技术风险较大,由政府主导比较合适;应用型科技与企业关系较大,采用市场机制比较合理;生活中的技术服务与普通民众关系更紧密,由公益性组织承担更合适。因此,需建立公共、私营、公益性等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供给机制。政府在科技社团建设过程的角色应该从主管、主导向服务监督方向转变,着重建立科技社团公开、透明、高效运作制度。科技社团基于需求自发成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自我管理,建立利益激励机制,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科技服务需求,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服务成本,一方面增加就业机会,科技服务开展和资源配置也比较容易通过市场机制形成。

2.深化科技社团组织体制改革。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和日本在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的共性。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伴随产业政策的实施、产业调控的需要,一些政府行政部门转变为行业协会、科技社团,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现存的具有政府背景的学会组织、协会组织具备较完整的组织结构,但是其服务理念、运营模式并没有满足产业、政府和学界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这些官方背景的科技社团组织进行深入的体制改革,推向市场,引入竞争迫其转型,定主体地位,明晰产权制度,引入确利益激励机制,激发科技社团活力有利于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对民营经济背景的学协会组织进行适当资源支持,协力打造成为满足官产学民多方需求的科技社团组织生态环境。

3.提升科技社团治理水平。科技社团组织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扮演中介角色,为了更好的发挥中介功能,组织成员来源不能单一,要有计划选择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人员作为管理层,从微观层面建立产学官合作网络。吸引具备各种才能的人才,合理分工建立专业化组织结构体系。要面向市场,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科技社团服务能力,创新收入模式,开拓创收服务项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个人和组织的贡献,认定研究成果等形式鼓励会员积极参与科技社团活动。组织内部制定全面、细致、明确的学会章程,对组织结构设计、人事安排、财务会计管理、权限、决策等涉及服务效率效果的各种事务进行具体规定并公开信息便于公众监督,从而提高科技社团的组织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工学会员
盐工学人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工学
河北省遥感应用协会被评为河北省5A级社团组织
群体决策中隐性社团组织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