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北京时间5月31日凌晨,SpaceX最新的载人龙飞船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成功发射。这是SpaceX公司成立18年来首次承担载人航天发射任务。SpaceX是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2002年6月建立的美国太空运输公司,这意味着全世界首次由一家私人公司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载人航天可以说是航天领域难度最高的任务。如今,SpaceX正式成为首个掌握载人飞船发射能力的私营公司。在此之前,有能力进行载人发射的仅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这其中无一例外都是以国家的力量在推动。
近年来,全球商业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航天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其在航天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商业航天特别是民营商业航天在低成本、高效率、商业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作为典型的战略新兴产业,商业航天更具有显著的技术牵引和产业社会带动作用。传统的航天应用以卫星为主,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四大方向。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出现了新的方向,在卫星通信领域出现了卫星互联网,以及太空旅行、太空采矿等。而更长期的如建设太空基地、移民火星等,也是人类航天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商业航天更追求性价比和创新的个性化
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从满足军队、政府的应用需求发展到与大众应用相结合阶段的必然产物。此次发射也是全球范围内新一代载人飞船首次正式投入使用,对于宇航员和太空游客来说,这意味着可以更舒服地来往于空间站了。除了超大内部空间外,龙飞船还有一项颠覆性设计,那就是抛弃了主流的逃逸塔,而是让飞船本身兼具自主逃生的功能。这背后,寄托着马斯克的重要梦想:可重复,可重复,可重复。
美国已经近10年没有载人发射能力了,SpaceX的发射将美国重新带回载人发射国家的行列,美国的宇航员终于可以不用坐着俄罗斯的飞船上下班了。波音的飞船票每人9000万美元,比SpaceX要贵60%以上,甚至比俄罗斯近年来每人8000多万美元的报价还贵。而SpaceX载人龙飞船的报价为每个座位5500万美元。
商业航空的创新个性化也十分显著,甚至从时尚角度看,埃隆·马斯克也改变了航空服的设计史。SpaceX的宇航服看起来仿佛是出自科幻电影,或许是因为SpaceX邀请到了好莱坞影视服装设计师Jose Fernandez参与宇航服设计,Fernandez此前为许多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设计过战袍,包括《神奇女侠》《复仇者联盟》等。
商业载人航天将资本与科技相互赋能的市场驱动力发挥到极致
载人航天可以说是航天领域的“圣杯”。此前从来没有一家商业航天公司具备载人飞行的能力,直到马斯克的出现,但要NASA放心地将宇航员交给私营公司绝非易事。15年前,NASA开始尝试让商业航天公司开发能够往返国际空间站、执行运输任务的飞船,用5亿美元作为种子资金,资助企业开发私人制造的航天器。那时还是航天飞机时代,平均每次发射的成本均超过5亿美元。所以,拿出这笔钱资助包括 SpaceX在内的私营企业不过是NASA的一个小赌注,也是一个起点。
在航天飞船的竞争中,SpaceX击败波音公司的现实足以说明,只要有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新势力技术和企业家群体就会迅速崛起,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新的财富。2002年创立的私营公司SpaceX,常年只有6000名左右员工,而美国宇航局有18万人。SpaceX只占美国航天从业人员的1%,却占美国68%的火箭发射数量。
美国宇航局一段时间以来的困境和今天机制变革的颇有成效,也验证了这个道理。虽然SpaceX是以私营企业的身份“跳”入太空的,但其背后真正的大金主却是美国联邦政府的NASA,由此也不难想象SpaceX的发射某种意义上具有国家行动色彩,它表明美国公司已率先进入商业航天地带。
作为全球第一家完成了载人航天任务的私人公司,SpaceX以自己的不俗成绩告诉世界,包括近空与深空在内的星际探寻及开发已不再是只有政府才能涉足的领地,私营企业同样可以在此占位与深耕;航天探索在为国家政治、经济与国防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大众消费需求;航天拓展成果不仅仅是公共产品,更可以从中延伸出商品属性。因此,SpaceX航天发射成功所彰显出的里程碑意义就是对传统航天内涵的改写,直接赋予航天活动的是产品竞争、成本控制以及追求盈利等商业化细胞,全部活动的标准概念指向就是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发展初期离不开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极为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NASA实际上从来没有独立制造过宇宙飞船和火箭,其主要设备制造商一直都是商业公司。美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技术推广应用,国防投资的下游经济刺激作用成就了其太空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轨道资源和频率资源稀缺,這些资源的争夺是各国博弈的主战场,唯有先到先得、先发制人才能拿到太空战场的主动权。
中国商业航天迎来加速阶段
实际上,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和资本在发力卫星互联网。今年4月23日,银河航天首发星首次实现3分钟以上的通信应用试验,迈出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坚实一步。此外,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公司也都提出了卫星互联网计划,并发射了试验星。
目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已完成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0到1”的起步。一批民营火箭企业在2015年前后涌现,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开始进入探索期。不过与SpaceX相比,国内的民营火箭企业或多或少难以与之相提并论——除了成立时间短外,这些民营火箭公司的资金相对短缺。另外,SpaceX的火箭和卫星星座计划相互协同,对我国商业航天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产生了较大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在航天产业中占比最大的卫星及其应用,其发射载体火箭是目前聚焦目光最多、资金最密集的两个环节,其余的航天材料、测控系统、零部件供应商都有其商业价值和崛起的机会。由于商业载人航天门槛较高,资金和人才需求都非常巨大。相比之下,卫星互联网市场较大,被认为是商业航天大有可为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