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忠侯
一
本文要说的“女神”,不是如今网络语所说现实中有成就的、有影响的、有颜值而被泛称的“女神”,而是一个自古以来被皇权赐封、被民间膜拜的女神——临水夫人陈靖姑。
就福建省内来说,很是著名、深有影响的同类女神至少有三个,即“莆田的妈祖,福鼎的太姥娘娘,闽都的临水夫人”。妈祖、太姥娘娘和这一位临水夫人陈靖姑,都是令人敬仰的奇女子,民间传说中的“巾帼英雄”“大众救星”,她们生前做过许多济世救人的善事;逝世后列入了仙帮,前两个成了海上保护神,后一个成了妇幼保护神。
陈靖姑,也有人写作陈静妈、陈进妈、陈贞姑。传说,她生活于唐朝末年与五代后唐天成年之间,青春早夭,享年仅二十四岁。传说,她出生于福州仓山,从小聪明伶俐,又有热心肠,且勤快能干,经常为乡亲做好事,深得乡亲的怜爱;长大后,她与古田县一个刘姓男子结了婚,多年不育,多方调理,几年后才怀了孕。家人自然喜出望外,倍加阿护。可是,几个月后,她所在的乡里遭受了特大旱灾,赤地千里,多少人站在枯草茬般的稻田里,双手伸向天际,日夜坚守,连续数月的祭拜祈雨,就是不见一滴雨落下来。陈靖姑挺着一个大肚子,也站在祈雨的人群中,脚尖扒拉着枯叶,干涩呛鼻的沙土扑面而来,她泪流满面,哽咽着,发誓说,只要老天能降落甘霖,解救乡亲,她什么都可以舍去,都可以奉献出去。传说,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因嫉妒她贤惠善良广有人缘而始终对她怀有恶意的神婆盯住了她,认为有机会宣泄自己对陈婧姑的妒火了。于是便走到陈婧姑身边,一阵装神弄鬼之后,哄骗陈婧姑说,只要她舍得身上的孩子,堕胎祈雨,就能感动神灵,普降大雨。善良的陈婧姑并没有去深究那个神婆的不良用心,她一心所想着的就是为了解救百姓的苦难,所以,她一下子相信了神婆的话,毅然自愿堕胎来专门祈祷上天,求取及时雨。传说,天神还真的被她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就下起了大雨,消除旱灾,解救了乡亲。乡人们对她非常感激,纷纷到她家陪护、探望。但是,她却因堕胎后又长时间在地里祈雨,休虚又劳累过度,终于身罹重病,与病痛抗争一段时间后,以花一般的二十四岁年龄而就离开了人间。传说,临终前,她神志清楚,神态安祥,但她毕竟已经深深体会过孕妇的苦痛,所以她留下的最后遗言——就是对乡亲们说,她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死后也能当一个神仙,是一个能够救助孕妇、拯救难产妇女神仙……就这样,她成了妇幼保护神,相传至今。
诚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是不会像古代人那样去相信传说。但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去认真对待“传说”,去品味“传说”的。“传说”里有文化,“传说”里有人心民意。说起来,我们是在品味我们的文化,是在品味人心民意。就陈靖姑的这些传说而言,我们当然可以发现它有太多可推敲之处,可是我们并不会把精力放在那些粗糙处去做什么推敲,而是觉得在陈靖姑的这些传说里,有着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善”与“义”,与其细究那些传说的细枝末节,不如用心品味这传统文化里的“善”与“义”的内涵,品味“向善”“取义”的世道人心和殷殷民意……所以,尽管传说故事里有一些细节是粗糙而疏漏的,但因其“人心所向”,于是,代代相传,常说常新,日益丰富。
还有一点,陈靖姑生前或许名号不清、也不一定响亮,所以现存文字记录里或称陈静妈,或称陈进妈,或叫陈贞姑。毕竟她生活于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服从于封建礼教,被称为刘门陈氏,可能连名字都被淡忘了,给后来文字记录造成不小困难,才会有这多个近音的名号。总之,可以说她生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是一个比人家多些热心肠的女子,是一个乡里乡亲认定的好人,是一个他们要感恩的人。然而,中国文化是很有意味的,感恩与求助和寄托始终是捆绑在一起的。一个人,一旦为民众做了一点好事,民众总会对他(她)感恩戴德,传颂他(她),敬重他(她),甚至奉他(她)为神灵,渐渐地就把感恩变为求助,变为依赖和寄托,遇到难事了要求助于他(她),求保佑,求救助。不管这保佑与救助是否真的实现了,至少从他(她)那儿求得了一个精神寄托。如此一来,也就造出了许多民间的神,形成许多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民间信俗。湄洲的“妈祖信俗”如此,福鼎的“太姥娘娘信俗”如此,闽都的“临水夫人信俗”亦如此。
依据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 年)古田人张以宁所撰《古田县志》中的《临水顺懿庙记》,临水夫人传说在唐朝后期已经形成,多地已经有了祭祀她的庙,但传播的范围还比较窄,主要是在闽东与闽北靠近福州的区域,也就是在以福州方言为主的方言区域口口相传,并逐步形成了信俗。到了宋朝的淳佑年间(1241-1252 年),朝廷敕封陈靖姑为“顺懿夫人”,临水夫人的崇拜活动开始升级,其信仰范围随之扩展,有关陈靖姑的灵异传说也有了越来越多文字版本,信俗活动也多了,而且日趋完善。
二
如今这个临水夫人信俗,已经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我们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上找一找,其实,福建民间信俗占的数量不少,著名的像莆田湄洲的“妈祖信俗”、漳州的“保生大帝信俗”、福鼎的“太姥娘娘信俗”、闽都的“临水夫人信俗”,永泰的“张圣君信俗”等等。
“信俗”是什么?就是一种信仰,在时间长河中逐步衍成一种风俗。“风俗”者,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群相沿下来、积久成习的文化现象,它被民众所广泛接受,普遍存在于人民大众生活当中,诸如家族、礼仪、信仰、生产、交易、交际、婚丧、宗教、建筑、服饰、语言等等,都可以成为风俗。而“信仰”一词,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这样看来,由“信仰”而成为“信俗”,至少说明一点,这个“信仰”已经绝不止是某个个体的人相信与尊重什么的问题,而是一种集体性的相信与尊重什么的问题,是一种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就中华民族而言,许多的“信仰”就蕴在各地的“信俗”中。
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差异较大,或山或海,或崇山峻岭,或一马平川,或江河横流,滋生于不同地域的这个信俗与那个信俗也就各有不同,所以,同样体现中华民族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信俗里,却又有了各地不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笔者特别喜欢闽都临水夫人这个信俗,因为那里面既有神性的崇拜,更有人间的温暖和诗意。到古田去采风时,曾经为其写过一首诗《临水夫人信俗》,全诗如下:
百花廊桥边的花朵 盛开风中
几个摘花的女人 不说她们在摘花
而说 她们在“请——花!”
红的花 白的花
她们都只“请”一种
然后注视着或红或白的花
脸突然红了 窃窃私笑
那艳丽的芳香的嘴唇
花一样绽放
这是古田特有的风俗
是临水夫人信仰的一部分
这些脸蛋红嫩的初嫁女
藏着个甜甜的心愿——
摘一朵红花——就生一个
花儿一般的女儿
采一朵白花——来年
要一个白白胖胖的儿郎
在廊桥下 我也看见
有人只是徘徊观望
连一片花瓣都没有触摸
当她转过身去 成为
渐行渐远的背影时
我 说出了一个温暖祝愿
生男生女 一样怀抱生活的美好
除此而外 我还能说出什么
比这更温暖呢
都说少女情怀总是诗,初嫁女的情怀,更是缤纷婉约,曼妙如诗。这正是这个信俗魅力所在,是一个诗化的信俗呀,一个诗意的女神呀,有着诗一般的浪漫与温情。
三
陈靖姑仙逝之后,她的事迹不断被发掘,信俗不断被丰富,她的名号也就越来越响亮了,尊称也自然越来越多,比如临水夫人、顺懿夫人、慈济夫人、顺天圣母、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注生娘娘……民间却还习惯地称之为陈夫人、陈太后,或临水奶(奶,方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娘奶、夫人奶、大奶夫人等,保持着明显的诗意与温暖,叫起来顺口而亲切,甚至亲妮。
当然,这位民间传说中的女神,有她诗意的一面,更有她神性一面,她已经逐步被塑为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的女神形象,传说她灵应万显,护国佑民,功德无量,所以不仅在古田,就是在闽江流域、福州地区乃至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等等许多地方,也都广为传诵和崇拜。
据报道,已经连续很多年头,在3 月8 日这一天,“临水夫人”陈靖姑祭祀大典都在陈靖姑的故居福州仓山举行。每年都有来自两岸多地的近30 支临水宫观代表团及信众数千人参加活动。
随着庄严鼓点的响起,祭祀大典正式开始。20 多尊来自两岸各地的临水夫人金身在祭祀台上威严而立,祭祀台四周的仪仗旗迎风猎猎,祭祀大典表演队伍肃然站立,场面盛大而神圣。
三阵鼓声之后,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司仪官高声颂扬“临水夫人”的功德。祭祀大典按照初献、宣读祭文、亚献、终献等礼仪进行,36 名男女舞生献上古代最高规格的文舞——六佾舞。祭典的乐舞围绕三献为中心,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五个乐章。
多次来闽参加祭典的台湾台南圣恩佛祖会会长卢友礼表示,“临水夫人”泽被苍生,是台海两岸民间共同敬仰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两岸共奉的神明,台湾会员或集资捐建牌坊或集资塑造金身,争取每年都为“临水夫人信俗”做一二件实事,以对圣母聊表敬意,感念圣母之德泽,并祈此能引发社会大众效尤圣母护国佑民之精神。
看来,临水夫人,不仅是两岸民间共同敬仰的“妇女儿童保护神”了,还是两岸之间的和平使者、和平女神。闽台两地的临水夫人金身将一同乘坐游船巡游闽江,为两岸民众祈福。同时,也是两岸民心的一次展现吧!思归,盼和平统一,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如今“临水夫人信俗”的又一个主题,被挖掘着,被品读着!
其实,文化与信仰是相通的,正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所含的“向善”与“取义”的世道人心,滋润、培育和丰富了我们的许多民间信仰。我们也需要不断用世道人心的新内涵、文化的新内涵来充实、丰富我们的民间信仰。这应该就是每一个民间信俗,之所以能让我们不断品读,越品越有味,越品越出味的主要原因吧。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文化人不断深思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文化人不断去探究与实践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