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红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有无数革命英雄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英勇地牺牲了。他们当中有留下了姓名的,后来被写进了史册、铭刻于人们的心间;但是,更多的是那些无名英烈,因为战争的持续不断,导致无从一一辨认他们的身份,了解他们的身世。因此,人们建造起纪念碑,赋予他们共同的名字:人民英雄。在众多凝聚烈士英魂的纪念碑中,坐落在江西省瑞金叶坪的红军烈士纪念塔是第一座由红色中央政权建造的,纪念为民族独立、工农解放而牺牲的红军战士和革命先烈的纪念碑。
中央政府庄严决定工农群众热烈拥护
在创建、发展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红军经历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斗,队伍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有许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壮烈牺牲了。为了纪念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也为迎接即将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简称“二苏大会”),中央人民委员会在1933年7月11日召开的第四十五次常委会上决定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并提出“经费除中央支给一部外,再向苏区群众及红色战士发起募捐,于全苏大会前完全建筑成功”。
7月15日,以梁柏台、赵宝成、谢觉哉等为委员的“二苏大会”准备委员会,专门就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这一决定发布启事,首先向广大群众和红军指战员说明建造纪念塔的目的在于褒扬“为着保卫苏区与发展苏区,为着推翻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统治,为着工农阶级的解放而流血牺牲了”的革命先烈。其次向广大军民说明募捐建塔的意义,在于表达对死难烈士的景仰、缅怀之情,以及学习先烈们的牺牲精神,“因此纪念塔的建筑费除了中央政府拨出一部分外还须各地工农群众和红色战士自动的(地)募捐来帮助”,并且特别指出募捐“力求普遍,不求捐多”。再次是“请红军各级政治部调查各次战役中所牺牲的红军□□□姓名,并将他们的简单履历叙述出来寄送本委员会”。7月20日,“二苏大会”准备委员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专门成立了红军烈士纪念塔建筑委员会,以指导工程建设和推进工程进程。
在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下,中央苏区的广大群众和红军战士积极响应,热烈地进行了募捐活动。《红色中华》报对此进行了多次报道。如第110期以《为纪念塔热烈募捐》为题报道了直属医院政治部发起的募捐活动,第三、四、五后方医院和政治部直属队及全体红军战士共募捐大洋75元5角3分6厘,小洋6毛。第112期以《热烈募捐建筑烈士塔》为题报道了前线红军战士的募捐热情:“现在红军中各部队已将这一问题深刻的(地)传达到每个红色战士的脑海中去,因此兴奋了全体红色战士的热情,很热烈的(地)拿钱来募捐”;还特别报道红一军团二师“个个红色战士都捐了,没有一个人落空”,共捐集大洋115元5角2分。战士们表示不但要募捐建塔纪念牺牲了的战友,而且誓以头颅和热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苏维埃新中国。
还在养伤的红军伤残人员也热烈响应募捐号召,《红色中华》第114期报道:“中国工农红军残废院全体人员,自从看到‘红中号召募捐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后,一般残废同志及工作人员,都一片、两片,五片,十片,甚至一角二角的也热烈地募捐帮助建立光荣的红军烈士纪念塔。”他们共计捐得大洋21元2角9分6厘。
日以继夜设计施工如期献礼“二苏大会”
临时中央政府在决定建造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同时,还决定建造“二苏大会”的会场——大礼堂,以及红军检阅台、公略亭、博生堡、红军烈士纪念亭等六大建筑工程,以献礼“二苏大会”。临时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后,“二苏大会”准备委员会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勘察选址。
7月的天气非常炎热,勘察小组的工作人员顶着烈日,到瑞金城周边乡村进行勘踏,最终决定在长有一大片樟树、枫树、松树的沙洲坝老茶亭村建造大礼堂,在叶坪建造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建筑。
在选址的同时,准备委员会还物色到杰出的设计人才。当时的中央苏区,虽然物质贫乏,但汇集着各方面出色的人才。如中革军委二局副局长、有“龙潭三杰”之一美誉的钱壮飞,他不但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杰出人物,而且多才多艺,对建筑设计也比较内行;另一位是黄亚光,他自小喜爱画画,尤其擅长工艺美术,曾负责设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纸币、公债券和苏区邮票。因此,在与钱壮飞和黄亚光深入交流后,准备委员会向中央政府提出报告,由钱壮飞担任红军烈士纪念塔、大礼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黄亚光协助工艺设计方面的工作。报告得到批复后,钱壮飞和黄亚光立即投入工作,夜以继日地构思、设计、画图,几经修改后终于拿出了红军烈士纪念塔和大礼堂等建筑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出来后,就开始了紧张的施工工作。施工人员主要是由总务厅调集和雇请来的六七百名各类工匠,还有从部队抽调来的红军战士。1933年8月1日,中央政府在叶坪村举行了庄重而简朴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开工典礼,在“一切为了苏维埃”口号的鼓励下,建筑工友们奋力挥洒汗水,就连星期日也不休息,每天自愿工作8小时以上。工地上插着大大小小的红旗,工友们进行分组比赛,干得热火朝天。
在苏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在近千名施工人员的奋力苦战下,只经过4个月的时间,中央政府大礼堂、红军烈士纪念塔和其他建筑先后竣工,如期献礼“二苏大会”。六大建筑,对于苏区百姓来说,是从未见过的“现代化建筑”, 尤其是中央政府大禮堂和红军烈士纪念塔,在设计上特别凸显红色元素和现代理念,可谓匠心独运。
独特的造型深刻的寓意
红军烈士纪念塔的设计和构造充分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造型独特,寓意深刻。它由五角星的塔座和炮弹形的塔身组成,象征着“党指挥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塔身缀满鹅卵石,象征着无数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塔座由厚重的红色石头垒砌而成,象征着这座革命丰碑是革命先烈们以鲜血凝结而成的;塔的正面嵌着“红军烈士纪念塔”7个贴金大字,13米高的塔身如一颗炮弹直指苍穹,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那段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塔座四周还镶嵌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张闻天、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10块碑刻。毛泽东的题词是:“在反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伟大战争中,许多同志光荣牺牲了!这些同志的牺牲,表现了无产阶级不可战胜的英勇,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础;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正在踏着这些同志的血迹前进,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毛泽东的题词高度地概括了建造这座塔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意义。
这座红军烈士纪念塔与其他四大建筑及周边环境形成整体,构思既自然协调而又富有创意。纪念塔正前方草坪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8个苍劲大字,一直延伸到正对面的红军检阅台;两者之间隔着的宽阔草坪是红军广场,曾经是中共苏区举行阅兵的地方。纪念塔两边几十米的地方是另外两座建筑,右边是三角形的公略亭,纪念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红军将领黄公略;左边是四方形的博生堡,纪念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的红军将领赵博生。两层的检阅台后面是五角形的红军烈士纪念亭。这四大建筑以纪念塔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构图,并以“一、二、三、四、五”的数字递进进行构思设计,真是匠心独运、富有创意。四周古樟遮天蔽日,松柏掩映成阴,与纪念塔等建筑构成了静谧、肃穆而和谐的环境。
踏着先烈血迹前进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1934年2月2日,“二苏大会”闭幕的第二天,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建筑的揭幕典礼,参加典礼的人员有出席“二苏大会”的全体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据《红色中华》第二次全苏大会特刊第7期的《踏着先烈血迹前进——红军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一文报道,上午8时,宣布揭幕礼后,一阵阵礼炮声、军乐声齐鸣;接着全体人员向纪念塔俯首静默三分钟,“全场都悄悄地,在每个人的心坎中都在追悼着先烈的英勇的精神”。默毕,钱壮飞向大家作纪念塔设计经过的报告。
接着,朱德上台讲话,他介绍了红军从井冈山以来英勇斗争的经过,悲愤地讲述了在这几年斗争中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了的五六十万革命群众,以及红军领袖黄公略、赵博生、朱云卿等同志牺牲的过程,同时热情洋溢地号召大家“握着铁拳,沸腾着热血上火线去把敌人的五次‘围剿彻底粉碎”,来纪念英雄的革命先烈。朱德的讲话很有鼓动性,使得“每个代表的心在跳动着——我們要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最后,参加典礼的代表们留影纪念,在一片爆竹声中,揭幕典礼圆满结束。
后来,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赤色首都瑞金也因此沦陷。1939年冬,红军烈士纪念塔等红色建筑被国民党当局拆毁。叶坪村群众非常悲痛和愤怒,一位姓欧阳的大妈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藏起了原来镶嵌在纪念塔上的“烈”字石板,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她把“烈”字石板交给了瑞金革命纪念馆筹备处。1955年,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原貌修复了红军烈士纪念塔等6大建筑。现在塔身上书写的“红军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就是根据这个“烈”字的字体恢复的。
在革命洪流中,无数英雄继承了先烈们的牺牲精神,前仆后继,以生命之火铸造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业。绵绵山河,苍苍松柏,革命英雄将永垂不朽!(题图为瑞金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
(责任编辑: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