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爱萍
[摘 要]借鉴、渗透、应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具身”为手段、以“反思”为途径,去谋定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及“为什么这样学”,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反思,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元认知技能。行知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让数学教学返璞归真。
[关键词]做思用合一;行知思想;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55-02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堪称“万世师表”,其主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鉴、渗透、应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质,充分解放、舒展学生的身心。践行陶行知教学思想,能真正谋划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等,从而让数学教学返璞归真。
一、以“教材”为载体,谋定学生“学什么”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对于教材,我们虽然不必顶礼膜拜,将之奉为圭臬,但也不应排斥教材,甚至将教材丢在一边。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再度开发”,是谋定学生“学什么”的关键。
1.创生“更儿童”的学习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站到儿童立场上去创生“更儿童化”的学习内容。创生“更儿童化”的学习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有意义,更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意思。在笔者看来,有意思比有意义更为重要。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儿童化包装、儿童化处理,以便从儿童的视角来打量。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角的度量”时,发现生活中的角绝大多数都是直角,当然也存在如衣领角这种各种大小的角。但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是有一定差异的,如何让数学教学更具儿童气息呢?华应龙最终选定了儿童乐园中的滑梯,因为它更贴合儿童的生活,从而让“角的度量”的导入教学水到渠成。
2.创生“更数学”的学习内容
陶行知先生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因为“偏袒”儿童,而漠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质,甚至出现“迁就”儿童的现象,这是有失偏颇的。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理应充满理性精神,即求真。站在数学课程本体的高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知识的数学特质,让数学教学更具有数学味。比如创设情境,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材中要求学生比较一副三角板0.6元和一本本子0.48元的价格高低。这样具体的素材的比较,钳制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此,笔者对教材素材进行优化,将具体情境抽离,直接让学生比较0.6和0.48的大小。这样一种“更数学”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质。
3.创生“更适合”的学习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创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让数学学习内容更适合学生学习。创生“更适合”的学习内容,要凸显学生“学”的意义、“学”的本真。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材中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但其展示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是静态的、彼此孤立的。笔者在教学中创生了相互关联的、动态的生活化的素材,即让学生用小刀切生活中常见的土豆,进而动态地创生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等。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和体验到两个面相交的线就是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就是顶点等,由此推动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知。通过这样的动态展现,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等形成动态认知,练就了一双善于进行数学观察的眼睛和数学思考的大脑。
二、以“具身”为手段,谋定学生“怎样学”
1.创生方式,培育学生的智慧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数学不仅需要学生深度思考、探究,更需要学生深度感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做”和“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学玩创融合,做思用共生”,使操作、实践等成为学习的常态。比如在“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常都是用列举的方式,将一个数的因数、倍数列举出来,再将另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等列举出来,然后从中找出、圈出公因数和公倍数。這样的一种教学是基于“技术兴趣”的教学。基于学生生命整体全面发展的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操作与实践,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生命的全面解放与舒展。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用不同规格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学生发现,有些规格的正方形可以密铺成长方形,有些规格的正方形却不能。在操作中,学生深刻理解了公因数的意义。
2.深度体验,诠释数学的魅力
陶行知先生深刻地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生活中去深度感受、体验数学的魅力。比如“圆的认识”中的“画圆”,通常教法是:教师出示圆规,然后介绍圆规,并出示用圆规画圆的步骤、注意点(定点、定长、旋转)等。这样的一种教学,虽然能让学生“知其然”,但却不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用圆规画圆的智慧。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了四个层面的内容,不断发展、提升学生的画圆智慧。先徒手画圆,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画圆时的快速、便捷,但所画的圆往往不规范、不标准;再用物体画圆,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所画圆的规范,但相对来说比较麻烦;接着用圆规画圆,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画圆的标准、快捷;最后在操场上用一条长长的线画圆,则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画指定长度的圆的自主性、自由性,同时感悟到用圆规画圆与用长线画圆的内在本质的一致性。
3.综合认知,助力生命的成长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就在于:它弥合了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鸿沟。同时,不同学科在教学中应当形成一种教学的合力,共同助力学生的生命成长。可以这样说,当下的跨界教学、大教学等教学思想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通过这样的一种综合认知,可不断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比如教学“成正比例的量”后,笔者研发、设计了一节带有“综合实践味”的数学课。在活动中,笔者将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测量旗杆的高度。面对学校升旗台上高高的旗杆,不少学生纳闷:怎样才能准确测量这么高的旗杆的高度呢?在深度研讨中,学生想到了运用正比例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找来了米尺,通过对旗杆以及米尺的影长等进行测量来完成计算;有的学生用手机将米尺和旗杆的全景拍摄下来,通过照片中的相关长度等计算出旗杆的高度,这不得不说是学生智慧的彰显。综合认知,让学生的潜在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三、以“反思”为途径,谋定学生“为什么这样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学生充分地数学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通过闪回、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检视、反思、内省,从而谋定学生“为什么这样学”。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知识的旨趣。
1.在比较中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比较、反思,引导学生做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很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操作,但对于转化前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往往蜻蜓點水。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长、宽、面积与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反思“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是否一定要沿着高剪开”“沿着高剪开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分成哪些图形”等。正是通过比较、反思,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刻。
2.在追问中反思
陶行知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追问,不仅能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能培育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笔者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我发现问题了吗?”“我为什么这样推导?”“我的推导策略如何?还有其他的推导策略吗?”等,促使学生更换思维、探究视角,形成多向问题解决思路和策略。
3.在评价中反思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种“闻知”“说知”,更是一种“亲知”“实践之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坐标。通过评价,可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能,增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智慧。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通过对折长方形表示“一半”后,笔者给予积极的评价。这一评价,点燃了学生探究的激情。学生纷纷创新表示“一半”的方式。如有的用小刀切下半个苹果,表示“一半”,认为此方法比较“明确”;有的将圆一次次地对折,每一次对折都能表示“一半”,认为此方法独特;还有的在长方形上画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都经过长方形的中心,认为此方法富有创造性。在积极的评价中,不断诞生学生新的作品,学生也由此更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
“天地古今一陶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就是要谋划好“学什么”“怎样学”以及“为什么这样学”。通过积极的探究、反思,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元认知技能,让学生的“做思用合一”,切切实实还“学”于生,不断增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智慧。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