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更重要

2020-02-04 07:50姜鹏
家族企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司马迁项羽刘邦

姜鹏

公元前202年,垓下(gāi xià,现安徽省灵璧境内)。

楚军大败,项羽率领28员骑兵,向东逃遁。数千名汉军紧随其后,两军相近,“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项羽身先士卒,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溃败逃散。不足30人,连续冲撞敌军数千人的阵营,项羽希望通过最后一战,向他身后的死士们证明自己的能力,也证明自己的失败不是个人原因,而是天要他亡。

回溯历史,我们自然知道项羽此时已至末路,他所谓的反思也过于自负偏激,但也许当时他确实不知道自己哪里有错,更不知后人为何要反复讨论他的失败。

项羽败亡的原因

讲到这里,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记》里对项羽的记述。司马迁字句斟酌,“羽起陇畮*[mǔ]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意思就是说,项羽这个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起义以后,用三年的时间,率领诸侯消灭了暴秦;然后,自己成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随后,司马迁谈到项羽做了几件错事。“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意思是项羽灭秦后,放逐了当时被尊为天下共主的楚怀王(也称后怀王熊心,以区别其祖父楚怀王熊槐),也就是义帝,后来又授意英布在郴县杀了这位义帝,这当然是项羽做得不对的地方。项羽更加不对的地方是什么呢?司马迁说,项羽有一个缺点? 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常常“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就是说,项羽非常自负,认为功劳都是自己一个人的,觉得所有的事情,仅凭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都可以摆平。无论对谁都不服气,企图通过力量(武力)来经营天下。这些是项羽作为乱世霸主的基本特点。

然而,这位霸主在五年内就被消灭了。“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意思是临终前的一刻,还没有觉悟到自己为什么失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反而埋怨上天,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对此,司马迁的评价是,“岂不谬哉”。

我们经常说,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每次遭遇挫折,都急于寻找外部原因,或怨天,或尤人。苍天对谁都是公平的,怪谁都不能怪老天。但是,项羽在失败面前,首先想到的就是,“天要亡我”。因此司马迁希望通过史书明确指出,项羽的失败不是天意造成的,而是他自身的几项弱点造成的。

后来,在明代的时候,有人曾替项羽“翻案”,他们认为汉代人对项羽的评价未必全然公正。的确,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历史毕竟都是胜利者在书写,但是,他们翻得未免太过了? 甚至有人说,杀害义帝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他杀了义帝以后,栽赃给项羽,然后以此为罪名,展开对项羽的讨伐,以期逐鹿天下。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时间、地点都不符合,刘邦根本没有“作案”的条件。

屈人者克,自屈者負

人往往有一种好奇、猎奇的心态,什么样的论点越新奇,越古怪,就越能吸引人,做学问也是一样。正常的、通达的言论,总会让普通人觉得没什么味道,所以一旦有一个新奇的论点出现,很多人都乐于去了解、传播,明朝人也有这个弊病,“刘邦杀义帝”观点的出现,就是一个佐证。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项羽做过最大的错事之一,就是让自己在道德上处在了一个易受别人攻击的位置上,这还不算,他还始终相信自己的力量,觉得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摆平一切,这才最终导致失败。

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引用了司马迁的这段评价,在此之后,他还引用了西汉末年学者杨雄的一段话。有人曾问杨雄,说项羽在失败之前,怪苍天,那这是老天的意思吗?还是说项羽的失败有其它原因?杨雄回答说,“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duì]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hé]故焉!”杨雄的意思是,刘邦能够接纳他人的建议,而这些提建议的人能够发动更多人的力量,而项羽却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更谈不上借用别人的力量;善于利用众人智谋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胜利,只会用尽个人的智谋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败,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

的确,刘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做到群策群力,使用众人的力量。他用萧何、用张良、用韩信,正如他自己所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抚百姓,镇国家,不绝饷馈,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杰,我刘邦虽然单独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如他们,但是我能够发挥他们的力量,把他们组建成一个强大的团队,一起工作,分别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是刘邦成功的原因。而项羽呢?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摆平。所以,杨雄说,项羽是“自屈其力”,一个再有力量的人,什么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总有一天,力量是会枯竭的。

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有一种特别的警醒作用。大家要正确认识项羽这个人,其中包括两点。第一点,项羽并不像很多汉代人描述的那样一无是处,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第二点,项羽也是一个有重大缺陷的人。他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

现在很多年轻人痴迷于“成功学”,一天到晚钻研那些成功的案例。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失败的案例比成功的案例重要的多。所以,对比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好好研究项羽,或许对我们更有用。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成功,尤其是巨大的成功,往往是不能重复的,或很难复制的。除了人的能力之外,还有天时、地利等一系列不可重复的因素。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4年~前480年,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曾经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当你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的时候,水流已经变了,时间、天气等等外部环境已经变了。你也许比马云更聪明,但也很难成为第二个马云,因为造就马云的时势已经过了。很多时候,贪慕他人的成功,梦想着自己能够一夜之间获得巨大的财富与权势,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很多正面的“成功学”的案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但是,失败案例中的主角,他之所以会失败,一定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人的理性、人的智识,这些是可以去分析、去认识的。而分析这些案例、认识这些人的过程,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成长的。

张良、韩信、司马迁等人都曾分析过刘邦的成功,他们也将其归咎于天意。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人,对于人世间的事情尚不能科学看待,所以他们把一些解释不了的事情,都归之于天。司马迁就说,历来能够统治天下的王朝,都是经过好几代人辛苦经营,最后才能成功。远的不说,就说秦朝,不要光看最后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是你要知道,在秦始皇之前,已经经营了多少代,才奠定了这个基础。从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开始,就在积极努力地经营天下,试图吞并其它的国家。这么算起来,秦朝统一的历程就有将近一百年时间。而刘邦呢?一个亭长,放在当下就是个普通的村干部,什么背景都没有。从无意之中参加起义,由于各种偶然的因素,成为一支起义军的领袖。短短八年时间,就做了皇帝。

古人没有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洪流大势,所以他们把刘邦的成功归之于天。用当代人的视角看,“天”或许可以用“历史大势”来形容,但无论怎样,那都是人力无法把握的。所以,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一个成功经验是可以轻易复制的。更多的是要内省,多观察自己的缺点,看看别人的失败是否有可以引以为戒的地方。

猜你喜欢
司马迁项羽刘邦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项羽虞姬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司马迁拒受玉璧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不可鄙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