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语言在建窑黑釉瓷创作中的创新应用

2020-02-03 03:32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建窑釉瓷陶艺

曹 阳

(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

一、建窑黑釉瓷的历史背景

建窑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溯源于唐末,盛于两宋及元初。宋代烧造的黑釉瓷种类繁多,摆脱了前期单色釉的的阶段,在工艺上取得了质的飞跃,当时在国内的江西、山西、四川、河北、河南等地都有著名的地理标志性的黑釉瓷,各具特色,但以福建建窑烧造的建盏最具影响力,它在当时影响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瓷窑,促进了宋代整个制瓷行业的普遍发展。[1]宋代建窑生产的黑釉瓷品种,如:曜变、兔毫、油滴等迄今为止,都是我国陶瓷历史上珍贵的品种,背后蕴含的是和谐自然、内敛质朴的审美趣味,是雅与俗、巧与拙的艺术双重性表现。黑釉瓷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影响深厚,尤其在日本,日本国宝级的茶盏“曜变天目”,正是宋代建窑所烧制。

自宋末元初,由于统治阶级的更迭与饮茶方式的转变建窑黑釉瓷被迫停烧。1979 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组成课题小组,进行仿宋兔毫盏烧制技艺的恢复工作,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建窑黑釉瓷的釉色基本可达到仿古的效果,兔毫、鹧鸪斑、油滴等釉色均在艺术家无数次烧制实验中烧制成功。[2]作为闽北历史文化名牌的建盏,承载着可用、可观、可传、可思的众多功能,它可以是建盏大师的艺术品,亦是旅游工艺品或是流通市场的产品。众多身份使建盏在全国名气大涨,它以各种身份各种形式涌入我们的生活空间中,在获得人们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弊端也随之凸显。以建盏为首的建窑黑釉瓷产生之初就遵循传统“制器”的审美法则,受实用功能的制约,器型多以盏、碗、盘等为主,少见壶、灯、罐等。如今人们对器物的实用需求已大有径庭,但现代建窑黑釉瓷仍多以盏、盘、瓶等示人,这就造成了建窑文化推广渠道狭窄,缺少在广度与深度上的衍生。

二、建窑黑釉瓷与现代陶艺的依附关系

建窑黑釉瓷器的品类多见于手工艺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饮食饮茶器,一直都备受重视,是每个人生活的必备辅助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不仅完善了它的物质属性,更附加其时代的精神内涵,在造物过程中,其设计为了完善日常使用功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窑黑釉瓷的功能性多贴近于大众生活,并为之服务,这决定了它们的文化属性,一方面需满足于生活使用的功能,一方面继续传承当下时代的艺术特征,表现出非常灵活的“ 随俗应时”的艺术特点。宋代建窑瓷器属于民窑,因此,我们可以称建窑黑釉瓷是“传统的传承,群体共同的创造”。现代陶艺源于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它的出现本身就有悖于以实用功能为主的传统陶瓷艺术,是一种受后现代主义观念影响的,抛开传统审美观念的,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探索性、批判性、前卫性等特征。现代陶艺主张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媒介,通过放任、自由、随性的创作理念,表达艺术家对个人或社会、政治、文化的关注与诉求,其张扬着艺术家的热情、个性和新观念,同时也体现着不同时代的艺术风貌。

社会需求的不断演化,建窑黑釉瓷从物质的使用功能中逐渐跳脱出来。通过现代陶艺理念的影响,使其冲破传统陶瓷被使用功能限制的束缚,在审美上由商业化向艺术化转变。作品的属性也逐渐从市场化走向艺术的自我表达,注重创作者的理念和个性,其作品也彰显出作者的审美价值和思想观念,艺术形式也从“群体”走向了艺术家“个人”。

现代建窑黑釉瓷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要在新材料和工艺的采用上进行突破,运用建窑黑釉瓷中的文化特征、釉色优势,吸收其人文内涵,拓展其现代造型类别,提升建窑黑釉瓷的文化附加值和精神愉悦性,是目前建窑黑釉瓷产品创新发展遇到的瓶颈。同时中国现代陶艺也需要注入建窑黑釉瓷的文化特质,在现代陶艺精神审美的基础上强化现代陶艺的文化归属感,这在认识建窑黑釉瓷的文化品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开发古文化产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形式上的延续与传承。

三、现代陶艺造型语言的创新运用

建窑黑釉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市场上的工艺品,多见其对制作工艺的发掘、修复、继承,产品的设计开发仅停留在对传统造型的模仿复刻层面,而缺乏对文化形态、历史文化环境的研究,匮缺其在现代陶艺领域的文化融汇。在对建窑黑釉瓷制作技艺的反复实践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唯有对器型的审美、造型进行再设计,运用现代陶艺理念,从观念上进行突破,将黑釉瓷含蓄典雅的传统文化特质,经过现代陶瓷艺术造型与装饰语言的历练,才能获得其艺术思想观念的衍生,亦是拓展传统建窑黑釉瓷的发展蜕变与时代流变。

现代陶艺的造型语言是多角度的构成,通过对材料、造型、肌理、色彩等层面进行探索尝试,在现代陶艺理念与传统技法的融合中,陶瓷之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正如柳宗悦先生所说“ 优秀的古代作品以永远现在之状态存在着,其美既没有突破过去,也没有停滞于现在,同时也不会终结于未来”[3]。

(一)材料的创新运用

材料艺术一定要体现其材料的语言,否则为何选用陶瓷来进行表现呢?金属、木材、玻璃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材料语言,艺术家深谙材料的工艺属性和作品主题有着最为贴切的关联。陶瓷在中国延续千年,源于其有自己明确的材料语言体系、风格鲜明。黑釉瓷的材料可以概括为形成坯体的泥料和形成釉面的釉料,这两种材料的相互反应与窑炉的烧成温度、烧成氛围的契合,是无数次尝试和调配的结果。在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瓷器的质量,因此制瓷者必须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质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千变万化的烧成效果。[4]

例如在进行制瓷时可以选取大颗粒粗陶泥与铁含量较少的细陶泥,不同泥料密度使黑釉附着时产生不同的变化。粗陶泥含铁质较多,经高温烧制后形成铁斑,喷涂薄黑釉与胎土铁元素交流,铁斑与釉面形成斑驳的变化。含铁量少的细陶泥密度大,对黑釉依附性低,能增加黑釉的流动性。在建窑黑釉中增加长石的含量,施釉烧制完成后,釉面的膨胀系数小于坯体的膨胀系数,使得釉面形成缩釉、开裂等情况,产生有趣的肌理效果。

(二)造型的创新运用

建窑黑釉瓷颜色深沉,形体厚重,是大巧若拙、大雅若俗的典范,但受使用功能的局限瓷器造型单一。现代陶艺创作理念中,强调作品三维空间的造型表达,也就是点、线、面如何使用的概念,形体的夸张、变形产生的张力与空间感。在拉坯的形制创作中,利用其泥料的物质属性,让造型富于变化。例如:传统陶壶等器皿造型受其寓意和使用习惯的影响,多追求饱满的形态。同时,可以在实践中打破固有的传统造型,通过对原本规矩的器型进行挤压等方法使之产生泥裂、变形等形成自然夸张的造型。拉坯时运用一些陶艺工具,或使用手部力量在拉好的坯体上缓慢运转,手指肚做波浪动,在器皿外表面形成水状纹理,突出线的节奏与韵律。现代陶艺提倡摆脱陶瓷实用功能的局限使陶瓷材料成为艺术家表达自我个性,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进而在形式上得到更加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效果,更强调现代艺术思想。创作者充分发挥建窑黑釉瓷材料的特质,突破传统的限制,在刻意或者无意的撕裂、扭曲、变形、塌陷、开裂、淌釉等一系列造型语言甚至“工艺缺陷”中,探索建窑黑釉瓷的现代美学价值。

(三)肌理的创新运用

肌理的运用是现代陶艺创作中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建窑黑釉瓷的釉面肌理是釉料在烧制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陶瓷釉面的各种晶斑花纹,也包括橘皮釉、缩釉等缺陷效果。建窑黑釉瓷因坯体与釉料中铁含量丰富,在高温还原焰的情况下会产生特殊的窑变效果,这也成为了建窑黑釉瓷的特点之一。以兔毫釉为例,兔毫釉是建窑瓷中最典型产量最大的作品,人们常常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使用。如蔡襄《茶录》中称这种釉色“纹如兔毫”;赵佶《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豪条达者为上”。它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与釉中的铁被析出,并随釉层流动拖带成条状而形成的如兔子毫毛般的细长纹理,形状有长短、粗细之分,色彩也有金色、银色、褐色等。在创作中,将釉面肌理与现代造型相融合,形为釉而设、釉为形而动。如图1,作品以山为基础造型,以建窑黑釉兔毫纹作为装饰,兔毫的肌理表现可以更加丰富“山”的造型,犹如国画山水中披麻皴的表现手法,使山形更加生动,装饰与造型更加和谐统一。

图1 黑釉瓷笔山Fig.1 Black-glazed porcelains pen hill

(四)质色的创新运用

瓷器中的青瓷,白瓷与黑瓷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三种单色釉,但相对于前两者,纵观瓷器的历史文脉,黑釉瓷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建窑黑釉瓷是工艺美术中的重要部分,蕴含着福建闽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能提供多种工艺美术的研究。目前市场上可见的建窑黑釉瓷创作类别多见于传统的碗、杯、盏、等功能性日用器皿,且造型依然沿用传统的器型,缺少创新。建窑黑釉瓷是以黑色的虚空间充斥整个器型,通常无任何图案的装饰,仅在底足留有作者或朝代的尾款,即所谓的“物勒工名”。黑釉瓷把更多的黑色虚空间留给了釉色的变化与观者的想象。釉色变化细小微妙,玄幻富于变化,似星辰于浩瀚夜空中。建窑黑釉瓷的兴盛与宋代斗茶密切相关,从使用功能上讲黑釉能为白色的茶汤提供最为合适的强对比背景色。从美学意义上来说符合了中国画中空灵、深邃的留白意境。

陶艺创作中留白与陶瓷造型的实空间同样重要,无空白很难给造型留有对比的尺度。中国传统美学对空间的观念有“形得于形之外”“计黑当白、计白当黑”的虚实相生之说,陶艺造型中强调的意境,都借由留白的空间来表达,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建窑黑釉瓷现代造型的创新上,留白赋予了作品主题欲要表达的思想和境界。如图2,作品以山为主体造型,以云的形式展现留白,打破黑釉厚重、敦实的视觉感受,表现出飘渺、灵动的审美效果,展现出宋代审美中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审美韵味,这亦是符合宋代理学中“凡事既尽某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

图2 黑釉瓷作品《空灵》Fig.2 Black glazed porcelain work《Kong ling》

(五)情感的创新运用

建盏起源于唐末,兴于宋,宋人追崇作品中“意”的表达,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内部构成。简而言之,“意”是人们作为审美主体在主观世界中的一种自我认同,是对美的审视过程中一种情感抒发。在宋代,理学家们大部分认为知源于“心”,对“造物”有着“唯心而造”的执着,这源于宋人内心对器皿情感性是持有追求的,而不仅是简单满足“功能性”诉求。理学在宋代的发展学习中形成了“内省”学说,他们注重升华内心的感情力量,反映对内在情感的抒发。所以作为这一情感载体的建窑黑釉瓷在形式韵味、釉色变化上表现为由个体向主体,由外向内而产生的情感性。同时,宋人审美推崇“韵”,其含义不重风致,而重意味,主要是表达审美主体的自然活泼、趣味横生的情感境界。宋代理学圆融了道家“清虚玄远”的人生态度,“韵”所追求的是一种淡泊自然的风格美,可以在不同类型的黑釉瓷中得到情感的释放,这也体现出建窑黑釉瓷从外在转向审美主体的情感和意蕴方面的表达。

我国现代陶艺是从模仿和借鉴西方审美和情感语言开始的,发展至今三十余年,发展初期处于一种“对内”的状态,多是艺术家个人自身情感的释放,展现作者主体价值和个性导向,情感性局限在“小我”的狭窄空间。随着不断地蜕变演化,现代陶艺越来越注重对于中国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情感语言的表达,因此“情感回归”是现代陶艺的创新之路,亦是从西方走向东方,从“小我”突破“大我”之界。对建盏“意蕴”的情感表现,可以放大到传统文化的范畴,以建窑黑釉瓷中情感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丰富现代陶艺的语言体系,为传统文化的情感性找到附着点,凸显文化优势而成普及之势。以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和传统艺术语言特有的情感和审美为指针,对传统的继承与嬗变是现代陶艺的文化职责与义务。

四、结语

建窑黑釉瓷有着源远的历史,是福建闽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性产物,宋代建窑黑釉瓷因茶而生,在创作中难免受到传统“制器”观念的局限,而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应从广度与深度上开拓思路,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摆脱限制创新发展。以现代陶艺观念融入建窑黑釉瓷创作,是当代艺术理念与传统制瓷工艺的一次碰撞,探索材料与造型的新表达,拓展其艺术类别,赋予建窑黑釉瓷新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建窑釉瓷陶艺
黑釉瓷的工艺研究
浅谈现代黑釉瓷的烧制*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疯狂”的陶艺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
当代陶艺