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归因 精妙施策

2020-02-04 07:36诸梅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2期

诸梅美

[摘 要]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分析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拿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12-02

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弱势”群体,那就是“学困生”。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学困生的形成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其中的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这一点,我在教学完“乘法分配律”后,感受特别深刻。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运算律结构基本相同,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积累的学习经验,可以直接迁移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中。因此,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很顺利,我自以为是地将这种“顺利”运用到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然而,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让我大吃一惊:体验不够、领悟不深、模型没有很好地建立。学生的错误折射出我教学中的偏差。

一、没有突出规律的本质,内涵不明

【典型错误】

反思教学,原因出在我没有细细地研究教材、把握好学情就简单施教。在讲解例题时,我依据两道算式(6+4)×24和6×24+4×24的计算结果就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让学生模仿写几个,最后总结归纳。这样一来,学生没能很好地建立模型,以至于没有把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而造成计算时没有“分配”。

【对策】慢慢走,发现规律的本质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含单一运算相比,乘法分配律含有两种运算,是唯一一个沟通了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的定律,思维含量高,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一定的障碍。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慢脚步、慢慢走。

1.觀察讨论。首先,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6+4)×24和 6×4+4×24,并依据两道算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结果,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后,教师不要着急总结,而是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号两边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既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初步概括,也有利于学生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最后再让学生举例。

2.数形结合。如图1,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列式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并说说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这样利用图形直观地将乘法分配律表达出来,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还经历了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理解“分配”。在揭示乘法分配律以后,让学生说说“分配”的意思:分配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分东西、安排、分派,你有我也有。通过对字面上的解释,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二、没有对比总结,概念模糊

【典型错误】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前,学生基本上都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来完成这两道题;学习完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就混淆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导致解题错误率很高。

反思我的教学,有一个很严重的缺失:在教完乘法分配律后,没有及时地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致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

【对策】细细比,形成清晰的表象

比较是一种用以确定客观事物的相同、相似与差异的思想过程和逻辑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掌握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教完乘法分配律后,应该及时地让学生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两种运算律。学生发现这两种运算律的异同后,会很清楚地知道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算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算式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算式的两个积中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运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三、没有变式练习,延伸不够

【典型错误】

学生只会机械模仿(a+b)×c=a×c+b×c,对于“换了件新衣服”的乘法分配律,学生感到很陌生。从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刚走上乘法分配律的道路,又打道回府了。学生的错误,暴露了我教学中的缺陷:课堂上仅仅是就事论事,就例题教例题,没有举一反三,所以学生不会灵活应用,不能触类旁通。

【对策】变变身(形),促进有效迁移

出示算式47×101 ,在学生观察和思考后,展示学生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做法。 学生在讨论、辨析和思考中明白:半路上打道回府的原因还是没有“分配”,最后没有做到简便。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例题,适当延伸拓展,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拓展,促进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内化。

平时总是听到很多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作业错得很多,在责备学生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错误?我仔细研究过教材吗?我的教学方法正确吗?……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