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 亮 刘海云
香港民间教育培训机构数量难以统计,2015 年,统计出可查知的培训机构共900 多家[1],但总数很可能早已过千[2]。香港补习文化在亚太地区极为突出,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兴起,父母不惜重金给孩子补习,补习成为“全民活动”。1996 年,参加补习学生比例为34.1%,2009 年为56.7%,2012 年为72.5%,公办学校学生比私立学校学生更积极参加培训。[3]仅约770 万户籍人口的香港,主要有三大补习集团:现代教育、遵理教育、英皇教育,而其中两家就已于 2015 年前上市。[4]
香港培训机构缺乏监管,环境宽松,竞争激烈,市场极为混乱,以盈利和升学考试为目的,在教育中灌输经济思维,极为讲究利益至上。机构大肆包装明星教师,造势宣传“补习天王”。补习老师俨然明星,收入不菲,铜锣湾一对一英文补习每小时收费约3000 元[5]。以盈利为准则,日语、德语、英语等语言补习将语种作为母语,将语种国家当做祖国,损害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体育艺术培训则强调欧美教育标准和模式。
香港培训机构不讲社会道德和责任担当,忽视学生人格健全和仁义礼智信的培养。在港学生公民意识、爱国教育、通识教育严重缺位,[8]2012 年出现“反国民教育”事件。[9]1997年前夕,长期专制[10]的港督和教育部门民主改革,政府的教育管辖权彻底弱化。1997 年后,教统会等教育协会严重制约政府德育权,教改举步维艰,西方自由、利益思想继续造成在港学生从小崇拜西方、漠视祖国文化。[11]香港也成为全球留学西方学生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12]
香港
现代教育
香港中小学生通识教育根基存在问题。1998 年,统计出香港各级各类学校共2600 余所,[14]各学校长期受到压制,[15][16]几乎全部实行英语教育体系,忽视母语,造成学生母语意识模糊,英文学校占全部学校数量的80%以 上[17]。 2009 年 以 前 ,“3223”学制完全效仿英国,崇拜功利,围绕考试,忽视或回避学生政治品德学习和社会长远发展。[18]
临近1997 年,香港政府急速加大教育投资,继续大力强化科学专业技能和西方个人自由、利益至上思想紧密融合的教育模式,图谋教育同化香港,加紧利用大专职校迅速升级出六所大学,将教育投资增加至政府总开支的20%-23%,远远超过同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水 平。[19][20][21][22]长 期 以来,基督精神、西方文化就是香港各级学校思想教育核心,使科学技能服务自私利益,继续造成学生从幼稚园开始的“祖国政治历史冷感”。[23]
因此,在港学生通识教育,尤其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不仅时间根基极浅,而且教育内涵、制度、课程、内容、教师、教材等都与爱国主义教育背道而驰。
1.忽视研究。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晓红教授说:“深圳对香港基础教育研究比较缺乏,没有专门的研究中心或者有针对性的重大课题研究香港教育,更没有专门研究香港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只有少数学者或者内地到香港读书的大学毕业生关注了香港教育。”
遵理教育
英皇教育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深港基础教育协作研究会理事长(深)禹明老师说:“香港主要为私立学校和资助学校,规模小,一个小区就可有2 所学校,一个班约25人。[24]香港民间教育复杂,[25][26]其民间培训机构极少受到深圳教育专家的专门研究。”
2.交流活跃。深圳市少年宫主任、深圳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协会会长单协和说:“香港的民间教育有可能是非公办学校。非学校的培训机构分为学科补习和素质教育培养两类。深圳与香港的舞蹈、音乐等艺术培训机构的交流一直较多,甚至非常活跃。”从1997 年至今,深港两地青少年、社团热情交流,已举办七届“龙腾中华”等活动甚至赢得香港关注和赞誉;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与香港的教育协会每年组织500 名深圳、香港、澳门、台湾中小学生,往祖国各地研学,学生同吃、同住、同行。
1.研究在港学生祖国文化课程。要立即加强对香港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全面深入研究,推动深圳和香港两地教育资源合作,联合建立深港教育培训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组织深圳大学等高校、深圳基础教育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承担重点研究项目,系统深入研究香港教育,尤其是香港民间教育培训机构问题;找到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祖国文化认同感上的弊端,拿出解决弊端的方案;研发高效、优质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及时组织深港两地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教学实践检验;挖掘香港教育培训机构培养祖国文化自信的最大空间,及时向教育部门反馈。
2.研究香港教育培训市场需求。2009 年,香港开始实行“334”学制,取代了“3223”学制,[27][28]促使近些年香港的补习文化稍有降温,紧跟学校课程的“影子教育”稍有淡化。[29]降温和淡化预示着香港教育培训市场遇到了障碍和新变化。
张晓红教授分析:“整个亚太地区补习文化浓厚,香港不仅‘影子教育’尤为突出,而且教育特别多元和复杂。深圳需要主动深入培训市场,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找清根源,抓住本质,而不是隔靴搔痒道听途说,错误采用第二手传言。”
深圳应抓住香港培训市场趋弱的大气候,深入调查,研究香港教育协会制定的升学考试等各项规则,主动为在港学生提供高效的课后培训课程、考试、培优、补弱方案;提高政治觉悟,发挥教育优势,研发教育培训“拳头”产品,在提分数、升学校等核心方面领先,狠抓补习实效,积极正面宣传,主动振兴香港教培市场;将培训机构的祖国文化认同感与在港学生培训升学诉求紧密结合,促使机构合理增加招生数量,扩大培训规模,实现更多在港学生受益。总之,要调研香港教培市场,研究最适合模式适应市场所需。
1.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培训联合会。由深圳教育部门主导,深圳高校牵头出面,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培训联合会”。协会按照宗旨和规章制度,吸收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教育培训机构,重点接纳香港的民间教育培训机构。
2.深入挖掘联合会全面有机合作模式。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培训联合会中的香港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运营,确保其运营收益,同时确保各培训机构充分认同中华文化;组织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深港两地教师、学生在教研中进行深度的文化交流,增强香港师生对深圳教育、深圳文化和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提供优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增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联合会机构的吸引力;择优选拔协会内优秀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参加内地游学,拓展香港师生的中华文化视野;向香港教师宣传内地教师人才待遇,鼓励香港优秀教师到内地就业。
鼓励香港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到内地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和办学门店,培训机构实行教师在内地和香港工作的自由调动与派遣,实现香港教师对祖国文化的全面理解;引导联合会宣传祖国内地高校文化和招生政策,让香港学生入读内地不同层次大学,培育在港学生的祖国公民意识;建立实力雄厚的联合会奖教奖学制度,对到内地就业的联合会教师积极奖励,对升入内地高校的在港学生,依据成绩和表现给予重奖;联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培训品牌机构和资本,积极与香港民间教育培训机构资本合作,帮助香港培训机构突破香港教培市场总额有限、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实现内地与香港的培训双赢。
香港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已经饱和,原有市场早已被各种机构牢牢占领。网络教育培训是新的培训模式,但培训技术、课程资源、师资力量还不够丰富和成熟,培训实效还不够明显,家长、学生、老师、学校、社会对网络教育培训还不够认可和支持。香港民间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充分研究网络教育培训技术和课程,没有充分占领网络教育培训市场,就连香港学校也没有立即进军和足够深入研究网络教育培训的空间和领地。在港学生没有充分接受网络教育培训。网络教育培训在香港的市场份额小。而在港学生不仅有丰富的网络媒体学习平台和资源,而且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由性非常强,能够自由使用网络学习。
可见,网络教育培训更有成长潜力和作为,是做强、借力或联合民间教育机构的切入点,适合在港学生特点,其市场缺乏竞争对手,空间广阔。
因此,要抓住香港培训市场的新趋势、新领域、新阵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教育培训创新品牌和产业。利用深圳创新科技优势,联合华为、腾讯等核心网络技术公司和龙头企业,挖掘在港学生教育培训大数据。发挥我国5G 技术领先优势,开发不可复制的网络教育课程,牢牢领先,创建为在港学生学习服务的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教育培训先行示范成果、垄断地位和思想文化宝库。
1.抓好原有艺术项目。单协和会长介绍:“教育协会有丰富的教育培训机构资源。深港两地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比较多,但两地学生很少一起专门学习文化艺术类课程,主要学习无人机、3D 技术等一些科技类课程。”
因此,适合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更有力发挥深圳青少年组织和校外教育协会力量,鼓励深圳有关单位合理合法有效地扩大与香港民间教育协会、培训机构的文化艺术交流。侧重鼓励香港青少年学生和老师参加内地的文化艺术长期项目。香港师生与内地师生在祖国各地的优秀文化和大好河山中玩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学习研究中国文化、艺术和科技课程。
2.挖掘共享艺术项目。要分析艺术培训机构的特殊性,突出艺术培训的活动性、展示性和灵活性。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放眼全国,打造一系列充满中华文化能量的游学项目,专门吸引香港师生前来旅游认知祖国文化,帮助在港学生拓展眼光,补充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心灵。要挖掘香港本土固有的祖国文化艺术基因和优势,在内地相应打造一批对接项目,增强内地文化自信的实力,促使深港两地文化艺术培训交流的高效平等对话与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市龙狮运动协会秘书长蒋岱介绍:“包括大学在内,香港绝大部分学校都开展舞龙舞狮文化教育。深港两地舞龙舞狮艺术交流活动频繁,对培养在港学生的祖国文化认同感具有深刻价值。”龙是中华图腾,深圳要把努力打造具有中华民族共同基因、深港两地共同基因的文化项目放在重头位置。
中华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