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天昱Thomai Pnevomonidou
摘要: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分析并转化为让参观者运用多感官体验的艺术空间。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归纳、视线分析等方法对四幅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背景、绘画技法、空间形式及相关传统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厘清每幅画当中诸要素之间的关联,运用元素提取、抽象与合成的艺术作品空间化手段,结合当代美术馆的发展现状及艺术品展示形式,设计出四个不同的艺术体验空间。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在空间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研究,為丰富美术馆文化、展览形式和与参观者的互动体验提供参考。
关键词:空间艺术设计 艺术作品空间化 中国画 传统艺术 多感官体验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12-0042-04
引言
300多年来,美术馆的发展经历了从“以艺术作品为中心”到“以游客为中心”的转变。直到1935年,中国第一家独立美术馆成立。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大多数美术馆展览形式单一并缺乏艺术和文化的体验与互动。美国概念艺术家Alex Da Corte[1]与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2]提出了“艺术作品空间化”的概念,中国的艺术研究人员则通过分析中国画透视原理,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将二维绘画与三维空间进行数字转换[3]。艺术家们旨在创造一种新的体验形式引导观众如何感受艺术作品,使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日本的TeamLab团队[4]从东方传统绘画的角度对三维空间进行平面化,以探索其逻辑结构并创造“超主观空间”沉浸式美术馆。荷兰普莱恩移动美术馆[5]打破了传统展览的秩序感和稳定性,追求直接影响展览参观者的波动性和开放性。综上所述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在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仍有待研究,因此将“艺术作品空间化”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并把此结合体引入到用空间艺术设计中成为文章探讨的主题。
一、艺术作品的空间化
美国概念艺术家Alex Da Cortem为了唤起观众对艺术的不同感受和记忆,对绘画作品当中的平面图像及细节进行抽象和解构,将不同隐喻意义的意象元素进行整合以此来增强空间体验感,构筑包含不同颜色图案及纹理质感的艺术装置,形成不同场景的复调叙事空间,从而加深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官体验。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雕塑家安塞尔姆·基弗[2]的作品植根于自然和历史,来自时间的流逝。作品从诗歌、历史遗迹、圣经故事和风景照片中获得灵感,并将它们抽象和排列成承载这些诗歌或照片背后隐喻的空间符号,从而构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先验”经验艺术空间。作品通过视觉语言的通感转译方法,带给参观者强烈的吸引力与视觉陌生化的冲击效果。
中国的艺术研究人员旨在探索东方古典园林艺术与园林的视觉与图案的一致性,根据中国传统绘画的真实尺度以及透视理论和视觉原理,分析中国画的仰角、水平面和视距并调整景观和景点的布局[3]。通过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建立景观数字模型和视觉量化的透视规范,制定景区二维绘画与三维空间数字转换的尺度标准,创造中国画的原始视角从而实现拙政园31景的园林空间分析、视觉总结和景观路径恢复。
总之,以上案例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图像分解、元素抽象、排列组合,运用不同的材料、颜色、纹理来烘托空间氛围,形成了与绘画图像世界平行的空间。这种方法可以重新诠释绘画作品并拉近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增强绘画作品的文化内涵。使观者不再是绘画作品单纯的接受者或观察者,并通过感官体验对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当代美术馆的发展
鉴于美术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些美术馆试图以艺术作品为出发点,思考如何改变其表现形式及展示方式,让参观者真正走入到艺术的世界,通过互动体验艺术作品并感受其文化内涵。
(一)沉浸式美术馆teamLab[4]
沉浸式美术馆teamLab团队通过对亚洲绘画“散点透视”观察空间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出一个充满三维物体的世界,从传统艺术的角度对三维空间进行平面化,以探索其逻辑结构,称之为超主观空间。来创造一种新的视觉体验引导人们思考如何理解世界。
到目前为止,观众通常在固定的位置观看艺术作品。然而在“超主观空间”理论所创造的以观众为中心的艺术体验空间中,teamLab团队通过计算机及影像技术对二维的艺术作品进行空间折叠、分割和连接,使观者可以在巨大的艺术空间中自由地移动位置和视角。观者还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对艺术空间进行体验互动,并成为艺术作品的固有部分,从而模糊了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的界限。
(二)移动美术馆[5]
移动美术馆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术馆和艺术空间收藏的局限性。同时其也使展览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美术馆或艺术空间。这样,可以将美术馆变为移动设备,使展览形式更加多样化。
荷兰普莱恩美术馆是欧洲著名的移动美术馆和面向公众的可移动艺术中心。它打破了固有物理空间的局限性,可以放置在公共空间或城市中心。作为一个流动的展厅和视觉艺术的临时舞台,它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展览和空间形式,构建了“艺术家一艺术展览一观者”之间的艺术传播模式,而不是传统的“美术馆一艺术家一美术馆空间一观者”相对间接的形式,使策展人和艺术家成为展览的直接传播者并能够更广泛地与观众交流。这种观众主动接受艺术信息的过程,对于移动美术馆的艺术传播和艺术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空间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凝聚了历代画家对于艺术的理解。由于中国的美术馆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缺乏艺术和文化的体验与互动,民众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艺术的认知程度有待提升。而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化,展览形式的移动化,是增强民众体验和感受艺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手段,可以给中国画提供一种新的体验形式,为未来的艺术展览形式提供有效方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