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仲贤
摘 要:在小学阶段,道德和社会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全面提高小学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小学道德和社会教学中,通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法律等教育以及地方文化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促进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如何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如何使课堂回归生活作了探讨。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理念倡导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强调将儿童生活的现实作为课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儿童的现實生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有目的地创造一个以生活为导向的课堂,让学生在人文环境中成长,在智慧中成长,在生活中成长,提高小学的“道德和社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让生活回归课堂。
一、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纳入现实生活的背景,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得更好,获得充满活力的知识,让原本无聊的教学课堂生动变得有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积极地学习知识。以生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实现教育与社会的有效融合。
二、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德育教学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标准要求“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扩大教学空间”,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与儿童生活分离的实践和教学方法。在道德教学中,我们应尽力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课堂上教授《成长的脚步》,我首先为幼儿园和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制作课件,然后安排学生准备一些与他们相关的物品和故事。在课堂上,我使用课件来显示这组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学生谈论成长的感受,将现实的生活与教科书结合起来,并讲述关于主人公的故事,导入教学主题。因为教学设计在教材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某种联系,因此,课堂上回归生活的话题让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体验。德育教学设计必须与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品德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是无声的道德教育。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接近学生的认知,进入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在课堂上,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2012年,“神舟九号”成功升空。第二天,我将这些具有影响力的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将其引入“道德和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教学情景:“神舟九号”成功升空,我国的航空航天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增加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现在让大家分析,加进这些令人振奋的话题。学生探索的热情大大提高,我适时抛出探究问题:第一,从人类探索宇宙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积极的事情?第二,对于授予宇航员“英雄”的称号应该如何认识?当代学生的崇高使命是什么?……学生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意识到了各行各业存在的必然性,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课堂的教学时间
1. 生活作业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渗透了人间事理、人间有爱等,让每个孩子随时记下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使这些体验渗透到孩子的心中,流露在学生的言辞和行动中。
2. 写一篇体验小报道
学生每月都会写一篇小报道,报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经验、心得等,同学间互相分享,享受成功的喜悦和经验。
五、结合教材,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结合教学的要求和生活实际,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教学方法设计课程,开展小学生活教育,最大限度地改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完成课堂知识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课外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现实生活。课后,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个主题,让其以图像、文本等形式记录生活中的事物,记录他们的感受。教师还需通过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是非、美丑等,使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体验了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生活和塑料”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园去调查,发现了塑料装饰品、垃圾箱、矿泉水瓶、弃丢的塑料制品等。活动中,我结合课本,讲述了塑料垃圾对生活和环境的危害,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六、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社会,感受生活
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和风俗为后人留下了独特的教育资源,既有历史遗产,也有学生可以看到、感受到的社会现实。与其他类型的教育资源相比,这些资源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感知。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观历史文物遗迹,参观名人故居,了解家乡,体验社交生活,等等。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历史的厚重,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感情。如参观开平碉楼、爱国侨领司徒美堂故居,回顾峥嵘岁月,体会浓厚的家国情怀。
斯宾塞指出:“教育应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学生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对世界的认识仍然浅薄,理解能力不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为学生灌输教材内容,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熟悉有趣的生活材料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增加直觉感知,在探索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