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 董钟 赵威 寇太记 侯小改
[摘 要]我国近些年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林院校由于其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晚,目前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主旨为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该研究从农科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的视角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的融合途径,以期为创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农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1-0150-03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歷程
20世纪末,“创业计划大赛”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随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得到快速发展,部分重点院校相继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和研究方向。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党的十五大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相关文件中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创业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部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重点院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为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国民素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多种培养方式,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了深入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七大中被再次提出。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对象。2010年,党中央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文件强调,要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两年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我国高等教育为了贯彻落实总理讲话精神,在2015年颁布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2017年初,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指出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可直接折算成学分,这就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分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起步于国外发达国家,经过近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逐渐发展成熟。其中,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国家之一,现已将其成功地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拥有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1]。正因为认识到创新创业对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国政府很早就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在社会各界的协助下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美国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实施体验式学习、开展竞赛活动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通过人事奖励制度并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等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另外,在面向社会应用方面,美国高校重视实践创新教育,大力支持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推进产学研合作,将最新的改革成果应用到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中。另外,德国与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协作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措施,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各类高校办学的融合。例如,北京大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发展学生的企业家思维。复旦大学以自身的学校特色为基础,大力开展综合研究型的人才培养途径探索,将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融入高校培养体系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农业院校由于自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晚,目前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开展,现已成为农林学科改革的热点领域,其中有些发展中的问题仍需我们关注。例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不能真正把创新创业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突破传统教学范式和课程体系,引入最新的创新创业教材;开展创新创业的教学方式较单一,相关师资力量薄弱,通常是其他岗位教师兼职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指导;缺乏政策的合理引导,学校、社会、政府间缺少协同培养体制。因此,解决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重点不在对策研究,而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具体案例研究[2]。
二、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一)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的现状
卓越人才通俗地讲是指优秀拔尖人才,具有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潜能等特质。在我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主旨为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但从我国已经实施的卓越计划项目来看,“卓越”二字具有普适性,重在强调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卓越人才缺乏明确的标准和准确的界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3]。而“卓越人才”的定义及分类尚不明确,在培养过程中以应用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还是理论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实施标准层次来具体界定,以避免出现因培养目标不明确而“无的放矢”的现象。
(二)农科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
根据不同高校实施的不同的卓越层次标准,具体到农科卓越人才培养,我们认为农业院校、相关学院应将培养方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因为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除了创新能力、高新技术等问题外,更多的基础问题集中在科技转化和实践应用上。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在技术转化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尝试新探索,才能为创新提供更具体更深入更有价值的实践来源[4]。
1.建立成熟稳定的农科卓越人才测评考核体系及选拔标准
并不是所有农科学生都具备成为卓越人才的潜能,因此,其基础问题就是如何筛选、甄别出具有卓越人才培养倾向性和可能性的学生。如果这一基础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教育投资、培养成本将会最低化,培养周期也会大大缩短。可见,应首先建立一套成熟稳定的农科卓越人才测评考核体系及选拔标准。
根据我国现有的选拔制度,较好的生源均是通过招考制度进行选拔,但这对于农业院校来讲很不乐观。社会对农业院校普遍存在偏见,尤其在农村生源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填报志愿时往往没有人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对农科专业认识不足,第一志愿不愿意报考农科专业或者农业院校,致使许多农业院校或者农科专业生源不足。这就造成农业院校的重要作用与实际的弱势地位反差明显,间接导致了农业院校的科研后劲不足。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院校的教育投资相对偏低,许多农业院校的教学、科研等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因此,把握好“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入口环节即生源质量就是首要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是要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比如可以通过采取政府资助、地方扶持等政策,对报考农科专业的学生进行学费减免,或者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助学金鼓励帮扶,这样可以吸引家庭条件差的优秀生源报考农科专业。还可以建立“校友录”,经常邀请本专业的优秀校友回校访谈,或者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专业自信,稳定优秀生源。而政府减免的学费可以用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其次就是院校本身要努力发展自身实力,申请硕士研究生授权点或博士研究生授权点。与此同时,需要政府给予农科院校或者农科专业更大的自主招生权,实施定向培养,通过保送研究生等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在农科专业进一步深造。
2.构建成熟稳定的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农科卓越人才需要相关企业的深度参与,并和学校共同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卓越人才。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懂得团队合作,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在工作中能够提出新思路、新见解,同时具备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基础素质。这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学生家庭、政府、院校和相关企业形成合力,构建一套成熟稳定的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的融合
(一)农科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农科卓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按照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多了解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多创新,请专业的创新创业课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只有敢于提出新思路,找到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将技术转化到实践应用的过程中。
在培养模式方面,我们建议开展应用创业型为主和以学术研究型为主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充分体现“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定位。现有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若要真正实现培养目标,需要政府、学生家庭、学校及企业的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1.以应用创业型为主的培养模式
开展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农科专业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建议学生“大一进社团,大二入科研,大三创新实践,大四学科竞赛”。即学生大一找到专业兴趣;大二跟着相关的老师进入实验室,从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实验开始,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随后加大难度,跟着导师团队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大三时针对有农科相关科研意向的学生群体建立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四则依托“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类大赛,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学习、多交流。这样,学生的实验实践更系统,衔接更为合理且不重复,既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以学术研究型为主的培养模式
开展核心课程模块改革。我们参考了很多农业院校的培养方案,发现很多学校或者学院的非专业课程占比较大,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专业设定相应的核心课程模块,规定学生只有通过所有的专业课程考核才能获取相关学位。这样,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和相关实验上,其专业基础就会更加牢固。
开展师资队伍重点建设。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都是一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任教,他们不管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或者博士阶段,到相关企业工作的经验非常欠缺,理论知识储备很多,但是教学能力有所欠缺,而且对行业规则不甚了解,从而导致其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应加强新进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完善其知识结构,强化其专业背景,使其能将自己所学生动、完整地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并且能被学生很好地接受和吸收,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要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要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合理采用多种研究型教学方式;依托学科科研平台,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探索小班化、个性化教学的模式;改革教学组织方式,突出因材施教。另外,在实习实践环节,应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设立实践教学课程群,根据农科专业特色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规范的实习农场和新型的校内企业实景式实习基地。
(二)农科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
考虑到现实因素,农科卓越人才的培养改革目标应以就业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的卓越人才必须能够经受住实践检验。在高校,重点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比如创新意识、创造激情、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和创业文化素养,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高素质创新型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
學生就业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则是对卓越人才培养外延拓展的基础保障。对于农林卓越人才,政府可制定更多、更好的就业政策,比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高相关福利待遇,且把学生在基层就业的经历与工作业绩作为其选拔提升的必要参考条件。或者要求在县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的农科专业毕业生,必须有在农村基层或相关技术单位服务的经历才得以升迁。
另外,卓越人才培养的宗旨在于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优良的专业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擅长发现并解决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引领农学学科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其培养任务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只有农科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相关教育培养理念得到优化,在实施过程中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有更深入更真实的了解,农科卓越人才的培养才会更完善、更合理。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超,郄海霞.美国研究型大学卓越人才的选拔与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3(2):93-99.
[2] 沈文华.对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3):27-30.
[3] 杨小兵.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3):6-8.
[4] 戴四发,胡洪,李焱,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6-4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