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20-02-04 07:41刘丽霞
银幕内外 2020年9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交网络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使用日益频繁,各大社交网站以及软件的出现,使语言的使用不受时空的限制,社交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与人际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广泛传播。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究如何实现网络流行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社交网络;网络流行语;中国传统文化;协调发展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网络的普及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蓬勃发展。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得越来越具有发展潜力。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努力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网络流行语,即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众的心理状态创造出来的词语。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网络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人们的思想水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出的新的语言文化,大众智慧、时代脉动、创新表达通过网络得到表现,语言宝库被不断充实,社会大众也以全方位视角享受着网络时代下全新的表达形式和文化形态。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具有表达方式多样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具有多种表达方式:1.谐音型:(1)汉语谐音:“木有“表示”没有“;”酱紫“表示”这样子“;”稀饭“表示”喜欢“等。(2).数字型:“886”表示“拜拜啦”;“837“表示“别生气”;7456”表示“气死我了”等。(3)混合谐音:“3Q”表示“Thank you”;“爱老虎油”表示“I love you”;“I服了U”表示“我服了你”等。2.缩写型: (1)汉语缩词:“FB”表示“腐败”;“可爱”表示“可怜没人爱”;“fq”表示“愤青”等。(2)英语缩词:“BF”表示“男朋友”;“CU”表示“see you”;“OIC”表示“Oh, I see”等。3.符号型:“(^_^) ”表示”微笑“;“(╯ ^╰) ”表示“愁眉苦脸”等。4.混搭型:“今天Happy(开心)一下”;“你女儿长得太Q (cute,表示很可爱)了”;“今天玩得太high(兴奋)了”等。5.词义转换型:“楼上楼下”表示“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潜水员”表示“喜欢在论坛巾只看别人发表评价而不说话的人”等。6.语句型:元芳,你怎么看”;“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从以上表达类型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包含内容广,表达方式多样,表达简洁、多长,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倾向。

(二)网络流行语具有随意性强的特点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一定时期的心理状态的反映,是网民在某个特定阶段所创造出的新词,因而又具有随意性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并不是按照特定的目的,而是依据网民一定时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创造的,这种创造的随意性使得有些网络流行语能保留较长时间,而有的则出现一段时间后便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中,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那些被大众所认可接受的网络流行语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三)网络流行语具有幽默有趣、不规范性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社交网络为媒介,传播范围广,是一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语言通常幽默风趣。例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幽默风趣地表达出了人们心怀雄心壮志,可现实生活却总是事与愿违的心理感受。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世界的交流往往是轻松的、搞笑的、娱乐性的,常常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然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并不总是令人乐观的。由于网络流行语大多抛弃了传统文化和语言的规范性,语法错乱、新词百出等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性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网络流行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一)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以其随意性、创造性、幽默性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正面影响。首先,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可复制性强,大量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延伸并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出现,随之产生了大量新词语和词语的新用法,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基础,网民在这些新词的基础上创造出更符合大众审美水平和乐趣的词,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內涵。其次,网络流行语包容性强,表达方式多样,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网络流行语从方言、古代汉语和外来词中吸收新鲜血液,以多种方式表达,并结合个人情感和心理状态,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新词语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词语原意上加以创新,更新并创造了我国传统文化。此外,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语言也使公众使用汉语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激发了网民的兴趣,促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抒发自己的情感。网络流行语来自于人民大众,也流行于人民大众。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扩大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在人们学习过程中得到传承,限制较大,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以口语交际和网络交流为主,受众群体大,青少年是网络使用主要群体,网络流行语拓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扩大了受众群体。最后,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必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社会语言,属于语言文化的一种。我国传统语言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网络流行语是在现代社会产生并蓬勃发展的一种语言文化,而我国传统文化保留的主要是我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文化遗产,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印迹。

(二)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性、粗俗性、随意性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阻碍作用。首先,网络流行语是公众按照自己的情绪状态,为彰显个性创造出来的,有些符合语言规范,但是还有很多不符合语言规范,例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蓝瘦香菇”“腻害“等,这些网络流行语缺乏严格规范性,不符合传统汉字、汉语词汇的规范用法,容易造成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尤其是正在学习传统文化的青少年,他们是网络流行语使用的主要群体,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对青少年学习汉语易产生不良影响,很多青少年学生知道“奥利给”却不知道在写作中使用“加油”,知道“吐槽”却不知道使用“揶揄”。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普及进程,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次,网络流行语创造主体来源广泛,主要是普通阶层民众,由于其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且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往往追求新奇有趣,从而产生了一些粗俗的网络流行语,例如”尼玛“”狗带“等。根据2015年人民网舆情研究室发布的《网络低俗粗鄙语言报告》,“尼玛”“屌丝”和“逗比”位列2014年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前3名,2014年,“你妹”“装逼”等16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千万次以上。其中,“尼玛”“砖家/叫兽”等4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甚至达到了亿次以上。这些低俗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反映出我国网民综合素质不高。这些低俗的网络流行语污染了我们的语言环境,拉低了我国文化整体水平,传播了低俗的文明价值观,对语言学习阶段的网民,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年龄不成熟,好奇心强,缺乏正确辨别网络流行语的能力,不能正确选择并使用网络流行语,粗俗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影响了他们思想观念的正确建构。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公众抛弃社会责任意识,滥用语言,以粗俗鄙陋为个性的表达,哗众取宠,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语言优美、一字千金的要求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公众语言素养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最后,网络流行语的随意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为满足自身情绪、娱乐大众所创造出来的,过程随意,无特定目标,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网民随意创造的网络流行语有很多歪曲了词语的原意,导致词汇的歧义和运用混合,这也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例如“奇葩”一词原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也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人物非常独特,与众不同。但现在却被网民多用于形容另一些人另一些人不伦不类,带有贬义。对词语原意的故意歪曲虽然能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但对于青少年的语言学习产生了干扰,他们更多能记住的是错误的、随意创造的词语意义,而忽视词语的本意,这不利于青少年语言的学习,也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造成年轻一代与长辈之间的交流障碍。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背景,一旦脱离了这个情境,它便失去了意义,从而失去了语言的交际价值。网络流行语催生出的青年亚文化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公众渐行渐远,长此以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十分不利。

四、网络流行语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诚然,网络流行语创造了大量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新词语,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为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我们也要注意,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其中既有好的、正面的词语,也有坏的、负面的词语,我们要正视网络流行语存在的用语不规范、粗俗鄙陋、过于随意等问题,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网络流行语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如何实现网络流行语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呢?本文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以及社会实践分析,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提倡全民阅读。阅读可以使人增长见识,丰富人的内心,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人每天沉迷于网络,跟风于流行,则会导致语言表达越来越匮乏,不能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倡导全民阅读,在全社会形成好读书、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对于公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坚持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积累沉淀下来的,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我们担负着传承并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必须以我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选取、吸收积极的、符合正确的价值导向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应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赋予我国传统文化新的历史意义。

第三,规范网络语言,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提倡正确的语言观,规范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使其合乎逻辑结构、语法意义,文明用语,正确使用汉字。同时,国家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此外,各大网络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话语,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通过积极的网络流行语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网络流行语对我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丰富,是我们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发挥好其积极作用,规避消极作用。在未来语言与文化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促进网络流行语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2009/t20200929_71257.htm,2020-9-29.

[2]中国青年报,《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发布,http://zqb.cyol. com/html/2015-06/04/nw.D110000zgqnb_20150604_2-08.htm,2015-6-4.

[3] 刘敏,张盼盼. 网络交际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影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4] 卢雨文.论网络流行语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 J].戏剧之家,2016(15).

[5] 苗雨.浅谈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协调统一[J].山西青年,2016.

[6] 梁永贤.网络流行语的類型、成因与趋势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

[7] 韩凝.网络语言传播与社会效应[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刘丽霞(1999—),女,江西赣州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社交网络协调发展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