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玲 何淼 史律
摘 要:基于“赛教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工坊应用到教学中,重点就工匠工坊教学形式、评价考核、管理、优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将基于“赛教习”协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普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赛教习”协同;工作室(工匠工坊);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基于‘教赛习协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Ba/2018/03/29);主持人:何淼,史律。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职学院数量及在校生数量明显增多,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国内外职业实用型人才在采用常规教学、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传统培养方法时,大多注重“教赛融合”“教习衔接”等单一模式[1-3],忽视了“教”“赛”“习”3个过程的统一融合,并且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设计,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4]。因此,需要采用“赛教习”协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赛教习”协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型和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完成后,如何通过一种特定模式或是机制来实施和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早在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就成立了工作坊,现在的“工作室”模式就是在“工作坊”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高职院校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上的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职业教育院校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在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5-9]。
文章以南京信息職业技术学院云计算技术与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赛教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室(工匠工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技能竞赛,探索“赛教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工作室(工匠工坊)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
1 “赛教习”协同模型
“赛教习”协同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将竞赛培养、常规教学、实践实习3种对技能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培养手段进行组合、互嵌,实现3种培养手段的高度、有机协同,从而有效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
2 基于“赛教习”协同方式的工匠工坊
2.1 工匠工坊教学形式
以云计算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为例,基于“赛教习”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云计算技术应用工匠工坊”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工匠工坊”。工匠工坊的指导教师是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组建的混编师资团队。
工匠工坊的教师首先要对“赛”与“习”的内容进行反复调研,一方面,调研“赛”,对本专业近年来国内外高水平技能竞赛相关的标准和规程进行调研;另一方面,调研“习”,即调研学生实践实习的单位,教师需要到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调研,调研企业的本专业对口高技能岗位等;最后,教师需要对调研的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归纳,进而梳理出学生的学习任务计划单。
工匠工坊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完全在校内进行,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师可以针对某个专项内容提前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实践,通过参与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经过“赛教习”3个环节训练的学生往往也会成为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主力队员。
在“赛教习”协同培养方式下,对工匠工坊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职业锻炼3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与提高。
2.2 工作室教学模式评价考核
对工匠工坊的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学习考核和评价,以“云计算技术应用工匠工坊”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工匠工坊”为例,学生在完成整个内容的学习后,需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评价考核。项目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包括阶段性考核、项目验收考核。阶段性考核的形式可采取笔试、上机实操、仿真环境测试、项目汇报等多种方式,阶段性考核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和解决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项目验收包括项目公示和项目答辩环节,项目公示和项目答辩可同步进行,主要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技术资料整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考核的总评成绩超过60分的学生可以提交学分认定的相关材料,审核通过后,该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上获得学分的认定。认定的标准由专业负责人以及学校教务处制定。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意愿参与相应课程的期末考核,进而认定其成绩。
2.3 工匠工坊管理
由于有企业参与到工匠工坊的教学中,为保障工匠工坊的有效实施,学校和企业应合作制定工坊的各项制度,工坊应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组建适合的师资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3 工匠工坊的优点
3.1 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专业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必须要掌握且需不断提升的一项能力。基于“赛教习”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的工匠工坊,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学校深入行业企业,可以充分了解到行业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该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技能,还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的相关专业动态,使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技能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加技能竞赛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分工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到企业实习需要跟其他员工一起协作完成任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进而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有效提升教师团队能力
在工匠工坊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选择调研的单位必须是行业中知名的、高新技术的企业单位,调研的赛项应选择国家级的专业技能竞赛。教师团队在经过调研后,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本技能要求以及调研的成果,梳理出基于“赛教习”协同的专业学习模块。此类专业学习模块的内容都是与本专业对口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在指导学生日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教师的指导和培训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3.3 有效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赛团队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团队会选取“教”“习”两个环节中完成既定学习模块以及企业实践实习的同学参与技能竞赛,师生同在工匠工坊办公学习,使得师生之间、老生新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变多,老生新生之间可形成“传、帮、带”的氛围,团队各成员间强烈的集体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竞赛团队。
4 人才培养就业数据对比分析
选择以“日常教学+工匠工坊”形式开展小范围的基于“赛教习”高技能的人才培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跟踪了基于“赛教习”协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普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分析了毕业生毕业1~4年内就业的薪资待遇数据、就职岗位的数据以及就业地域数据。薪资待遇是学生最关心的就业指标,也是最直观地反映企业对人才认可程度的指标。此外,就职岗位的数据也能客观反映学生职场的升迁能力和潜力。比如有的同学在4年后已经做到企业技术部门3~5人团队的小组负责人,更优秀的同学3年后已经做到企业技术部门的主管,管理10人以上的团队。就业地域也能客观反映人才的质量。基于以上分析,课题团队进行了分组调研,将近4年92位经过“赛教习”协同模式培养的同學放在A组,将近4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其专业对口就业但未经过“赛教习”协同模式培养的326位同学放在B组,对两组同学3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A组毕业生就业的平均薪资远远高于B组普通专业对口就业的毕业生。毕业4年后平均薪资待遇差距近一倍,A组学生100%留在了一二线城市,相比之下,B组只有过半的毕业生留在了一二线城市。同样,A组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的人数占比也远高于B组学生。从就业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来看,“赛教习”协同模式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6):40-43.
[2] 卢晓春,李明惠,胡昌送.定岗实习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40-42.
[3] 李青阳,曹康.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4):65-66.
[4] 何淼,史律,孙仁鹏,等.面向高技能竞赛的“赛教习”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50-53.
[5] 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6):111-112.
[6] 黄晓霞,徐洪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师生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129-131.
[7] 徐丽.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9):28-30.
[8] 王坤.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8):88-90.
[9] 陈燕.软件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9):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