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鼎
1999年8月17日凌晨,距离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仅75公里的伊兹米特市发生了超过7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受灾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约占土耳其国土1/5,造成了1万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美元。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土耳其依旧余震不断。最近一次强震发生在2017年7月21日的土耳其西南部博德鲁姆附近。
横跨欧亚,汇聚三洲,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伊斯坦布尔成为一座弥漫奇特魅力的最佳旅游城市,而与此同时,熙熙攘攘的游客们往往不会意识到,在阿拉伯板块和非洲板块相互挤压之下,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地震频发,也时常警醒这座堪与罗马比肩的“永恒之城”,如《旧约圣经》所言,“凡事都是虚空”。
大教堂背后幸运的误会
关于伊斯坦布尔,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绝佳描述:“这是一座充满对立力量的城市? 宗教的、世俗的;古老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这座永恒的城市横跨亚欧两大洲之间的地理边界,可以说是旧世界通往一个更加古老世界的桥梁。”只要我们稍稍回顾一下伊斯坦布尔使用过的三个名字,便不能不對此心生感触。对于中国人而言,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似乎比比皆是,如古都西安(咸阳、长安)、南京(建康、金陵)无不如此。但是,伊斯坦布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三个名字分别对应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文明:拜占庭? 古希腊罗马文明(公元前7世纪~公元3世纪)、君士坦丁堡? 基督教文明(公元324年~1453年)、伊斯坦布尔? 伊斯兰文明(公元1453年~1909年)。
如果谁想了解伊斯坦布尔的这段长达数千年的传奇身世,不妨先去拜访矗立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之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伊斯坦布尔最可靠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都会在圣索菲亚大教堂流连忘返。举世无双的巨大穹顶历经千年依然震撼人心。但是,很少人会关注大教堂的建筑工程学奇迹,更少人还记得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圣索菲亚大教堂诞生于一场差点颠覆帝国的平民骚乱? 尼卡暴动。公元532年新年伊始,东罗马帝国都城的市民们在与大皇宫相隔不远的竞技场观看马车赛。当查士丁尼皇帝出现在看台上时,心怀不满的市民们开始纷纷喝倒彩。最后,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面向皇帝愤怒高喊“尼卡!尼卡!”(希腊语:胜利!胜利!)。震耳欲聋的呐喊令查士丁尼皇帝惊慌失措,急忙退回皇宫,下令封锁竞技场与皇宫之间的御用通道。这场突发的骚乱将已经联合执政五年的皇帝和皇后推到了悬崖边缘。
五年来,皇帝夫妇怀着基督徒的无比虔诚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新政。他们重新编纂法典,积极增加政府税收,大力改良社会风俗,不仅沉重打击贵族阶层和异教徒,而且也限制市民们的娱乐生活。当一场对外战争的失败消息传回国内时,心怀不满的人们趁机四处发泄他们的不满。在一些自视甚高的贵族眼里,农民出身的皇帝和舞女出身的皇后是粗鄙的暴发户。他们的煽动如火上浇油,将竞技场骚乱变成了一场政变。狂怒的观众决心冲破封锁,杀入皇宫,暴民开始四处破坏抢掠,纵火焚烧。
当皇帝在群臣劝说之下准备溜之大吉的时候,据说是皇后狄奥多拉凭借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改变了他的想法。在这段演讲的最后,皇后提醒皇帝,有一位古代先贤曾经说过,皇帝这个头衔就是最好的裹尸布。她的意思是,与其放弃皇位苟且偷生,不如头戴皇冠奋战而死。倍受感动的皇帝冷静下来,展开反扑。他及时联系上了恰好刚刚抵达都城的帝国最优秀将领贝利萨留和一支雇佣军。一场空前血腥的大屠杀成功镇压了这场暴动。巾帼不让须眉的皇后可谓是居功至伟,然而她可能完全误解了古代先贤的原意。这位希腊哲人的原话是:暴政是最好的裹尸布。这可能是令语文老师最尴尬的一个故事,阅读理解题的错误答案竟然可以挽救一座帝国。
尽管数万人死于这场尼卡暴动,但是几乎被大火夷为废墟的老城区也让查士丁尼得以放飞自我追逐梦想。大难不死的皇帝到底有什么隐秘的梦想?答案铭刻在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穹顶之上。
宗教需求与政治威严
君士坦丁堡曾有一个广为传颂的荣誉头衔? 新罗马。有趣的是,新旧罗马都拥有七座山丘。在君士坦丁堡最靠近东部海峡的第一山丘,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移民奠定了这座城市的最初雏形。之后,罗马人在此修筑神殿和竞技场。当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神殿又被改建为教堂。屹立于第一山丘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初建于公元四世纪,相传其创建人正是帝都的奠基人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兴建正好见证了基督教在帝国的合法化。只是当时,没有人会预料到,君士坦丁大帝的个人信仰将会彻底改变罗马帝国的历史,也极大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落成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主要承担举行圣餐礼的神圣传统。但是,这座毗邻皇宫的教堂注定命途多舛,在一百多年里多次遭到破坏。如今,以木制结构为主的大教堂更是在尼卡暴动的大火中化为灰烬。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查士丁尼便开始着手重建这座大教堂。令人颇为意外的是,他并不打算恢复教堂原貌。
查士丁尼邀请两名希腊数学家担任大教堂的建筑师。身为甲方,他的要求看似很简单,只有三条标准:第一,这必须是一座气象宏伟的建筑;第二,这必须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第三,这必须是一座快速竣工的建筑。年过五旬的皇帝可能是乙方最痛恨的那类甲方,想法含混不清,要求却苛刻无比。总是在关键时刻选对人,这大概是查士丁尼的一大成功秘诀。两名数学家没有令皇帝失望,竟然顺利完成了这一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自从三百年前基督教在帝国内部逐渐流行,一种被称为巴西利卡(basilica)的建筑风格便成为教堂的基本样式。通常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建筑,长边两侧带柱廊,一个短边是入口,另一个短边则增加了半圆形的神龛,供奉圣坛。这样的建筑方便实用,非常适合普通信众聚会祭拜,但是外观平淡无奇,缺少视觉冲击力。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案,既可以满足信众的宗教需求,又可以展现帝国的政治威严?
帝国最重要的形象工程
两名希腊数学家的设计方案前卫大胆,创意十足。他们从大名鼎鼎的罗马万神殿汲取灵感,前所未有地将圆形穹顶和长方形教堂结合起来。真正的挑战是工程技术问题。万神殿的穹顶是用混凝土由下至上层层浇筑而成,其结构如同环绕山体的梯田一样,因此高度有限,而且必须尽量拓宽墙壁厚度,结果导致殿内空间狭小逼仄。这意味着,巨大的圆形穹顶和高耸的长方形教堂,如同鱼与熊掌一样,难以兼得。面对这样的两难困境,天才的数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技术? 帆拱。
首先,建筑师先修筑六根石拱,彼此汇聚于一点,如同一把撑开的雨伞骨架。然后,他们在骨架上铺放质量更轻的石板,完成整个圆形穹顶。这样的“框架式”设计极大地减轻了整个穹顶的重量。接下来,在穹顶下方设计了围成正方形的四座拱券。所谓拱券,只要看看中国著名的赵州石拱桥便一目了然了。拱券的优点在于,把弧顶上承担的压力转移到两个角上,再顺着支撑的柱子向下传输,从而解放了厚重的承重墙。第三,如果想要建造高高的穹顶,那么支撑拱券的石柱必须足够高。但是,我们都知道,柱子越高,倾塌的风险也越大。为了缓解来自上方穹顶产生的横推力,建筑师们又设计了四道扶壁保护石柱。如果从天空向下俯瞰,整个教堂的基本结构就像是在井字形的中间放了一个大锅盖。最后,在穹顶下方的左右两侧,建筑师们别出心裁地添加了两座小型的半圆形穹顶。这样的精妙设计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大教堂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还能有效缓解穹顶的沉重压力。
如今,借助于激光测量技术和计算机建模,科学家们重新分析了一千五百年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原理,充分证明两位古代数学家发明的帆拱结构,不仅成功满足了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双重需求,而且还为如何应对伊斯坦布尔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提供了最重要的解决思路。在查士丁尼大帝的重建计划中,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帝国最重要的形象工程。为了早日实现皇帝的梦想,帝国可谓是挥金如土。埃及的黄金、以弗斯的斑岩、希腊的白色大理石粉,以及叙利亚和北非的珍贵石材,源源不断地汇入帝都。甚至旧都罗马也不得不为新都的大兴土木贡献力量。曾经耸立在罗马太阳神庙上的石柱也被搬走,用来装点兴建中的大教堂。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时代,大教堂创下了史无前例的最快纪录:从垒起第一块石头到最终落成,全部完工只用了5年10个月零4天。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奇迹。你只要想想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漫长工期,便不能不惊讶于拜占庭帝国的举国之力。
打破宗教信仰之争的艺术魅力
537年12月27日,穿过专为皇帝和牧首建造的厚重大门,当查士丁尼皇帝首次踏入壮丽恢宏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便被这座伟大的建筑征服了。大教堂内部穹顶的最高点达到50多米,直径30多米。穹顶上面装点着简洁的十字架纹饰,表层全部覆盖着黄金,看上去就好似悬浮在地板上空。用当时一位参观者的话说,穹顶仿佛“透过黄金链条,从天堂悬垂而下”。在蜡烛和吊灯的照耀下,巨大的教堂内部笼罩着一种令人难忘的绚丽光辉,四壁色彩绚丽的马赛克镶嵌画更是美轮美奂。在五彩缤纷廊柱顶部是复杂精致的旋涡形纹饰,其中查士丁尼和狄奥多拉夫妻二人姓名首字母组成的图案尤为醒目。在教堂前方的半圆形神龛,一座巨幅圣障悬挂当中,后面则是高高的祭坛,陈列着名目繁多的圣物。
查士丁尼皇帝仰望穹顶,深感震撼,似乎天堂乐园已经降临人间。他静默无声地坐在那里,身心两忘,如痴如醉。很久之后,身旁的人听到皇帝在喃喃低语:“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超越所罗门,这正是基督教皇帝查士丁尼的秘密梦想。按照《圣经》的传说,所罗门在耶路撒冷用黎巴嫩出产的无数珍贵木材修建了“第一圣殿”。如今,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成功地证明,君士坦丁堡不仅是“新罗马”,也是“新耶路撒冷”,而且也高声宣布查士丁尼皇帝的统治迎来了帝国的黄金时代。
但仅仅过了二十年,一场地震造成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局部坍塌。其中一位希腊数学家的侄儿重新设计了穹顶,并在穹顶基座增开了40扇窗户,巧妙地化解危机。但对圣索菲亚大教堂来说,真正的致命威胁从来不是来自地下,而是地上。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踏过君士坦丁堡崩塌的城墙,终结了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命运。此时,圣索菲亚大教堂才真正命悬一线。幸运的是,当穆罕默德二世走进大教堂,也真切体悟到了九百年前查士丁尼皇帝的感受。他做出了一个反常的决定,没有下令拆毁这座“渎神”的基督教堂,而是颇费苦心地将之改造成清真寺。从此,圣索菲亚大教堂有了一个新名字:阿亚索菲亚清真寺。事實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众多清真寺都是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为模板。毕竟,同样向往天堂的伊斯兰教也热爱如天堂一般的巨大穹顶。他们甚至没有敲掉大教堂墙上五光十色的马赛克,只是简单抹上一层朴素的灰浆。
一千五百年前,查士丁尼皇帝夫妇用他们的虔诚和野心、两名希腊数学家用他们的知识和天才,一起缔造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千古奇迹。如今,早已成为博物馆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却并不能在历经沧桑之后安享伟大奇迹的无上荣耀。随着各种维修工程的不断展开,拜占庭帝国时期的越来越多的精美镶嵌画得以重见天日。但是,在一阵阵的惊喜之后,人们开始争论:镶嵌画的重新发现究竟是对历史的复原,还是对历史的破坏?成为博物馆的这座建筑应该是教堂还是清真寺?更深刻的问题是,当代土耳其人到底希望保留哪一种历史?认同哪一种文明?
如此看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传奇故事历经千年仍然余波未平。然而,这不正是横跨欧亚顾盼东西的伊斯坦布尔的魅力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