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禄英
摘 要:该文以PACTE翻译能力模式为理论依据,并从该模式下的5个子能力出发,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井冈山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尝试提出一套新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双语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加强学生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实践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
关键词: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子能力 PACTE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2(c)-0163-03
Study on Non-English Major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PACTE Model
ZHENG Luy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Province, 34300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ACT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his thesis analyz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non-English major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from the view of the 5 sub-competences, and tries to propose a new model of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for the school's non-English majors.The followings are the strategies: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bilingual abilities; widen students' horizon of knowledge and enrich their English culture;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translation instruments; make students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do more translation practice; 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and self-evaluate abiliti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Sub-competence; PACTE model
近年來,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外语人才、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翻译能力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热点。翻译能力构成要素的解析,不但对翻译教学、翻译测试具有重要意义,对翻译课程设置、翻译教学评估、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 理论回顾
西方早期对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的研究结论比较单一,学者大多从译者的双语或语篇能力出发,强调双语的转换和译文的生成能力。Wilss和Toury等学者从双语视角对翻译能力进行了研究,认为翻译能力衍生于双语能力。Wilss指出双语能力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共同构成翻译能力的基础。Toury也认为双语者拥有“天生的翻译能力,翻译天性与双语能力是共存的”。21世纪以后,研究者不断完善对翻译能力的界定,认为翻译能力包含但不仅仅限于双语能力,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子能力构成的。Nubert主张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并强调转换能力对其他几项能力的统一协调作用。国内学者胡珍铭和王湘玲(2018)从元认知视角解读了翻译能力的实质,刘宓庆则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语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
2 PACTE翻译能力模式
PACTE小组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得到目前国内外的认同,他们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影响力最大,其面向职业译者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
PACTE成立于1997年10月,1998年PACTE小组首次提出翻译能力包括6项翻译子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操作能力、心理生理能力、转换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后经过修改又改为5项:双语能力、超语言能力、职业能力、心理能力、转换能力。
该文采用PACTE翻译能力模型为理论框架,并从其框架下的5个子能力出发,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于2020年2月至2020年5月对60名井冈山大学2019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和访谈是学生在自由放松、不记名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次的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1)双语能力。
在母语之外能够熟练运用另外一种习得语言的能力就是双语能力。一个合格的译者正确理解译文和翻译的前提是必须具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这是进行翻译的基础。译者对译文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对目前高校学生来说,双语能力亟待提高,学生双语能力薄弱,不但英语水平不高,汉语水平也只是差强人意。通过问卷调查,有51人认为双语语言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起最重要作用。认为自己双语能力较好的有6人,占调查人数的10%;认为自己双语能力中等的有25人,占调查人数的41%;认为自己双语能力薄弱的有29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48%。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双语能力不容乐观。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多數同学认为自己英语基础薄弱,很多年来接触的多为非生活语言,语言知识面狭窄,学生在真实语境下说英语的机会少,很少有用英语表达的机会,英语表达能力弱且不地道;学生阅读英语原版书籍少,语言积累欠缺,学校不重视学生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全依靠中学的语文功底,上大学后因为不重视语文课汉语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有些汉译英中的汉语意思,特别是一些古汉语,学生根本不理解其意思。
(2)超语言能力。
超语言能力是由常识加专业知识构成。众所周知,译者仅仅具有良好的双语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翻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较好的超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具有的,即要有中英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礼仪、风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以及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通过访谈笔者得知,对于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老师在有限课时和自身知识受限的情况下,一般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英汉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缺乏就是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超语言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
(3)职业能力。
行业及职业所使用的工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被称为职业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使用在线词典、术语库、语料库、翻译记忆和机器翻译等的能力。翻译工具是指一系列可以促进译者提高翻译速度和改善翻译质量的电子工具,比如数据库、术语库等。谭业升(2016)对译者认知能力研究做了十分深刻的研究,认为译者具有“对原文提供的场景在不同维度上进行识解,并从多样化识解、重构方式中选择适合交际目的的第一识解方式的能力。”王少爽、覃江华(2018)在对王华树博士主编的《翻译技术教程》进行评价时,对网络时代背景下译者技术能力构建做了深入探讨。
从调查问卷中得知,认为自己职业能力较好的有9人,中等45人,较差6人。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学生大都会使用Google、有道、金山等网络翻译词典,但是很多人认为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且不知道如何批判性使用这些工具,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也很少涉及。
(4)心理能力。
翻译心理能力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心理活动技能、认知技能,还有心理态度的能力,其中心理活动技能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口译对译者的心理能力要求尤为显著。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广度、逻辑推理能力等要素属于认知技能的范畴,而自信、好奇心、批判能力、毅力等方面归为心理态度。
(5)转换能力。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是在原文和译文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这需要译者把握、理解原文并再现于译文之中,同时,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力以及翻译的功能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分解能力及保持原文及译文、重新表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问卷调查表明,有11人认为自己转换能力好,中等38人,较差12人。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凭感觉去做翻译练习,他们会运用已学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去指导自己的翻译练习。
并且,学生希望老师多讲解一些翻译实例,让他们多做一些翻译练习,并对之进行点评。
3 基于PACTE模式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1)加强学生双语能力的培养。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注重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认真完成《读写教程》后的配套翻译练习,并在讲解时穿插一些翻译理论知识;教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并进行语言积累;总之,教师应在词汇、语法、语言表达、语句修辞和语言合成等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
(2)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丰富学生文化内涵。
学生的知识愈丰富,对主题知识了解愈多,对原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刻,译文的表达也就更准确。因此,除了学生自身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外,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与源语文化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加强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
熟练使用Google、有道、一网情深等翻译工具,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翻译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突破专业词汇的束缚,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对这些翻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
(4)加强学生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实践的练习。
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非常有用。47人认为比较有用;13人认为有一些用;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应增加对翻译理论的讲解及对翻译实践的训练。
(5)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及批判能力。
评估性翻译能力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评判、反思和总结自己或他人的译本,逐步形成经验性和理论性认识的能力,它包含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增添、删节、润色的行为,是译者使译文趋于完善的一种自我努力。根据Campel的研究,翻译的自我评估能力越强,则翻译能力越强。从问卷调查中笔者得知,当做完一篇翻译后,大多数同学有时会认真修改,少部分同学会认真修改,还有少数同学很少修改。39人会认真琢磨为什么错,并尽量记住;12人认为看一看就算了。翻译是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学科,即使是英语大家,也需要反复修改,何况学生乎?所以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译文修改的重要性。
4 结语
该文以PACTE翻译能力模式为理论依据,结合对井冈山大学2019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要求。笔者希望以此为依据,为井冈山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国地方性高校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Toury,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and Beyond[M].Amsterdam: Benjamin,1995:241-258.
[2] 耿强.翻译中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J].外国语,2016(5):104-112.
[3] 胡珍铭,王湘玲.翻译能力本质的元认知研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3):91-97.
[4] 穆雷,邹兵.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2015(3):18-24.
[5] 谭业升.翻译能力的认知观:以识解为中心[J].中国翻译,2016,37(5):15-22.
[6] 王少爽,覃江华.大数据背景下译者技术能力体系建构《翻译技术教程》评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8(1):90-96.
[7] 周恩,丁年青.西方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及对我国MTI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外语界,2017(4):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