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莲 邱亮
摘 要:纳兰作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冷色调意象,从而形成“哀感顽艳”的词风。他所使用的冷色调意象,色彩和感情相互交织,且数量巨大,清冷悲凉,在不同题材的词中又有着不同意义的表达。纳兰词中,冷色调色彩和清冷的感情往往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总是相互叠加产生浓烈的感情。
关键词:纳兰性德 词 冷色调 意象
前人谓纳兰之词,盖不脱一“情”字。以其真,所以立诚;以其深,所以善怨。纳兰系八旗子弟,属叶赫那拉氏,他少年登科、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生活态度,加之弱冠丧妻,身体屡遭寒疾,这些人生经历决定了所创作的词在选择意象时明显地偏向冷色调。
色调包括画面色彩和文艺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两种解释,冷色调意象也具有色彩上和感情上的双重意味。在色彩上,纳兰词设色冷淡,多选取绿、青、紫等冷色调色彩;在感情上,纳兰大量使用感情色彩偏消极的意象。
一、纳兰词的冷色调意象
诗词感情的表达,意象不可或缺,纳兰性德喜欢并且擅长使用各种意象来诉说自己的感情。众多的意象中,有绿苔、青梧、绿窗等冷色调色彩的意象,也有月、梦、落花、残灯等带有清冷悲伤感情意味的冷色调意象。冷色调色彩和清冷的感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总是相互叠加产生浓烈的感情。
(一)冷色调色彩的意象
在众多色彩中,以绿、蓝、紫为主的色彩构成冷色调色系。画是无声之词,而词是有声之画。绘画需要借助色彩來表现描绘对象的精神风貌,词则是通过使用意象抒情写意。纳兰词使用大量的冷色调色系的意象,用以表达作者的苦闷悲伤,对纳兰性德“哀感顽艳”词风的形成带来重要影响。
在纳兰词中,青色系是出现最多的冷色调的色彩。绿、翠、碧、苍等都是青色的衍生色。纳兰性德用青色来构筑色调沉闷的画面,借以抒发心中所感。如他的词《浣溪沙》:“脱粉塘空遍绿苔,掠泥营垒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一骑近从梅里过,片帆遥自藕溪来。博山香烬未全灰。”此词写离思。首句中一“空”字尽显苍凉之意,紧接着燕子忙碌筑巢的热闹场景映衬了主人公的形单影只,并因此引出相思之意,末以炉香欲烬而末烬作结,拉回到现实场景,孤寂之感顿生。首句除“空”之外,“绿苔”也极具悲凉之意。溪塘里的绿苔,看到绝对不会让人感觉欢喜,让溪塘笼罩一层萧瑟凄凉之色。主人公面对这样的一片溪塘,又看到热闹恩爱的燕子,心中怎会不感到落寞。又如他的《满江红·为问封姨》,此词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纳兰之妻在康熙十六年的春天去世,本词为悼念之作。下片“搅一霎,灯前睡。听半晌,心如醉。倩碧纱遮断,画屏深翠。只影凄清残烛下,离魂飘缈秋空里。总随他、泊粉与飘香,真无谓”,描绘的远方心上人所在的画面是以青色为主调的。“碧纱”“深翠”分别描述的是绿色的纱窗和深绿色的画屏,即使有残烛,整个画面也是阴暗的。单薄的倩影在这样阴暗的画面出现,更显凄凉,从而成为词人痛失亡妻的心情写照。
纳兰性德使用的青色系意象比较多,蓝色和紫色出现的比较少。以赵秀亭、冯统一的《饮水词笺校》为统计蓝本,紫色系意象出现十二次,包括“紫玉”“紫钗”“紫竹”等。如《浪淘沙》首句“紫玉拨寒灰,心字全非”中,紫玉钗单独出现,给人带来的感觉也许是神秘、高雅,并不会像青色那样让人感到特别忧伤。在词的上片,主人公用紫玉钗拨动余灰,紫色的钗子在灰中搅动,紫色和灰色交相辉映,备感凄凉。《百字令·废园有感》一词中有“碧甃瓶沉,紫钱钗掩,雀踏金铃索”一句。分别出现了“碧甃”和“紫钱”两个冷色调意象。“碧甃”出自杜甫的《银瓶诗》,是指绿色的井壁。张草纫笺注“紫钱”为青紫色而形圆的苔藓。绿色的井壁和青紫的苔藓相呼应,绿色和紫色叠加,一片斑驳颓坯之感。而词中出现与蓝色有关的只有“蓝桥”,“蓝桥”与蓝色无关,因此蓝色系意象没有出现过。
除了直接运用冷色调颜色的意象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暖色调或者中性色调的意象因为一些原因表现出冷色调的意味,这些意象也可以归纳为冷色调意象。黄色、红色本来属于暖色调的颜色,但是搭配某些特殊的意象之后,便有悲伤凄凉之意,甚至加重了这种意味,这个意象在词中起到的是冷色调意象的作用。如《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黄色在此词中是与树叶一起出现,“黄叶”自然是秋天或者冬天叶子的状态。秋冬的黄叶摇摇欲坠,是生命结束的象征。这首词是纳兰的悼亡词,词人看着窗外黄叶飞舞,心中无比惆怅,黄叶营造的画面是凄凉的,与“赌书消得泼茶香”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纳兰的诗中红色系的意象经常是与花朵一起出现的。如《如梦令》中的“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落花通常代表生命的短暂,词中“红冷”中的“红”指代的也是落花,冷透的落花,愈加凄凉。在这首词中,原本热情的暖色红色就变得十分凄凉。而在《金缕曲》中有“尽年年、愁红惨绿,添人憔悴”,“愁红惨绿”代表的是残花败叶。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对举效果明显,视觉感强烈。地上红的花和绿的叶相互衬托,使得红色更红,绿色更绿。视觉上很饱满,但词人却加了“愁”和“惨”两字,平添一种凄惨。绿色和红色的碰撞又再一次加深了这种凄惨。
(二)冷色调情感的意象
怀念、悲伤、失望等都是消极的感情,当意象用以表达消极,那么这个意象也可以归入冷色调意象的范畴。纳兰词风“哀感顽艳”,冷色调情感意象的使用异常丰富。一方面,纳兰使用的一些单纯意象,如月、泪、笳等在中国文学中本身就比较感伤;另一方面,他使用的一些意象,如窗、花本身所带的感情意味并不浓厚,但是词人在这些单纯词前加上特定的修饰词,就赋予了其冷色调的意味。例如,残灯、寒烟、落花等意象。
中国文学的审美是以意象表现为基础的,经典意象是特定审美情感的代表,许多意象都有明显的情感寄寓。月亮经常用作表现文人的孤独落寞,在心理上渴望安慰和解脱;泪可以悲伤可以欢喜,但绝大多数感情是消极的;胡笳的出现则与边关将士的愁思密切相关。这些意象都是单纯意象,意象本身带有人类若干年形成的共同感情,虽处异代,而多共鸣,纳兰更是喜欢运用这些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意象。纳兰词《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天上的月亮,只有一昔是完整的,其余时间都是残缺的。词人将满腹愁思都寄于天上的月亮,悲苦的月更是将词人的悲痛展现得淋漓尽致。《南乡子·为亡妇题词》中“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一句,对亡妇的怀念与不舍显而易见。在纳兰容若的边塞词中,时常出现笳这一意象,比如他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这是一首咏雪词,但是伴随着悠扬的笳声,哀怨感伤油然而生。
在纳兰词中还有一部分意象,他们本身不带感情色彩,抑或是本来的感情色彩比较积极,词人在使用他们的时候用一些修饰词让这些意象具有感伤的色彩。窗、花等感情倾向本身并不十分明显,灯烛代表了火,本是象征着热烈和希望,而纳兰性德在这些意象之前加上“寒”“残”“幽”等形容词,凄凉惨淡的感觉马上就呈现出来了。残灯是灯烛将尽,与燃烧的代表希望的灯烛相反,呈现的是悲凉。此词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是“香销”“被冷”“残灯”,读来备感凄怆。《沁园春》“雕外寒烟惨不开”一句中的“寒烟”,《临江仙》“幽窗冷雨一灯孤”一句中的“幽窗”,皆增添一分沉郁哀婉之感。“花”是纳兰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在赋予“花”感情色彩的同时,纳兰选择动词加以修饰,如在《浣溪沙》中,“半窗红日落花愁”中的“落花”泫然飘零,别具一番愁韵。
(三)冷色调色彩和冷色调情感的叠加
以上分别对纳兰词冷色调色彩意象和冷色调感情意象进行了讨论,但纳兰词中的冷色调色彩意象和冷色调感情意象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立象设色,相互交织,读来让人悲从心起,无语凝噎。上文提到过的《浣溪沙》中的溪塘里的“绿苔”呈现了一片萧瑟之意,而苔藓作为一个经典意象,在中国文学中也象征着残破荒凉,本身就带有冷色调的情感倾向。“绿”是视觉上的悲凉,“苔”是情感上的感伤,相互交织,极大展现了词人的内心感触。又如其词《百字令》中的“绿杨飞絮,叹沉沉院落,春归何许”,“柳”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代表春意、别离、闲愁,赵秀亭、冯统一笺注:“此为送友词,‘金鼓句当指三藩之乱。词应作于三藩战乱方炽之际。康熙十五年四月严绳孙回南。”可知“柳”在此象征着别离。“沉沉院落”展示的是幽深的环境,悲伤的词人,甚至柳树的绿也不再富有生机,而是凄婉悲凉。“绿”的凄婉,“柳”的悲伤无奈,交相呼应,在词中其他意象的照应下,融入并加深了词人幽怨忧愁的感受。
二、纳兰词冷色调意象的特点
纳兰词中冷色调意象出现频率高,数量大,类型多。这些意象看似繁杂,没有联系,实际上有自己的特点。
纳兰词中的冷色调意象具有情感的倾向性。不管是冷色调色彩的意象还是冷色调情感的意象,都是清冷悲凉的,都让词的情感、画面变得忧郁感伤。纳兰性德的词包括友情、爱情、闺怨、边塞、山水、怀古等题材。比如他的相思词《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在词中接连出现了“木叶”“残月”“秋雨”“西风”几个意象,这些意象都取自于自然,用在这首词中,读来让人感伤,愁思一览无遗。赠别词《水龙吟》中就出现了“白波”“落花”“夜雨”等冷色调意象。在纳兰的边塞词中就会出现边塞笳声、古戍荒垒等具有边塞气息的冷色调意象。例如《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边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此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出使觇梭龙打虎山时,“北风”“晚烟”“荒戍垒”“斜阳”,这几个冷色调意象营造了荒凉的塞外景象,无边的萧瑟更抒发了词人心中莫名的失落迷茫。王国维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因为“情真”,故而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的“情真”不在于华丽堆砌,也不在于刻意讲求韵律格调,只是选用极平常的自然意象,如井泉之水,自然流露。
纳兰词中的冷色调意象还具有意义的复杂性。一个冷色调意象,在一首词中代表某种感情,在另外一首词中却可以烘托出另外一种气氛。在纳兰的笔下,冷色调意象所能表达的感受并非单一的。悼亡词中的“月”,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中的“天上月”寄寓的是纳兰氏失去妻子之后的愁情,而边塞词《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中的“寒月”则是思乡之情。其词《金缕曲·慰西溟》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秋,姜西溟回故乡奔丧,词中的“梨花”是用以安慰友人,而悼亡词《青衫湿遍·悼亡》中的“梨花”则是用来烘托凄清的气氛。
三、偏好冷色调意象的原因
纳兰性德出身满族贵族,他的祖父与康熙帝的祖父为表兄弟,其父纳兰明珠曾任内务府总管等高职,其母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而他自己也是伴随在康熙身边的一名一等侍卫。与许多命运多舛,一生穷困潦倒的文人不同,纳兰性德生活优渥,衣食无忧。然而纳兰性德词风却格外哀感婉约,偏好冷色调的意象,缀景荒凉,设色冷淡,充满着沉郁哀伤的人生感悟。纳兰词中的悲伤究竟从何而来?事实上,这看似光鲜生活的背后恰恰也是纳兰不幸的来源。纳兰性德的父亲身居高位但是贪赃受贿,据《清史稿·纳兰明珠传》记载:“康熙中,满洲大臣以权位相尚者,惟索额图、明珠,一时气势熏灼,然不能终保令名,卒以贪侈败。” 然而,纳兰性德却是出淤泥而不染,对父亲的行为深恶痛绝。虽然厌恶父亲的行为但是血浓于水,他在这种矛盾中非常纠结。
亲情让纳兰性德十分矛盾,爱情更是让纳兰性德异常痛苦。原本与卢氏鹣鲽情深,奈何造化弄人,卢氏由于难产撒手人寰。之后纳兰性德郁郁寡欢,他的悲伤痛苦,对卢氏的不舍使他的悼亡词成为传世的佳作。在遇到沈宛之后,纳兰的爱情似乎又枯木逢春。也许是因为沈宛艺妓的身份,也许是纳兰家族内部的缘由,沈宛离开了纳兰性德。同年,纳兰性德去世,这中间恐怕也不无关系。
情场失意,纳兰的仕途也并不得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十八中举,十九岁成为贡生,却因为生病错过殿试。后来虽然成为御前一等侍卫,但并非平生所愿。他随皇帝去过许多地方,在纳兰的词中却没有因为侍奉皇帝而流露出得意的感情,相反对高等奴隶的身份深恶痛绝。
作为一个拥有抑郁质人格的人,他“性近悲凉,与其处境不合”,颇为多愁善感。他与顾贞观、姜宸英等命运多舛的江南布衣文人结为挚友,受这些文人影响,不无沉沦兴亡之感。
亲子矛盾、志向难酬、挚友聚散、痛失爱妻,再加上感染“寒病”,身体虚弱,致使他的创作和他的情感一样哀伤婉约。不幸的生活际遇积郁于心,如鲛人之泪,杜鹃之血,倾吐而出,所以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纳兰性德尤其喜好冷色调的意象。清冷的画面、悲凉的感情,成就了他“哀感顽艳”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5.(本文所引用纳兰性德词句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29.
[3] 郑亚芳.纳兰性德边塞词编年考证[J].临沂大学学报,2017(2).
[4] 庞祖雪.纳兰性德词的颜色词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 汪龙麟.试论纳兰词的意象选择[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
[6] 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92.
[7] 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33.
[8] 徐丹俍.纳兰成德及其诗词系年[J].满族研究,2008(1).
[9]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97.
[10]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9 .
[11] 张一民.词人纳兰性德室沈宛小考[J].文献,1987(2).
[12] 刘德鸿.清初第一学人——纳兰性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48.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吉首大学校级课题资助
作 者: 杨玉莲,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邱亮,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