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花开课堂

2020-02-04 07:36任立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探究小学数学

任立静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主动获取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探索新知,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88-02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可见,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落实,有赖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谈一些教学思考。

一、设疑激趣,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课堂中很难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探索。

例如,教学青岛版数学教材三年级的“认识面积”时,笔者发现教材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并深度剖析“面积”概念的本质:面的大小并非特指“哪个面大,哪个面小”,而是指“某个面到底是多少”。基于此,笔者从学生常见的手印画引出“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片段1】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吗?瞧,熊大和光头强正在进行涂色比赛呢!

(教师出示卡纸教具,找两个学生给一大一小的两幅手印画涂上颜色,谁先涂完谁就获胜)

师:大家猜一猜谁会获胜?

生1:老师,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1:选择小的手印画的人会先涂完,因为手印画小,所以用的时间少。

师:原来比赛结果与手印画的大小有关,也就是与它的面的大小有关。

“面积”通常的解释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这样的解释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他们也不容易理解。本节课中,笔者对于面积概念的教学不是简单地用文字表述,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和感知。通过涂色游戏让学生来感受“面”,并结合涂颜色所花的時间来进一步感知面的大小,学生很容易就自主建立“面是有大有小的”认知。

二、问题驱动,启迪学生思维

教师真正的本领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认知活动。无论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问题的延伸,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生动、更广阔、更深刻。而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学习更具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例如,教学青岛版数学教材二年级“简单的周期问题”时,笔者利用“导学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在初步发现图形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主动结合图形的排列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片段2】

出示“导学案”:

1.请你从第1面开始说出这一行小旗的颜色。

2.小旗的颜色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出现的?

3.小旗的颜色是按照几面一组重复出现的?

4.第 17 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根据“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

生1:我发现小旗按照“红、黄、绿”的顺序排列,每3面一组重复出现。

师:像这样,物体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的问题叫作周期问题。根据小旗的排列规律,你知道第 17 面小旗是什么颜色吗?

生2:可以按照小旗的排列规律来数一数。

生3:可以按照几面一组的规律分一分、圈一圈。

生4:17÷3=5(组)……2(面),第17面小旗是黄色的。

师:商是 5 表示什么?余数是 2 说明了什么?怎么判断第 17 面小旗是黄色?它是第几组的第几面?

课堂以探究问题为主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观察并了解小旗的排列规律,加深了对周期排列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让位”学生,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自主展开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经历了规律探索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操作体验,促进自主参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青岛版数学教材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给每位学生分发了平行四边形卡片,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教学片段3】

师:数格子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乘高的积相等,这个发现很重要,但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我们验证。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平行四边形卡片和剪刀,大家可以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操作,交流发现)

生1:(如图1)我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两个梯形,然后把左边的梯形向右平移到斜边处重合,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2:(如图2)我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把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向右移到斜边处,拼成一个长方形。

……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虽然剪拼的方法不一样,但是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齐):都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生3:通过刚才的操作,我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说得太好了,像这样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方法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学生经历发现特点、建立联系、形成认识的过程,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搭建思维与知识的桥梁,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形成数学思考。

四、深度探究,提升自学能力

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不会的,教师要适时点拨,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探究。

例如,教学青岛版数学教材一年级“厘米的认识”时,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时,有学生提出疑问。

【教学片段4】

生1:测量时必须从尺子顶端的0刻度开始测量吗?

生2:我的尺子没有0刻度,可以从刻度1开始测量吗?

生3:能不能从任意一个刻度开始测量呢?

……

师(出示了一把没有0刻度的尺子):老师这里有一把断尺,你们说还能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生4:尺子断了也能测量。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4:假如是从刻度3开始测量,就要用尺子终点对准的刻度数减去3得出的结果才是物体的长度。

生5:断尺也可以量物体,把终点对准的刻度数减去起点对准的刻度数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

在长度测量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交流和探讨。学生思维的火花再一次被点燃,在质疑和研讨中拓宽了知识面,正确掌握了测量长度的方法。

总之,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让教学更加富有生命力,让数学课堂绽放精彩。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探究小学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