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主要措施及成效

2020-02-06 19:19石向军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茶店万盛集体经济

石向军

近年来,林州市通过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扶贫基地力量、开展专家服务等方式,全市共建成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基地61个,带动全市98%的贫困户增收,流转贫困户、易地搬迁户土地面积665.13 hm2,实现流转收入798万元。

一、主要措施

(一)标准生产—订单式扶贫

合作社或龍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订单收购协议,按照高于市场价回购产品。如洪河小米产业扶贫基地采取免费供种,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服务,与芬草峪村、洪河村等11个村179户贫困户签订无公害谷子保护价收购,对贫困户的收购价格高于一般农户0.4元/kg进行收购,贫困户最大程度地避开了市场风险,通过订单收购、保护价回收的方式,为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二)参与务工—就业式扶贫

林州市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降低就业门槛,积极吸纳贫困户进园区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如河顺镇万盛农场因人设岗、精准到人,常年吸纳贫困户13户13人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近1万元。贫困户牛玉亮,身体残疾,万盛农场发挥其熟悉网络的特长,聘用他管理菊花的网络宣传及销售,年增收3400元。

(三)土地作价—入股式扶贫

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的经营,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绿健扶贫基地流转土地93.33 hm2,每667 m2每年流转费600~1000元,其中,流转8户贫困户土地1.15 hm2,户均增收约2000元。

(四)技术培训—内生式扶贫

林州市组织农牧、林业等部门200多名中高级专家,通过免费技术培训等,为贫困户把脉问诊,努力增强致富本领,变输血为造血,促使贫困户产生内生脱贫动力,确保了扶贫可持续。

(五)合作发展—带动式扶贫

林州市以扶持合作社发展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实施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步走”。2018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2020年力争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成立村集体合作社542个,实现了7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部清零。

二、扶贫成效

(一)特色产业逐步壮大

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0.53万hm2,已经形成黄芩、丹参、菊花、柴胡、板蓝根5个主导优势品种,占药材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全市中药材年产量达2万t,年总产值1.5亿元以上,在山坡旱薄地种植的中药材每667 m2效益300~1500元。全市优质小杂粮面积达到1.33万hm2,总产量达到5.98万t,主要分布在东姚镇、采桑镇、桂林镇。林州市东姚镇已连续多年被安阳市政府评为小杂粮特色镇,优质小杂粮价格较普通小米高出0.6元/kg,每667 m2效益增加100元。

(二)农业园区不断加强

林州市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打造了以留林庄园、万盛农场、百世禄家庭农场、青禾依山等农业综合园区100多个,集旅游、休闲、采摘、娱乐为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立体化、深度融合。同时,提供务工岗位,签订合同,吸纳贫困户参与建设服务,确保了贫困户收入稳定。

(三)品牌引领效果明显

农产品必须实现品牌化,才能确保高收益。在发展坡地经济中,全市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打造精品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全市先后成功申报了东姚洪河小米、东岗核桃、东岗花椒、茶店太行菊、茶店柿饼、茶店山楂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了东姚小米、太行菊、冬凌草、林州核桃、花椒等一系列农业品牌,实现了产品升值、农户增收。

(四)合作组织不断壮大

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林州市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积极探索“村社一体”合作社发展模式,促进村强民富。全市累计创办合作社1007家,其中“村社一体”合作社5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5家,入社社员达1.4万人,辐射农户5万户,合作社已成为当前农村最活跃的经济组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了又一路径和抓手。

(五)一二三产业融合更深

在全域式园区、全域式景区、全域式社区“三域共建”的理念指导下,林州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建成了茶店留林庄园、柏尖山皇后度假村等一批农业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全市投资4700多万元新建、扩建郑荣农业生态园、松柏山农业生态园等7个农业生态示范园区,使园区变景区、农景变风景、市域成游园,茶店菊花节、东岗杏花节、黄华桃李采摘节等活动方兴未艾,实现了农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猜你喜欢
茶店万盛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万盛首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投用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燃青春
说人坏话反被骂
重庆万盛:不动声色发展“体育+”
重庆万盛城市发展历史阶段分析与启示
塘栖古镇老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